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变动研究企业生命周期的视角
最近几年来,国家逐渐加大对于农业企业的帮扶力度,农业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也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海内外已经有诸多学者对于盈余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此为基础,本文以农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选取A股农业上市公司2015年的财务数据,并利用修正的琼斯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估计出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并以此作为衡量样本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标。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引入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对于样本公司进行分期,以分期结果将样本公司分为三类,并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分析这三类样本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是否会发生变动。研究结果显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农业上市公司,其盈余管理的动因并不相同。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2
二、文献综述2
(一)盈余管理研究2
1.盈余管理的含义2
2.盈余管理测量3
(二)盈余管理动因研究5
1.盈余管理的动因4
2.农业企业盈余管理的动因4
(三)企业生命周期理论4
1.企业生命周期的涵义4
2.农业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方法5
三、研究设计5
(一)数据来源5
(二)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估计5
(三)企业分期6
(四)研究模型7
(五)研究假设7
四、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8
(一)描述性统计8
(二)变量间相关性分析8
(三)回归分析9
五、研究结论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2
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变动研究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视角
引言
引言
近年来,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关心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其中关于盈余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上市公司为了获得如配股权、政府补助在内的某些利益,经常会对盈余信息进行处理,这样的行为就被称为盈余管理。经过盈余管理后的会计信息与企业真实的信息相去甚远,会计信息质量受到严峻挑战。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盈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余管理现象是比较明显的,信息使用使用者很可能会被误导,这会损害股东、债权人的利益,甚至威胁到资本市场的进步和资源的配置。
农业毫无疑问属于我们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我们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农业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截止到2016年,国家已经连续13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三农问题,在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国家再次重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也出台了各项惠农政策。在国家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农业企业进入沪深两市,投资者也越来越关注农业上市公司。然而,盈余管理的问题也在农业上市公司中层出不穷,农业上市公司一度成为造假的代名词。近年来,獐子岛等企业又被爆出财务造假,让大家对于此类企业的盈余管理问题更加关注。因此,我们需要对农业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进行研究。
本文以之前的研究为基础,引入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对农业上市公司进行分期,对盈余管理的动因提出假设: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会发生变动。以2015年沪深两市A股农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来进行实证检验,期望对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起到作用。
二、 文献综述
(一)盈余管理研究
1.盈余管理的含义
Healy and Wahlen(1999)将盈余管理视为发生在高管和更改财务报告时,目的是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或影响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1]。相比于Healy 和 Wahlen这个范围更大的定义,Scott(2000)表示,当企业高层在选择采用哪一条会计准则时,会非常倾向于得选择能够放大公司市值的条目,这就被称为盈余管理[2]。在一定程度上,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会受到盈余管理的影响,但同时还有一定的正面影响。对比之下,我们不难看出,对于盈余信息的调整是否符合相关准则是这两种定义的根本不同。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得不断发展,我国学界也开始对这个领域进行研究。孙铮和王跃堂(1999)把盈余管理视为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基础,灵活调整会计信息的合法行为[3]。陈建歧(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当会计政策可以在一定限度内被企业进行选择性使用时,企业会更可能选择获得效用最大或能放大企业市值的政策的一种行为[4]。另外盈余管理与盈余操纵、财务舞弊及会计政策选择是有区别的(涂云友,2006)[5]。彭新媛(2007)认为,盈余管理是在在规定范围内,企业高层利用会计准则的不严谨之处,选取使企业利益最大化的核算方法,目的是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放大企业市值[6]。
2.盈余管理的测度
在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方面,海外学界在过往的研究中已经做出了许多贡献,其研究领域非常宽泛,测量手段相比于国内学者也更成熟。综合国内外学者的文献,可以发现学界普遍认为应计利润分离模型(Aggregate Accruals Models)是分析盈余管理是否存在的最佳数学模型。应计利润分离模型是将企业的总应计利润(Total Accruals,下文简称为TA)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操控性应计利润(Discretionary Accruals,下文简称为DA),第二个部分为非操控性应计利润(Nondiscretionary Accruals,下文简称为NDA)。NDA是公司无法操纵的,因为这是由外生的经济变量决定的,所以是不会被企业操纵的。将企业的的TA扣除NDA之后,剩下的部分即为DA,并将DA作为测度盈余管理是否存在和衡量企业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标,即DA的绝对值越大,则认为盈余管理的程度越大。刘一佳(2014)利用1999年—2012年A股上市公司作为整体样本,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主要是通过操纵DA来进行盈余管理[7]。
在计算DA的过程中,需要先设计一个数学模型计算出NDA,通过NDA部分来估计DA部分,即DA=TA -NDA。对于如何计算NDA的问题,学界提出了如Healy模型、Deangelo模型、Jones模型、修正的Jones模型等诸多模型。在这些模型当中,学界一般认为,修正的Jones模型的效力更高。刘大志(2011)利用2007年—2009年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检验了应计利润模型中各种数学模型的效力,发现:综合各方面表现来看,相较于其他模型,修正的Jones模型设定更优[8]。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2
二、文献综述2
(一)盈余管理研究2
1.盈余管理的含义2
2.盈余管理测量3
(二)盈余管理动因研究5
1.盈余管理的动因4
2.农业企业盈余管理的动因4
(三)企业生命周期理论4
1.企业生命周期的涵义4
2.农业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方法5
三、研究设计5
(一)数据来源5
(二)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估计5
(三)企业分期6
(四)研究模型7
(五)研究假设7
四、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8
(一)描述性统计8
(二)变量间相关性分析8
(三)回归分析9
五、研究结论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2
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变动研究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视角
引言
引言
近年来,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关心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其中关于盈余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上市公司为了获得如配股权、政府补助在内的某些利益,经常会对盈余信息进行处理,这样的行为就被称为盈余管理。经过盈余管理后的会计信息与企业真实的信息相去甚远,会计信息质量受到严峻挑战。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盈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余管理现象是比较明显的,信息使用使用者很可能会被误导,这会损害股东、债权人的利益,甚至威胁到资本市场的进步和资源的配置。
农业毫无疑问属于我们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我们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农业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截止到2016年,国家已经连续13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三农问题,在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国家再次重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也出台了各项惠农政策。在国家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农业企业进入沪深两市,投资者也越来越关注农业上市公司。然而,盈余管理的问题也在农业上市公司中层出不穷,农业上市公司一度成为造假的代名词。近年来,獐子岛等企业又被爆出财务造假,让大家对于此类企业的盈余管理问题更加关注。因此,我们需要对农业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进行研究。
本文以之前的研究为基础,引入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对农业上市公司进行分期,对盈余管理的动因提出假设: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会发生变动。以2015年沪深两市A股农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来进行实证检验,期望对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起到作用。
二、 文献综述
(一)盈余管理研究
1.盈余管理的含义
Healy and Wahlen(1999)将盈余管理视为发生在高管和更改财务报告时,目的是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或影响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1]。相比于Healy 和 Wahlen这个范围更大的定义,Scott(2000)表示,当企业高层在选择采用哪一条会计准则时,会非常倾向于得选择能够放大公司市值的条目,这就被称为盈余管理[2]。在一定程度上,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会受到盈余管理的影响,但同时还有一定的正面影响。对比之下,我们不难看出,对于盈余信息的调整是否符合相关准则是这两种定义的根本不同。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得不断发展,我国学界也开始对这个领域进行研究。孙铮和王跃堂(1999)把盈余管理视为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基础,灵活调整会计信息的合法行为[3]。陈建歧(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当会计政策可以在一定限度内被企业进行选择性使用时,企业会更可能选择获得效用最大或能放大企业市值的政策的一种行为[4]。另外盈余管理与盈余操纵、财务舞弊及会计政策选择是有区别的(涂云友,2006)[5]。彭新媛(2007)认为,盈余管理是在在规定范围内,企业高层利用会计准则的不严谨之处,选取使企业利益最大化的核算方法,目的是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放大企业市值[6]。
2.盈余管理的测度
在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方面,海外学界在过往的研究中已经做出了许多贡献,其研究领域非常宽泛,测量手段相比于国内学者也更成熟。综合国内外学者的文献,可以发现学界普遍认为应计利润分离模型(Aggregate Accruals Models)是分析盈余管理是否存在的最佳数学模型。应计利润分离模型是将企业的总应计利润(Total Accruals,下文简称为TA)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操控性应计利润(Discretionary Accruals,下文简称为DA),第二个部分为非操控性应计利润(Nondiscretionary Accruals,下文简称为NDA)。NDA是公司无法操纵的,因为这是由外生的经济变量决定的,所以是不会被企业操纵的。将企业的的TA扣除NDA之后,剩下的部分即为DA,并将DA作为测度盈余管理是否存在和衡量企业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标,即DA的绝对值越大,则认为盈余管理的程度越大。刘一佳(2014)利用1999年—2012年A股上市公司作为整体样本,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主要是通过操纵DA来进行盈余管理[7]。
在计算DA的过程中,需要先设计一个数学模型计算出NDA,通过NDA部分来估计DA部分,即DA=TA -NDA。对于如何计算NDA的问题,学界提出了如Healy模型、Deangelo模型、Jones模型、修正的Jones模型等诸多模型。在这些模型当中,学界一般认为,修正的Jones模型的效力更高。刘大志(2011)利用2007年—2009年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检验了应计利润模型中各种数学模型的效力,发现:综合各方面表现来看,相较于其他模型,修正的Jones模型设定更优[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