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供需区域分异的建设用地差别化管控研究
摘要:由于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存在差异,采用同质化的建设用地管控政策必将不利于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为了协调区域的发展,本文通过预测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建设用地的极限供需规模,建立全国分省份的建设用地供需盈亏模型,由此划分出不同等级的建设用地管控区域,并探索因地制宜的建设用地管控思路。研究结果表明:潜力挖掘区省份集中于东南部沿海以及京津地区,区域供需盈亏度小于0.2,经济高度发达,较早逼近于建设用地增长极限年份;指标新增区省份集中于传统中原(黄河、长江流域)地区,供需盈亏度在0.2-0.3之间,资源禀赋较好,经济发展水平适中,一、二产业发达;效用提升区分布在我国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供需盈亏度集中于0.3-0.5,经济发展过多的依赖于建设用地扩张以及资源消耗;生态保持区为中西部高原地区,供需盈亏度大于0.5,一般建设用地增长极限时点到达时间较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土地利用粗放。各级地方政府应当结合不同等级区域的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制定差别化的建设用地管控政策。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引言 3
一、研究进展分析 4
(一)文献综述 4
(二)研究意义: 5
1. 理论意义 5
2. 现实意义 5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
(一)建设用地极限需求量测算 5
(二)建设用地极限供给测算 5
(三)建设用地极限供需盈亏度测算 6
(四)数据来源与处理 6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6
(一)极限需求量预测结果分析 6
(二)供需盈亏度模型构建 9
(三)总结与讨论 11
(四)展望 12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基于极限供需区域分异的建设用地差别化管控研究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经济发展迅速。30年间国民生产总值边际增长率高达9.8%,与此相伴的是,建设用地规模迅速增加,耕地资源不断流失。中国作为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建设用地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度扩张已成为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并且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土地需求的增长性与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
2013年12月30日土地二调主要数据成果显示,于前些年完成的二调数据与1996年第一次调查相比,建设用地规模已扩张至3500万公顷,较之前2918万公顷增加了500多万公顷。为了能够保障土地供给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国家目前推行鼓励存量土地盘活与建设用地增量指标投放并用的调控措施。然而建设用地需求量的增加同时也带来土地非农化现象的加剧,据二调数据显示建设用地增速较快,很多地区存在土地利用格局失调、效率低下等问题和弊端。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可利用土地资源总量也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充足。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存在土地资源总量供给不足却又利用粗放的问题。伴随经济的发展建设用地规模需求量在很长的时间内将继续增长,供需之间矛盾仍很突出。因此,正如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指出必须坚定不移继续实行最严苛的土地节约制度,严格监控增量土地,提高存量土地利用效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开发土地效率。
我国供需差异状况地区分异明显。从目前数据来看,东部区域规模扩张最快,超过全国总体水平,之后依次为西部区域和中部区域。区域空间差异、历史发展基础、社会经济发展等造成了不同区域或同一区域不同时间内区域建设用地供给力度和需求状况的千差万别。
综上所述,尽管各区域建设用地供需差异明显,现阶段建设用地的管控却大都呈现区域建设用地管控政策趋同的现状,造成了对于开发建设用地效率不高,供需不平衡等诸多矛盾。开展建设用地供需差异分析,并据此制定建设用地区域差别化管控政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资源问题越来越严重。如此高速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建立在无节制的自然资源消耗与低下的土地利用效率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与我国地少人多的国情决定了通过过度低效利用土地资源的粗放式发展来刺激经济增长必定难以为继;同时,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受社会经济条件、资源总量差异的影响,采用相似或相同的建设用地管控方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弱区域发展调控的作用。因此,需要分析不同区域的建设用地供需盈亏情况,加以实施有地区特色的建设用地差别化管控政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研究进展分析
(一)文献综述
目前,学者们对于建设用地扩张影响机制和土地供需量规模测算方面展开了相当多的探讨。其中,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主要分为三种方法:一是以单因素或者双因素为基础的回归预测[1];二是多因素下的回归预测[2];三是基于时间序列的变化预测[3]。我国学者在对建设用地供给规模进行研究时,主要基于资源承载角度预测建设用地极限供给规模,借助于GIS软件提取可利用土地板块来测算面积[4]。
而对于建设用地差别化管控研究,国外学者侧重于对国土开发中功能区的划定,根据不同功能区发展方向施行不同的区域政策[5];国内学者主要针对土地利用综合分区、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等方面提出差别化的管控政策[67]。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多基于社会经济要素,在趋势预测的基础上测算出目标年份的建设用地需求量、供给量。事实上,大多数文献中对于目标年份的确定往往缺乏可信度,仅仅采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年限作为比较时点,存在较大的随机性。同时,在对建设用地差别化管控研究时,仅仅是借助于理论分析,结论缺少数据分析的支持。本文使用生产函数,以边际土地利用效率为0的时间节点作为建设用地需求规模达到极限的年份,根据生产函数关系式预测目标年限的建设用地极限需求量。同时,结合建设用地极限供给构建全国31个省份的建设用地供需盈亏度模型,制定差别化的不同地区土地管控政策,以促进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二)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通过对研究地区社会对于建设用地需求量的测算及基于资源承载的区域可供建设土地极限供给量的推算,并根据预测所得的建设用地需求量及供给量的对比关系构建地区分异的差别化建设用地管控政策体系,为构建长效建设用地区域分异化的管控政策提出借鉴,为政府制定区域差别化的土地指标分配、集约利用等政策工具提供指导。
2. 现实意义
(1)我国人口基数大,土地资源相对而言比较匮乏,当前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及城镇化的关键阶段,建设用地的区域差别化管理能促进资源区域间的合理配置,有效提高利用土地的效率,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2)能有效解决建设用地总量不断增加与效率低下的现状,有助于保障农用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缓解总量一定土地资源供给和不断增加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3)根据区域建设用地供给极限保障合理的建设用地需求,为建设用地的精细化管理和促进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提供参考,保障可持续发展。
现有文献针对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因素、建设用地极限规模等问题做了大量研究,但在以下方面仍有不足:
(1)目前国内关于建设用地极限规模的研究较少,且偏向理论研究进行定性分析;部分学者虽引用CD函数对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进行分析,但是没有进一步研究经济效益最优时所达到的极限规模。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引言 3
一、研究进展分析 4
(一)文献综述 4
(二)研究意义: 5
1. 理论意义 5
2. 现实意义 5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
(一)建设用地极限需求量测算 5
(二)建设用地极限供给测算 5
(三)建设用地极限供需盈亏度测算 6
(四)数据来源与处理 6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6
(一)极限需求量预测结果分析 6
(二)供需盈亏度模型构建 9
(三)总结与讨论 11
(四)展望 12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基于极限供需区域分异的建设用地差别化管控研究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经济发展迅速。30年间国民生产总值边际增长率高达9.8%,与此相伴的是,建设用地规模迅速增加,耕地资源不断流失。中国作为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建设用地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度扩张已成为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并且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土地需求的增长性与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
2013年12月30日土地二调主要数据成果显示,于前些年完成的二调数据与1996年第一次调查相比,建设用地规模已扩张至3500万公顷,较之前2918万公顷增加了500多万公顷。为了能够保障土地供给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国家目前推行鼓励存量土地盘活与建设用地增量指标投放并用的调控措施。然而建设用地需求量的增加同时也带来土地非农化现象的加剧,据二调数据显示建设用地增速较快,很多地区存在土地利用格局失调、效率低下等问题和弊端。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可利用土地资源总量也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充足。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存在土地资源总量供给不足却又利用粗放的问题。伴随经济的发展建设用地规模需求量在很长的时间内将继续增长,供需之间矛盾仍很突出。因此,正如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指出必须坚定不移继续实行最严苛的土地节约制度,严格监控增量土地,提高存量土地利用效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开发土地效率。
我国供需差异状况地区分异明显。从目前数据来看,东部区域规模扩张最快,超过全国总体水平,之后依次为西部区域和中部区域。区域空间差异、历史发展基础、社会经济发展等造成了不同区域或同一区域不同时间内区域建设用地供给力度和需求状况的千差万别。
综上所述,尽管各区域建设用地供需差异明显,现阶段建设用地的管控却大都呈现区域建设用地管控政策趋同的现状,造成了对于开发建设用地效率不高,供需不平衡等诸多矛盾。开展建设用地供需差异分析,并据此制定建设用地区域差别化管控政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资源问题越来越严重。如此高速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建立在无节制的自然资源消耗与低下的土地利用效率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与我国地少人多的国情决定了通过过度低效利用土地资源的粗放式发展来刺激经济增长必定难以为继;同时,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受社会经济条件、资源总量差异的影响,采用相似或相同的建设用地管控方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弱区域发展调控的作用。因此,需要分析不同区域的建设用地供需盈亏情况,加以实施有地区特色的建设用地差别化管控政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研究进展分析
(一)文献综述
目前,学者们对于建设用地扩张影响机制和土地供需量规模测算方面展开了相当多的探讨。其中,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主要分为三种方法:一是以单因素或者双因素为基础的回归预测[1];二是多因素下的回归预测[2];三是基于时间序列的变化预测[3]。我国学者在对建设用地供给规模进行研究时,主要基于资源承载角度预测建设用地极限供给规模,借助于GIS软件提取可利用土地板块来测算面积[4]。
而对于建设用地差别化管控研究,国外学者侧重于对国土开发中功能区的划定,根据不同功能区发展方向施行不同的区域政策[5];国内学者主要针对土地利用综合分区、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等方面提出差别化的管控政策[67]。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多基于社会经济要素,在趋势预测的基础上测算出目标年份的建设用地需求量、供给量。事实上,大多数文献中对于目标年份的确定往往缺乏可信度,仅仅采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年限作为比较时点,存在较大的随机性。同时,在对建设用地差别化管控研究时,仅仅是借助于理论分析,结论缺少数据分析的支持。本文使用生产函数,以边际土地利用效率为0的时间节点作为建设用地需求规模达到极限的年份,根据生产函数关系式预测目标年限的建设用地极限需求量。同时,结合建设用地极限供给构建全国31个省份的建设用地供需盈亏度模型,制定差别化的不同地区土地管控政策,以促进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二)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通过对研究地区社会对于建设用地需求量的测算及基于资源承载的区域可供建设土地极限供给量的推算,并根据预测所得的建设用地需求量及供给量的对比关系构建地区分异的差别化建设用地管控政策体系,为构建长效建设用地区域分异化的管控政策提出借鉴,为政府制定区域差别化的土地指标分配、集约利用等政策工具提供指导。
2. 现实意义
(1)我国人口基数大,土地资源相对而言比较匮乏,当前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及城镇化的关键阶段,建设用地的区域差别化管理能促进资源区域间的合理配置,有效提高利用土地的效率,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2)能有效解决建设用地总量不断增加与效率低下的现状,有助于保障农用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缓解总量一定土地资源供给和不断增加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3)根据区域建设用地供给极限保障合理的建设用地需求,为建设用地的精细化管理和促进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提供参考,保障可持续发展。
现有文献针对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因素、建设用地极限规模等问题做了大量研究,但在以下方面仍有不足:
(1)目前国内关于建设用地极限规模的研究较少,且偏向理论研究进行定性分析;部分学者虽引用CD函数对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进行分析,但是没有进一步研究经济效益最优时所达到的极限规模。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