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以农业上公司为例
摘要:近几年来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创办与推广,众多研究结果表明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绩效的关系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往往可以保证企业的决策科学有效并提升公司绩效,因此大量学者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公司治理与绩效关系,促使公司最大化实现自身价值。本文拟就选取了2009-2014年深交所农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其披露的公开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并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从公司治理的相关因素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两职兼任情况,高管薪酬对公司绩效有着显著的影响。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2
二、文献综述2
三、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4
(一)研究假设 4
(二)样本选择和来源4
(三)变量的选择与定义5
(四)研究模型6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6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6
(二)变量间相关性检验7
(三)多元性回归分析7
五、研究结论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以农业上市公司为例
会计121:尹兴
引言
引言
近30年来,随着我国证劵市场飞速发展,很多上市公司建立了公司治理制度,完善了治理结构,但还有很多企业内部的问题非常多,公司治理作为研究企业权利安排的科学更是成为众多企业管理中的热点话题,即使是在不同的国家存在这不同公司的治理模式,但诸多学者通过研究分析都清楚地认识到了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提升企业绩效,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如何建立起良好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公司治理也就成为了诸多学者们的研究课题。
公司治理涉及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包括股东,董事会,高管,其他利益相关者等等之间的关系,这些利益关系直接决择到了公司的未来发展和绩效。公司治理理论主要认为,“公司治理的研究对象是现代公司,是以监督与激励为核心目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而从行业上来看,农业则是用来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品,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再一次聚焦“三农”,农业发展问题更是成为经济的重中之重,然而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相比各行各业的上市公司的发展有些不足,公司治理结构必定是其中的一大影响因素。因此,农业上市公司更应该注重良好的公司治理,已到达为本公司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目的。本文在之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近几年的样本数据,揭示出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促进相关农业上市公司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亚当斯密(1776)在《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公司治理的概念,他首次指出了经营者和投资人利益并不一致的代理问题,“安然事件”的爆发,还有《公司治理结构的财务表征》的发表等等,促使公司治理变成了学术界研究企业管理的热点问题。
Berle和Means(1932)开辟了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现代企业的代理问题即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问题是这次研究的重点,这一次研究更是推动了代理理论的发展,他们认为当股东缺乏意愿对经营者进行监察时,往往较为分散的公司股权结构使得公司绩效没有办法到达最优,但如果在增加经营者的持股比例之后,可促进绩效的提高,公司治理的重点则是所有者和经营者利益相一致,这对公司绩效影响意义非凡。
公司治理的定义
李维安(2009)认为公司治理包括股东,董事会,高管等等,并在最后统一公司各方面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是一种具体完整详细的科学制度来改善公司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吴敬琏(1996)认为公司治理是研究企业权利安排的科学,公司治理结构是由股东,董事会,高管三个方面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
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
(1)国内研究
朱德胜和刘晓芹(2007)筛选了中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从2001到2004年间900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通过实证分析并建立了内生性的框架来研究公司绩效和股权结构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显示在显著性检验中股权结构并没有通过,显著的“U”型关系仅仅发生在国有股业绩中。
黄长祥学者(2010)年通过筛选了37家创业板上市公司2010年的财务数据,研究了公司治理机制与公司绩效,结论显示:不管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两职兼任情况,高管薪酬,还是董事会规模,其他利益相关都对公司绩效有着显著的影响。
李维安和李汉军(2004)筛选了1993至2003年之间深沪民营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作为样本数据,通过分段回归分析比较分析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公司绩效存在着区间效应,它们之间有三层关系,在20%到40%之间时,远远低于20%时,高于40%,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公司绩效两者分别呈现“U”型关系,负相关和正相关。
(2)国外研究
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一个公司里面股东分为应分为外部股东和内部股东,研究发现外部股东持股比例上升对公司绩效的提升比内部股东持股比例上升对公司绩效提升相对低得多,所以企业应该尽量加大内部股东的持股比例。
Morck,Shelfer与Vishny(1988)年通过筛选1980年《财富》杂志500强公司中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随着经理层持有一定数量的公司投票权的时候,在公司做出决策时,他们往往为自己考虑,摆脱董事会的束缚,安排一些对自身有价值但不利于股东利益的行为,不会给公司价值带来提升。
最具代表性的是Morck等人1988年的研究,从美国在1980年的“ 财富500强”中筛选了371个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公司绩效和公司人持股比例并不是之前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这区间关系,管理层持股比例并非越高对公司绩效提升越好,当管理层持股比例在0%和6%之间时,公司绩效随持股比例的增加而上升;当管理层持股比例在5%和25%之间,则表现不同公司绩效,反而随持股比例的增加而下降。
McConnell和Servaes(1990)筛选了1100多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研究样本,以托宾Q值作为公司绩效并作为被解释变量,通过一定的实证研究发现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不是之前的正相关关系而是呈现曲线相关关系,当内部控股比例低与40%时,大于40%而小于50%时,控股比例超过50%时,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分别呈现出正相关,负相关和反向变动关系。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2
二、文献综述2
三、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4
(一)研究假设 4
(二)样本选择和来源4
(三)变量的选择与定义5
(四)研究模型6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6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6
(二)变量间相关性检验7
(三)多元性回归分析7
五、研究结论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以农业上市公司为例
会计121:尹兴
引言
引言
近30年来,随着我国证劵市场飞速发展,很多上市公司建立了公司治理制度,完善了治理结构,但还有很多企业内部的问题非常多,公司治理作为研究企业权利安排的科学更是成为众多企业管理中的热点话题,即使是在不同的国家存在这不同公司的治理模式,但诸多学者通过研究分析都清楚地认识到了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提升企业绩效,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如何建立起良好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公司治理也就成为了诸多学者们的研究课题。
公司治理涉及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包括股东,董事会,高管,其他利益相关者等等之间的关系,这些利益关系直接决择到了公司的未来发展和绩效。公司治理理论主要认为,“公司治理的研究对象是现代公司,是以监督与激励为核心目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而从行业上来看,农业则是用来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品,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再一次聚焦“三农”,农业发展问题更是成为经济的重中之重,然而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相比各行各业的上市公司的发展有些不足,公司治理结构必定是其中的一大影响因素。因此,农业上市公司更应该注重良好的公司治理,已到达为本公司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目的。本文在之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近几年的样本数据,揭示出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促进相关农业上市公司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亚当斯密(1776)在《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公司治理的概念,他首次指出了经营者和投资人利益并不一致的代理问题,“安然事件”的爆发,还有《公司治理结构的财务表征》的发表等等,促使公司治理变成了学术界研究企业管理的热点问题。
Berle和Means(1932)开辟了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现代企业的代理问题即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问题是这次研究的重点,这一次研究更是推动了代理理论的发展,他们认为当股东缺乏意愿对经营者进行监察时,往往较为分散的公司股权结构使得公司绩效没有办法到达最优,但如果在增加经营者的持股比例之后,可促进绩效的提高,公司治理的重点则是所有者和经营者利益相一致,这对公司绩效影响意义非凡。
公司治理的定义
李维安(2009)认为公司治理包括股东,董事会,高管等等,并在最后统一公司各方面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是一种具体完整详细的科学制度来改善公司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吴敬琏(1996)认为公司治理是研究企业权利安排的科学,公司治理结构是由股东,董事会,高管三个方面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
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
(1)国内研究
朱德胜和刘晓芹(2007)筛选了中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从2001到2004年间900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通过实证分析并建立了内生性的框架来研究公司绩效和股权结构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显示在显著性检验中股权结构并没有通过,显著的“U”型关系仅仅发生在国有股业绩中。
黄长祥学者(2010)年通过筛选了37家创业板上市公司2010年的财务数据,研究了公司治理机制与公司绩效,结论显示:不管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两职兼任情况,高管薪酬,还是董事会规模,其他利益相关都对公司绩效有着显著的影响。
李维安和李汉军(2004)筛选了1993至2003年之间深沪民营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作为样本数据,通过分段回归分析比较分析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公司绩效存在着区间效应,它们之间有三层关系,在20%到40%之间时,远远低于20%时,高于40%,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公司绩效两者分别呈现“U”型关系,负相关和正相关。
(2)国外研究
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一个公司里面股东分为应分为外部股东和内部股东,研究发现外部股东持股比例上升对公司绩效的提升比内部股东持股比例上升对公司绩效提升相对低得多,所以企业应该尽量加大内部股东的持股比例。
Morck,Shelfer与Vishny(1988)年通过筛选1980年《财富》杂志500强公司中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随着经理层持有一定数量的公司投票权的时候,在公司做出决策时,他们往往为自己考虑,摆脱董事会的束缚,安排一些对自身有价值但不利于股东利益的行为,不会给公司价值带来提升。
最具代表性的是Morck等人1988年的研究,从美国在1980年的“ 财富500强”中筛选了371个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公司绩效和公司人持股比例并不是之前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这区间关系,管理层持股比例并非越高对公司绩效提升越好,当管理层持股比例在0%和6%之间时,公司绩效随持股比例的增加而上升;当管理层持股比例在5%和25%之间,则表现不同公司绩效,反而随持股比例的增加而下降。
McConnell和Servaes(1990)筛选了1100多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研究样本,以托宾Q值作为公司绩效并作为被解释变量,通过一定的实证研究发现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不是之前的正相关关系而是呈现曲线相关关系,当内部控股比例低与40%时,大于40%而小于50%时,控股比例超过50%时,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分别呈现出正相关,负相关和反向变动关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