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资本与农民工城乡迁移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影响研究
摘要:本文运用深度访谈法,探究社会网络资本对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影响以及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的影响。研究结果为:(1)依赖社会网络资本实现流动是农民工节约流动成本的理性选择,也是农民工能够信任和产生安全感的。(2)社会网络的关系构成中,相比于强关系,农民工在城市不断再构建新的社会网络,弱关系的增多更有利于农民工实现向上流动。(3)非农就业会促进农地流转,家庭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程度越高,农民越愿意流转承包地,进而促进农地流转行为发生。政府及农民工应重视社会网络资本在就业中的作用,增加新型社会网络资本。政府还应继续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并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替代农地的保障功能,以推进农地流转。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引言 3
一、理论假设与研究方法 4
(一)理论假设 4
(二)研究方法 5
二、访谈与分析 5
(一)社会网络资本与农民工职业流动 5
1.农民工依赖社会网络资本流动的原因 5
2.强关系和弱关系在农民工职业流动中的作用 6
(二)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农地流转 8
三、结论与建议 9
(一)基本结论 9
(二)建议与启示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社会网络资本与农民工城乡迁移对农村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影响研究
引言
引言
1978年底开始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一系列市场化改革,使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被释放出来[1],乡镇企业在80年代蓬勃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1990年之后代吸纳能力大幅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流向城镇务工经商,形成农民工如潮水一般在城乡之间流动的“民工潮”[2]。外出农民工数量呈持续增长之势,1995年约8000万人,2003年约为9900万人,2006年约为13000万人,国家统计局在2014年5月公布的数据表明,2013年,全国外出农民工已增长至16610万人。对于如此规模庞大的劳动力转移,学者们从不同视角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研究了其影响因素[37],社会网络资本成为其中重要的研究视角之一[89]。从社会网络资本视角出发,探究其在农民工流动过程中的作用对于完善相关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社会网络与农民工迁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网络资本在初次流动和再次流动中对农民工求职的影响,包括职业获得途径[10]、生活满意度、职业声望[11]、职业阶层[12]、收入水平[1314]等方面。研究方法多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采用质性研究深度访谈的较少。研究结果也不完全一致,如对农民工职业获得的影响,蒋乃华和卞智勇[15]研究指出增加社会资本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有正向影响,章元,李锐等[16]却认为社会网络并不能直接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再如对农民工收入水平的影响,叶静怡和周晔馨[17]研究发现农民工的新型社会资本投资越多,他们进城就业的工资收入就越高,而刘林平和张春泥[18]则认为使用人际网络和用于建构人际关系网络的费用与工资之间并没有大的关系。也有大量文献研究了社会网络与农民工城市融合的关系[1920]。
伴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从事非农产业,农民将承包的土地流转给他人耕种。农地流转对于解决土地细碎化、发展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农地流转问题,中央政府多次提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因此,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下,研究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的影响有助于探索有效的农地流转机制、促进农地规模经营。
现有关于农地流转的文献多集中在:农地流转的现状、特征、制约或影响农地流转的因素[2123]、农地流转市场的形成及原因[24]、农地流转的效益分析,如农地流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25]、农户福利[26]、土地生产率[27]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许多研究认为非农就业的增加将促进农地流转,是农地流转的关键[2829],但也有研究指出我国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并不必然带来农地流转的活跃[30]。
本文以质性研究为主,运用深入的个案访谈,探究社会网络资本在农民工外出就业过程中的影响机理以及非农就业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影响,并提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和推进农地流转进程的政策建议。
一、理论假设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假设
在考察农民工的社会网络资本时,数量特征指网络规模,即以个体为中心的网络成员数量,质量特征指弱关系的多少,格兰诺维特[31]根据互动频率、情感力量、亲密程度、互惠互换四个方面将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本文将强关系界定为以亲戚、老乡为代表的亲缘、地缘关系,将弱关系界定为以朋友、熟人、同事为代表的友缘、业缘关系。
农民工来到城市是以寻求职业、增加收入为根本目的,因此本文重点探究社会网络资本在农民工职业流动过程中的作用,即社会网络资本对农民工所处的职业阶层及收入水平的影响。职业阶层划分为低收入、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阶层和其他非工人阶层。
农民工初次流动时绝大多数都有工作目标,在自身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都不具有优势且就业信息难以获得的情况下如何获得工作目标实现向城市的流动,只有依靠自身在农村已有的社会资本,即亲戚、老乡等已经外出的人对没有外出人的带动作用。与独自闯荡相比,使用强关系为主的社会网络资本节约了寻找工作的时间和在城市的花费。但是强关系连接的个体在社会经济特征,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收入水平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他们所接触的事物、事件通常是相同的,所以通过强关系往往得到重复的信息[32],因此,如果农民工在变换工作(再次流动)的过程中继续依赖原有的以强关系为主的社会关系网络,不利于他们流动到更高的职业阶层及获得更高的收入。相反,有些农民工来到城市后会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意或无意地建立起新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网络承载着社会资源,这些弱关系将不同阶层拥有不同资源的人们连接起来,因而在职业流动中通过弱关系获取社会资源比强关系更为有效[33]。
长期以来,农地一直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承担着就业和养老的功能。但是随着非农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的比较利益低于第二、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以获得更高的非农收入。农地是否流转是家庭决策的结果,农户家庭有了更高的收入来源,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及人数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减小,土地的保障功能被替代或减弱,会影响农民流出农地的意愿,而农民流出农地的意愿对于农地流转行为至关重要。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1.凭借社会关系网络获得职业、实现流动是当前农民工降低流动成本的理性选择,也是他们所信任和产生安全感的。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引言 3
一、理论假设与研究方法 4
(一)理论假设 4
(二)研究方法 5
二、访谈与分析 5
(一)社会网络资本与农民工职业流动 5
1.农民工依赖社会网络资本流动的原因 5
2.强关系和弱关系在农民工职业流动中的作用 6
(二)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农地流转 8
三、结论与建议 9
(一)基本结论 9
(二)建议与启示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社会网络资本与农民工城乡迁移对农村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影响研究
引言
引言
1978年底开始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一系列市场化改革,使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被释放出来[1],乡镇企业在80年代蓬勃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1990年之后代吸纳能力大幅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流向城镇务工经商,形成农民工如潮水一般在城乡之间流动的“民工潮”[2]。外出农民工数量呈持续增长之势,1995年约8000万人,2003年约为9900万人,2006年约为13000万人,国家统计局在2014年5月公布的数据表明,2013年,全国外出农民工已增长至16610万人。对于如此规模庞大的劳动力转移,学者们从不同视角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研究了其影响因素[37],社会网络资本成为其中重要的研究视角之一[89]。从社会网络资本视角出发,探究其在农民工流动过程中的作用对于完善相关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社会网络与农民工迁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网络资本在初次流动和再次流动中对农民工求职的影响,包括职业获得途径[10]、生活满意度、职业声望[11]、职业阶层[12]、收入水平[1314]等方面。研究方法多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采用质性研究深度访谈的较少。研究结果也不完全一致,如对农民工职业获得的影响,蒋乃华和卞智勇[15]研究指出增加社会资本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有正向影响,章元,李锐等[16]却认为社会网络并不能直接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再如对农民工收入水平的影响,叶静怡和周晔馨[17]研究发现农民工的新型社会资本投资越多,他们进城就业的工资收入就越高,而刘林平和张春泥[18]则认为使用人际网络和用于建构人际关系网络的费用与工资之间并没有大的关系。也有大量文献研究了社会网络与农民工城市融合的关系[1920]。
伴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从事非农产业,农民将承包的土地流转给他人耕种。农地流转对于解决土地细碎化、发展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农地流转问题,中央政府多次提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因此,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下,研究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的影响有助于探索有效的农地流转机制、促进农地规模经营。
现有关于农地流转的文献多集中在:农地流转的现状、特征、制约或影响农地流转的因素[2123]、农地流转市场的形成及原因[24]、农地流转的效益分析,如农地流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25]、农户福利[26]、土地生产率[27]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许多研究认为非农就业的增加将促进农地流转,是农地流转的关键[2829],但也有研究指出我国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并不必然带来农地流转的活跃[30]。
本文以质性研究为主,运用深入的个案访谈,探究社会网络资本在农民工外出就业过程中的影响机理以及非农就业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影响,并提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和推进农地流转进程的政策建议。
一、理论假设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假设
在考察农民工的社会网络资本时,数量特征指网络规模,即以个体为中心的网络成员数量,质量特征指弱关系的多少,格兰诺维特[31]根据互动频率、情感力量、亲密程度、互惠互换四个方面将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本文将强关系界定为以亲戚、老乡为代表的亲缘、地缘关系,将弱关系界定为以朋友、熟人、同事为代表的友缘、业缘关系。
农民工来到城市是以寻求职业、增加收入为根本目的,因此本文重点探究社会网络资本在农民工职业流动过程中的作用,即社会网络资本对农民工所处的职业阶层及收入水平的影响。职业阶层划分为低收入、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阶层和其他非工人阶层。
农民工初次流动时绝大多数都有工作目标,在自身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都不具有优势且就业信息难以获得的情况下如何获得工作目标实现向城市的流动,只有依靠自身在农村已有的社会资本,即亲戚、老乡等已经外出的人对没有外出人的带动作用。与独自闯荡相比,使用强关系为主的社会网络资本节约了寻找工作的时间和在城市的花费。但是强关系连接的个体在社会经济特征,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收入水平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他们所接触的事物、事件通常是相同的,所以通过强关系往往得到重复的信息[32],因此,如果农民工在变换工作(再次流动)的过程中继续依赖原有的以强关系为主的社会关系网络,不利于他们流动到更高的职业阶层及获得更高的收入。相反,有些农民工来到城市后会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意或无意地建立起新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网络承载着社会资源,这些弱关系将不同阶层拥有不同资源的人们连接起来,因而在职业流动中通过弱关系获取社会资源比强关系更为有效[33]。
长期以来,农地一直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承担着就业和养老的功能。但是随着非农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的比较利益低于第二、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以获得更高的非农收入。农地是否流转是家庭决策的结果,农户家庭有了更高的收入来源,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及人数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减小,土地的保障功能被替代或减弱,会影响农民流出农地的意愿,而农民流出农地的意愿对于农地流转行为至关重要。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1.凭借社会关系网络获得职业、实现流动是当前农民工降低流动成本的理性选择,也是他们所信任和产生安全感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