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度测度研究以为例
摘要: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提高也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相互的相关性和协调性。 本文以江苏省为例,研究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和协调性。在明确其内涵及方法的基础上,建立涵盖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非农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第一、二、三产业各年产出值的指标体系,对江苏省2000年到2013年的经济数据分析后,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水平的公式,计算出江苏省城镇化的综合水平和产业结构综合水平,将两者的数值比较后发现,江苏省城镇化的综合水平低于产业结构综合水平。然后,再根据协调度计算公式和协调性判定标准,发现江苏省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协调性没达到优质阶段。进一步分析发现,江苏省城镇化水平不高的原因主要是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不高;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的原因主要是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偏低以及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偏低。最后,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及城乡一体化以提高江苏省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最终促进两者协调发展。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绪论2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2(一)概念鉴定 2
1.城镇化的概念2
2.产业结构的概念3
(二)研究综述 3
1.国外文献综述3
2.国内文献综述5
3.综述总结6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6
(一)指标体系构建 6
(二)数据来源 7
(三)研究方法 7
四、江苏省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协调性的实证研究 8
(一)江苏省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8
(二)江苏省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的综合水平评价 9
(三)江苏省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度计算以及协调性的分析11
五、结论与建议12
(一)结论12
(二)建议12
1.稳步推进产业升级,强化创新发展的驱动力 12
2.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以促进江苏省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协调 12
3.推动区域经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协调发展,以促进江苏省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3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度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引言
一、绪论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1]。中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1. 72亿人增加到2013年的7. 31亿人,城镇化率从17. 92%上升到53. 73%,城镇化率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国内各方面的需求,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同时,城镇化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城镇化过程急剧扩大了人口和地域规模,极大地冲击了原有的城镇结构,改变了城镇效应上的部分功能,放大了原有城镇的不足之处,公共服务设施压力增大。此外,社会问题也是城镇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城乡收入差距日益加大,城镇居民与农民收入差距非常鲜明,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的目标。[2]十八大以来讨论的城镇问题对于选择何种产业支撑城镇化发展的问题很少,大多数都是在讨论户籍和土改的问题。要想解决城镇化问题,首先要考虑如何进行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指通过高科技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在快速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城镇化的产业升级和内部协调性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城镇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动力之一,即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要依赖于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城镇化水平提高后又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因此,从理论上讲,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相互的正相关性。一方面,产业结构的按照自己的规律演进,会慢慢地促进了城镇人口的增加,不单单是数量上的增加,还有人口素质上的提升。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也会作用于城镇的扩张变化,使其规模越来越大,所以说产业结构的变化通过人口和城市两方面去推进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中,会对城市中的生产要素产生影响,使供给、需求配置发生变化,变化的方向就是生产要素会自然而然地从农业部门流向非农业部门,同时通过对于农业产品、工业产品以及服务业产品的需求变化,使各产业内部行业分布发生变化,从而作用于各个产业内部行业的优化,即宏观上意义上由“一二三”的低级产业结构向“三二一”高级产业结构的升级演变[4]。
从产值构成来看,我国产业结构已经从第一产业为主体转变为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体,劳动力也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但就业结构的转变滞后于产业增加值的转变。全国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从2000年的15.06%,下降到2013年的10.01%,减少了5.05%;全国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从2000年的45.92%,下降到2013年的43.89%,减少了2.03%;全国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从2000年的39.02%,上升到2013年的46.09%,增加了7.07%。全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从2000年的50%下降到2013年的31.40%,减少了18.6%;全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从2000年的22.50%上升到2013年的30.1%,增加了7.6%;全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从2000年的27.50%上升到2013年的38.50%,增加了11%。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产业结构逐步高级化,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在产业高级化的过程中,这些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城镇的基础设施,城镇功能得到优化,不但使得就业人口在城镇中集聚,而且更直接的吸引其他人口向城镇的迁移;但还应看到,网络型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不需要扎根城镇就可以分享城镇的信息等资源,这一类型产业的发展在吸引了一部分就业人口聚集在城镇的同时,也分散了一些城镇聚集所带来的效益,人们之间的交往可以在较广的范围内进行,即使居住比较分散也可以享受到一种规模经济,从一定程度上直接延缓了城镇化的进程。[5]城镇化建设要健康、稳妥地进行,需要与产业结构保持协调性。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为城镇化建设找到动力,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保证城镇化建设健康、持续地发展[6]。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于城镇的建设重视程度逐渐加强,全国的城镇化水平也在稳步增长,江苏省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省份,在城镇化进程中趋于重要地
位,需要快速发展提高江苏省城镇化协调水平。目前,江苏省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基础上,完成“由大到强”的转变是现阶段新时期的新任务。城镇化过程中必须注重人口、区域空间、经济水平等一系列问题的协调,而江苏省是中国人口密集、区域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省份之一。同时,在中国经济各省份的发展中,江苏省是先导省份,对于城镇化进程中遇到的后期资源约束趋紧、土地利用率低、保护环境压力以及日趋的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任。江苏省在新时期的艰巨任务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需要重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城镇化进程发展。研究江苏省的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协调度,准确把握城镇化现阶段发展时期的新特征,从城镇化质量以及协调度上不断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对江苏省的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会有很大帮助,可以为其他地区产业转型和城镇建设提供借鉴。[7]。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绪论2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2(一)概念鉴定 2
1.城镇化的概念2
2.产业结构的概念3
(二)研究综述 3
1.国外文献综述3
2.国内文献综述5
3.综述总结6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6
(一)指标体系构建 6
(二)数据来源 7
(三)研究方法 7
四、江苏省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协调性的实证研究 8
(一)江苏省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8
(二)江苏省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的综合水平评价 9
(三)江苏省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度计算以及协调性的分析11
五、结论与建议12
(一)结论12
(二)建议12
1.稳步推进产业升级,强化创新发展的驱动力 12
2.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以促进江苏省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协调 12
3.推动区域经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协调发展,以促进江苏省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3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度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引言
一、绪论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1]。中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1. 72亿人增加到2013年的7. 31亿人,城镇化率从17. 92%上升到53. 73%,城镇化率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国内各方面的需求,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同时,城镇化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城镇化过程急剧扩大了人口和地域规模,极大地冲击了原有的城镇结构,改变了城镇效应上的部分功能,放大了原有城镇的不足之处,公共服务设施压力增大。此外,社会问题也是城镇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城乡收入差距日益加大,城镇居民与农民收入差距非常鲜明,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的目标。[2]十八大以来讨论的城镇问题对于选择何种产业支撑城镇化发展的问题很少,大多数都是在讨论户籍和土改的问题。要想解决城镇化问题,首先要考虑如何进行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指通过高科技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在快速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城镇化的产业升级和内部协调性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城镇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动力之一,即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要依赖于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城镇化水平提高后又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因此,从理论上讲,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相互的正相关性。一方面,产业结构的按照自己的规律演进,会慢慢地促进了城镇人口的增加,不单单是数量上的增加,还有人口素质上的提升。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也会作用于城镇的扩张变化,使其规模越来越大,所以说产业结构的变化通过人口和城市两方面去推进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中,会对城市中的生产要素产生影响,使供给、需求配置发生变化,变化的方向就是生产要素会自然而然地从农业部门流向非农业部门,同时通过对于农业产品、工业产品以及服务业产品的需求变化,使各产业内部行业分布发生变化,从而作用于各个产业内部行业的优化,即宏观上意义上由“一二三”的低级产业结构向“三二一”高级产业结构的升级演变[4]。
从产值构成来看,我国产业结构已经从第一产业为主体转变为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体,劳动力也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但就业结构的转变滞后于产业增加值的转变。全国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从2000年的15.06%,下降到2013年的10.01%,减少了5.05%;全国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从2000年的45.92%,下降到2013年的43.89%,减少了2.03%;全国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从2000年的39.02%,上升到2013年的46.09%,增加了7.07%。全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从2000年的50%下降到2013年的31.40%,减少了18.6%;全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从2000年的22.50%上升到2013年的30.1%,增加了7.6%;全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从2000年的27.50%上升到2013年的38.50%,增加了11%。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产业结构逐步高级化,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在产业高级化的过程中,这些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城镇的基础设施,城镇功能得到优化,不但使得就业人口在城镇中集聚,而且更直接的吸引其他人口向城镇的迁移;但还应看到,网络型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不需要扎根城镇就可以分享城镇的信息等资源,这一类型产业的发展在吸引了一部分就业人口聚集在城镇的同时,也分散了一些城镇聚集所带来的效益,人们之间的交往可以在较广的范围内进行,即使居住比较分散也可以享受到一种规模经济,从一定程度上直接延缓了城镇化的进程。[5]城镇化建设要健康、稳妥地进行,需要与产业结构保持协调性。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为城镇化建设找到动力,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保证城镇化建设健康、持续地发展[6]。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于城镇的建设重视程度逐渐加强,全国的城镇化水平也在稳步增长,江苏省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省份,在城镇化进程中趋于重要地
位,需要快速发展提高江苏省城镇化协调水平。目前,江苏省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基础上,完成“由大到强”的转变是现阶段新时期的新任务。城镇化过程中必须注重人口、区域空间、经济水平等一系列问题的协调,而江苏省是中国人口密集、区域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省份之一。同时,在中国经济各省份的发展中,江苏省是先导省份,对于城镇化进程中遇到的后期资源约束趋紧、土地利用率低、保护环境压力以及日趋的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任。江苏省在新时期的艰巨任务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需要重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城镇化进程发展。研究江苏省的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协调度,准确把握城镇化现阶段发展时期的新特征,从城镇化质量以及协调度上不断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对江苏省的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会有很大帮助,可以为其他地区产业转型和城镇建设提供借鉴。[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