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防范

浅析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防范[20191212103116]
摘 要
资本对于每个上市公司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融资结构和融资方式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就显得尤其重要。而随着资本市场发展的日新月异,上市公司的融资途径也越来越多了,其中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主要有内部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
现代企业资本理论认为融资方式决定企业的资本结构,按照这种资本机构理论,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的上市公司在融资方式上必然会追求融资结构的最优化,因此国外学者认为内部融资优于外部融资,外部融资中债务融资优于股权融资。但是在我国的市场内,上市公司具有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债务融资被大多数企业当成一种被迫的最后选择。
本文在各国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来多方面研究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希望能提出具有建设意义的改进方案,优化资源配置,改善股票市场。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融资偏好;上市公司;制造业;股权融资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引 言 Ⅳ
第一章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和国内外研究成果 1
1.1 企业融资概述 1
1.1.1 企业融资的概念 1
1.1.2 企业融资方式 2
1.2 国内外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特点 2
1.2.1 国外融资结构特点 2
1.2.2 国内融资结构特点 3
1.3 理论综述 3
1.3.1 MM定理 3
1.3.2 优序融资理论 3
1.3.3 资本结构决定因素理论 4
1.3.4 国内学者的研究结论 4
第二章 研究样本和研究假设 4
2.1 研究样本的选取 4
2.2 各项融资比重 5
2.3 研究假设 5
第三章 研究样本的选取和实证模型的建立 7
3.1 研究变量的选取 7
3.2 实证模型的建立 7
第四章 实证分析 8
4.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8
4.2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8
4.3 回归分析 9
4.4 结果分析 10
第五章 对策及建议 11
结束语 Ⅴ
参考文献 Ⅵ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分析
—基于制造业的实证研究
引 言
1979年我国揭开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企业改革初期为了改变政企不分、企业利润少造成的国有企业缺乏朝气的现象,国家实施了政企分离,全面承包的措施,直到80年代末政企不分、国有企业的资金瓶颈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在不断的摸索中,发现改变现状的突破口是股份制改造。至此90年代以后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国企走向了资本市场公开发行股票和企业上市的道路,国有企业改革才算真正走上了制度创新之路。
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制度和所有者环境,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与西方资本结构理论有很多相悖之处,在股权分置条件下,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突出特点就是偏好股权融资,同时内源融资和债务融资偏低。
第1章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和国内外研究成果
1.1 企业融资概述
1.1.1 企业融资的概念
所谓的融资也就是指资金的筹集和流通,其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融资是指资金的融入,也就是说公司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运用筹资方式经济有效的筹措和集中资金。而广义的融资也叫金融,就是指货币资金的流通,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到金融市场上筹措或者贷放资金的行为。这种资金的流通是既包括资金的融入,同时也包括资金的流出。
企业融资具有一定的特点:企业融资在收益和风险中寻找平衡点。当资金短缺时,以最小的代价筹措到适当期限,适当额度的资金;当资金盈余时,以最低的风险、适当的期限投放出去,以取得最大的收益,从而实现资金供求的平衡。企业的融资行为可以归结为追求融资成本的最小化。
1.1.2 企业融资方式
所谓的企业融资方式就是指企业获取所需资金的方式。企业融资方式主要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内源融资主要是企业在创办和运营过程中原始资本的积累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包括留存收益和折旧。内源融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成本,增加企业潜在利润 (2)减少企业存货,加速资本的周转 (3)合理运用企业内部的闲散资本(4)变卖资产,使其变现。内源融资具有很高的自主性,融资成本较低,不会稀释原有股东的每股收益和控制权,但是内部融资受公司盈利能力及积累的影响,融资规模受到较大的制约,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融资。
外源融资是指企业通过一定方式向银行其他经济主体筹集资金。外源融资方式方式包括:银行贷款、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等,此外,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融资租赁在一定意义上说也属于外源融资的范围。因此可以将外源融资方式分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两种。股权融资是指企业的股东愿意让出部分企业所有权,通过企业增资的方式引进新的股东的融资方式。债权融资是指企业资金来自于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等融资活动。总的来说外源融资具有规模大的优点,但是同时也是一种高成本、高风险的融资方式。
1.2 国内外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特点
1.2.1 国外融资结构特点
由Myers和Majluf提出的优序融资理论认为,企业融资顺序是内部融资、负债融资、股权融资。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也表明上市公司应该避免采用股权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以此来减少对公司价值产生的负面影响,而应该偏向于采用内部或者债权融资方式来增加公司的价值,同时事实上也可以发现在成熟市场中上市公司确实很少采用股权融资这种方式。
国外的企业无论是英美还是日德企业在追求企业高速成长,寻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纷纷注重内源融资同时把债务融资作为外源融资的首选。
1.2.2 国内融资结构特点
在我国,证券市场产生至今虽然已经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起步较晚,再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股权架构,尽管于传统的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相比已经有了较大变化,但是由于我国大多数上市企业来源于国有企业,从根本上说并没有摆脱国有企业框架,同时股票市场的大规模迅速发展为上市公司进行股权融资创造了极其重要和有利的条件,因此我国的上市公司过度偏好股权融资,上市公司把发行新股和配股作为筹措资金的最优选择,同时具有以下特点:具有强烈的上市愿望;已经上市的公司充分利用配股和增股进行再融资;股权融资的比重大。
1.3 理论综述
1.3.1 MM定理
MM定理是1958年由Modigliani和Miller提出的。所谓的MM定理就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无论以债权筹资还是以股权融资都不影响企业的市场总价值。企业如果偏好债权筹资,债务比例相应上升,企业的风险随之增大,进而反映到股票的价格上,股票价格就会下降。也就是说,企业从债权筹资上得到的好处会被股票价格的下跌所抹掉,从而导致企业的总价值(股票加上债务)保持不变。企业以不同的方式筹资只是改变了企业的总价值在股权者和债权者之间分割的比例,而不改变企业价值的总额。
1.3.2 优序融资理论
优序融资理论(Myers,1984;Myers 和Majluf,1984)表明企业并不根据特定的资本结构进行融资,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按照一种偏好顺序进行资金筹集:首先是内部融资,其次是债权融资,再次才是股权融资,这是对于MM定理的一种修正,也就是说当股票价格高估时,企业管理者会利用其内部信息发行新股。投资者会意识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当企业宣布发行股票时,投资者会调低对现有股票和新发股票的估价,导致股票价格下降、企业市场价值降低。而内源融资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自然形成的现金流,它等于盈余公积加上未分配利润。由于内源融资不需要与投资者签订契约,也无需支付各种费用,所受限制少,因而是首选的融资方式,其次是低风险债券,其信息不对称的成本可以忽略,再次是高风险债券,最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发行股票。
1.3.3 资本结构决定因素理论
20实际70年代初,Baxter和Cragg,Taub和Targget首先提出了资本结构决定因素理论,从中可以发现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企业财务状况、企业资产结构、企业盈利能力、行业因素等。
1.3.4 国内学者的研究结论
2009年我国学者苏新龙和汪霞的《全流通下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通过对逐步回归结果的分析发现偿债能力、企业规模、盈利能力、股权结构和营运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企业规模越大,企业就越稳定,抗风险能力也就越强,收益也越稳定,企业就会更多地选择债权融资。盈利能力越强的企业,留存收益越多,则企业就越有可能保留较多的内部盈余满足企业融资需要,而不依赖于外部融资。此外,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滞后,限制了上市公司的债权融资,尤其是长期债务融资,使得上市公司在长期融资方面只能更多地借助于股权融资,这是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客观原因。
2010年我国学者徐晓和李本博在《企业研究》上发表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实证研究》中表明,资本结构、企业规模、公司成长性均显著影响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控股股东类型、内部人控制与股权融资偏好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综上国内学者国内学者在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原因的研究上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结论。本文将综合前人的研究对此问题进行实证检验。
第2章 研究样本和研究假设
2.1 研究样本的选取
本文采用统计分析方法,从在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中选取108家制造性企业作为样本,由于A股、B股和H股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本文仅仅以两市A股为样本选取企业2009~2011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运用SPSS 19.0就公司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营运能力、企业规模等影响融资偏好的统计指标进行多元化线性回归分析,并且采取了标准参数检验以确定其相关显著性。
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中各公司的年报数据。有些数据直接取得,有些数据则通过计算整理得到。为了使得样本数据更为完善和具有可比性,我们首先剔除了ST、PT类公司,因为这些公司财务状况异常,或者已连续亏损两年以上,如果将其纳入数据范围,可能影响统计分析的结果,然后剔除了一些数据不全的公司,最后剩下98家企业。本文对所有自变量均用2009~2011年3年的平均值,以此来减少由于变量的年度波动引起衡量的误差。
2.2 各项融资比重
由于本文研究的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而融资方式主要是外源融资和内源融资,内源融资=留存收益+折旧,外源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其中股权融资=股本+资本公积,因此本文设定股权融资比重超过33%,则说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偏向于股权融资。本文对样本中的98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2009~2011年的股权融资比重,债权融资比重,内源融资比重进行了计算。(其中留存收益=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当未分配利润为负,则表示企业当年亏损了,那么当年的留存收益=盈余公积。)
表2.1 描述性统计量
N 极小值 极大值 均值 标准差 方差
股权融资比重 98 0.06 0.92 0.3585 0.16674 0.028
债权融资比重 98 0.00 0.84 0.3030 0.22033 0.049
内源融资比重 98 0.07 0.78 0.3386 0.15114 0.023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3种融资方式中股权融资的均值是35.8%,债权融资的均值是30.3%,内源融资的均值是33.8%,其中股权融资比重最大,内源融资次之,债权融资比重最小。由此可以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制造业的偏好股权融资,同时也验证了上文我国的融资偏好。
2.3 研究假设
本文在国内外已经有大量规范研究的基础之上,基于公司特征层面,根据上述各项融资比重所反映的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以在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制造业公司的融资偏好提出相关假设并作出检验。
(1)获利能力
当企业具有较强的获利能力的时候,公司就有可能获得较多的盈余,从而使得内源融资的比重增加,并且使得企业具有更强的负债能力和信誉,从而降低了股权融资的比重。基于此,认为获利能力越好的上市制造性企业越倾向于选择内源融资,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1:上市制造业公司获利能力与股权融资偏好倾向负相关。
(2)偿债能力
企业的偿债能力是指企业用其资产偿还长期债务与短期债务的能力,是反应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的重要指标。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好,则企业越倾向于选择债权融资,反之,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差,则企业会在衡量自身能力的基础上。更多的倾向于股权融资。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77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