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补贴政策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影响的调查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实施的农业补贴政策在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扩大,现行的一些农业补贴政策及实施与土地流转之间的潜在不协调性也正在逐渐呈现,农业补贴政策完善面临着适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压力。本文基于此点,抽取浙江省、山东省4县市、合计123户农户的相关数据,建立dea数据包络模型分析农业补贴投入对于土地流转输出产生的相关影响。得出核心结论:在较低农业补贴实施标准时,农业补贴的实施可以很好的助推农村土地流转,但是随着单位农业补贴数额的增加,农业补贴导致土地流转成本上升,补贴的替代效应逐渐占据主导,出现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的现象,农业补贴的投入反而对农村土地流转起到了抑制作用。同时,补贴对于不同资源禀赋的农户也将产生不同的影响。据此研究结论,本文提出相应的针对性建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2
(一)问题的提出 2
(二)农业补贴与土地流转的现实矛盾 2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2
(一) 农业补贴与土地流转:理论分析 2
(二) 相关研究假说 3
三、数据来源以及描述性分析 3
(一)数据来源 3
(二)农户基本情况分析 4
(三)调查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5
1.农户土地流转情况分析 5
2.农户对农业补贴政策目标认知情况情况分析 6
(四)不同角色农户差异比较 6
四、实证分析 7
(三)研究方法 7
(一)模型以及评价指标选择 7
1.模型选取 7
2.评价指标确定 8
(二)农业补贴投入对土地流转“真实效应”的实证模型分析 8
(三)农业补贴对于流入/流出农户流转影响分析 9
五、 主要结论与相关的政策建议 9
(一)主要结论 10
(二)政策建议 10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农业补贴政策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影响的调查研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引言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农户交纳税费平均水平都有所增长,而且收入更少的地区(人群)承受了占其收入比例越来越高的税费。为此,中央政府推行了农村税费改革以减轻农民负担。2004年实行农业税减免、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后,曾经因外出务工经商而流转出来的承包地不再是农民的负担,由此带来的承包地流转合同违约纠纷不断涌现。据农业部统计,从2004年到2008年,仅224个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试点县(区、市)受理仲裁的纠纷就达5万余件。农业补贴政策对土地流转的影响,开始进入学者的视野。
当前,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扩大,现行的一些农业补贴政策及实施与土地流转之间的潜在不协调性也正在逐渐呈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当前倡导推进农用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存在冲突,农业补贴政策完善面临着适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压力。因此,本文旨在梳理农业补贴政策及其对土地流转影响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探索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与土地流转之间所蕴含的内在关联、理解农业补贴政策对土地流转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机理提供逻辑基础。
(二)农业补贴与土地流转的现实矛盾
自2004年至今,我国一直强调了加强农业补贴的重要性。希望在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和增加种粮农民收入的同时,促进农地流转,以逐步解决现阶段农户经营规模偏小,土地利用零碎等问题(冀县卿、钱忠好,2015)。为此,我国众多学者对农业补贴政策影响展开深入的研究。多数学者认同现行的农业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支持与保护,但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很多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农业补贴政策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刘克春(2010)分析发现在农业税于2006年取消之后的短期内,政府农业税的减免与粮食补贴并没有显著的促进农地流转。其原因在于国家对农民的免税与补贴所带来的这部分利益并无法弥补农业生产资料成本上涨给农户带来的负担,农地经营的总成本也会因为乡镇财政中各种收费和摊派的增加而攀升。另外,已有的补贴会导致农民惜地意识明显增强,土地流转出现流不动现象,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土地逆向流转,出现了逆向调节现象(胡正梁,2009)。同时,已有的惠农补贴政策还存在盲点:缺乏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优惠政策支持。存在着扶持力度不大不广、扶持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且政府对土地规模经营农户的扶持力度较小,缺乏相应的政策措施、激励机制和服务手段,使得农户规模经营的积极性并未得到合理引导(蒋秀兰,2010)。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一) 农业补贴与土地流转:理论分析
现有支农补贴与流转之间存在着不协调乃至于冲突现象,补贴发放在土地经营者与土地所有者之间摇摆,补贴所引发的一系列土地纠纷,这一切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探讨当前的农业补贴政策是否会对土地流转产生实际的效应, 以及这种效应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源的配置是需要依靠市场,特别是依靠供求与价格互动关系,通过供求规律来实现,而土地流转就是这样一个土地供给需求双方经济行为的决策过程。通过对农户自身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分析判断,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中,交易双方(土地需求者与土地供给者)在市场中充当一个理性经济人的角色,在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 以获得最大收益的行为作为交易决策的依据(牟燕,2007)。其“决策”的依据便是农地流转的预期收益和获得该收益的风险成本。例如土地流入者需求土地的数量不仅取决于他们获得土地的价格,而且取决与他们的农业生产成本。而现行的农业补贴政策改变了农民的土地经营预期收益,引起了土地需求量的变动,从而对土地流转产生了影响。
农业补贴作为一种额外的收入来源,具有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种反向的效应。对替代效应而言,由于补贴的存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收益,从而增加农业的投入;对收入效应而言,由于补贴这种外在的激励存在,农户收入有所增加,有可能会部分降低劳动力投入(钟春平、陈三攀,2013)。这两种效应一直存在,但是随着补贴数额的改变,主导因素的更替便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各种要素的相对价格和收益,从而影响土地流转双方的供需行为。
当补贴数额较低时,由于无法改变农业生产和非农生产的比较收益,此时补贴以收入效应为主,而替代效应和产出效应不明显(钟春平、陈三攀,2013)。补贴增加了农业经营的收益,对于农户来说体现为经营土地边际收入增加,导致土地需求量增加,使得现有的需求者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也使新的需求者进入市场。此时,农业补贴对于流转土地起到了激励作用。
而随着补贴数额的上升,考虑到农业补贴政策既无法降低农业生产的边际成本,又无法提升农业生产的边际收益,更不会增加农业资本和劳动的价格,农业补贴的发放主要体现在地租的增加上(钟甫宁、顾和军,2008)。同时,受当前农业补贴发放方式以及农户对未来农业收入预期增加的影响,耕地流转的双方在协商租金时,往往将粮食补贴作为租金的全部或其中的一部分,形成了“粮食补贴即是租金”的惯性(黄川,2010),致使农业补贴成为农地价格和地租上升的一部分。对于流入农户来说,体现为经营土地边际成本的增加,导致土地需求量缩减。此时农户不愿意流入土地,高额的农业补贴反而对土地流转起到抑制作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23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