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政府直接补偿机制研究

近年来,中小企业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技术创新环境的发展,着力推进技术创新直接补偿形式的多样化和科学性,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较尚有差距。本文将着重分析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政府直接补偿机制定义、原则、政策以及存在的问题,为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府直接补偿机制出谋划策。关键词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直接补偿,控制成本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 2
2.1 中小企业 2
2.2 技术创新 2
2.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特点 3
2.3.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优势 3
2.3.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劣势 4
2.4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 4
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政府直接补偿 5
3.1 政府干预理论 5
3.2 政府直接补偿机制 6
3.2.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政府直接补偿 6
3.2.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政府直接补偿原则 6
3.2.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政府直接补偿机制运行现状 8
3.2.4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政府直接补偿机制现存问题 8
4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直接补偿机制创新 9
4.1 政府直接补偿机制整体分析 9
4.2 政府直接补偿机制的政策创新 9
4.2.1 技术创新项目申请政策 9
4.2.2 政府采购政策 10
4.2.3 税收优惠政策 10
4.2.4 人才培养与激励政策 11
4.2.5 知识产权管理政策 11
结 论 13
致 谢 14
参 考 文 献 15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各个国家认识到创新,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经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因此,美国等西方国家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资助投入,我国政府也着力推进技术创新补偿形式的多样化和科学性。目前,我国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方面的政府直接补偿政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政府致力于将构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政府补偿机制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让更多的中小企业能够发挥技术创新在竞争中的引领作用,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截至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绩效的总体水平依旧落后于发达国家。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存问题进行探究,发现造成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方面是国家技术创新环境不完善,另一方面则是技术创新风险过高打击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意愿。当然,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关键还是源自高收益、市场需求和政府激励政策,这其中,最重要的动力还是技术创新活动可能给中小企业带来的高收益。完善的直接补偿机制能够减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损失,减弱技术创新风险给中小企业带来的的影响,增强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意愿,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国家经济繁荣。所以,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政府直接补偿机制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主要采取了文献分析方法,目的是通过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政府直接补偿机制的深入研究,概括政府目前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主要补偿方式,并且在探索政府直接补偿的概念解释、运作现状和现存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一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补偿的政策创新设计。
本文的实践意义在于:
第一,有利于政府有关部门工作效率的提升。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深化改革,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政府职能也在进行重大转变,从“政府支配为主、市场调剂为辅”变成了“市场调节为主,政府维持稳态”的经济运行方针。通过本研究有利于建立科学有效的国家财税管理、知识产权、人才激励、政府采购和法律运作体系,提高从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直接补偿政策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
第二,有利于资源配置效果的改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因为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的自身特性,具有着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现象,本文研究政府运用多种直接补偿方式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差异化时期指引资源配置,和市场形成互补,有助于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第三,提高财税经费在技术创新项目上的使用效率。本文聚焦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政府直接补偿机制,落实政策补贴审核和监督机制,让国家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实现精准投入,从而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实现。
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
2.1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这一定义最早可追朔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但由于具有地区差异性,中小企业的界定一贯有些模棱两可。根据2009年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我国将中小企业界定为依照国家法律法规为在境内成立,可以帮助满足社会需要、提升总体就业水平,并且其生产运营规模为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设立方式的企业。[1]就中小企业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而言,中小企业主要呈现出三个特点。首先,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个数占全国企业的99%以上,根据相关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工商局登记在册的中小企业已经突破2000万家,并且中小企业对我国利税收入的贡献也在稳步提高,例如全国规模以上所有中小工业企业仅在2015年一年内就实现税金2.5万亿元,利润突破4万亿元。其次,中小企业是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能够给全国供应80%以上的就业岗位。同时,由于国家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政策,市场主体迅速增长,截至2015年底,全国范围内新增加的市场主体已经达到1479.8万户,较之去年同期增加了14.5%。最后,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中国 65%的发明专利和 80% 以上的新产品研发均由中小企业完成。
2.2技术创新
创新这一观点起初是由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他认为可以将创新活动分为五种形式:研发生产新的产品或供应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取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或者全新的工艺技术;开拓新市场;获得一种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实行新的企业组织方式或管理方法。[2]
国内关于技术创新课题的起步比较晚,文献作者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清华大学的傅家骥教授。傅家骥教授在他的研究文献中对技术创新这一概念作了较为详细的解析,他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对市场需求有敏锐的感知,以商业利润最大化为创新目的迅速抓住市场机遇,重新组织各个生产要素来构建一个效率高且成本低的技术创新运营系统,制造出新产品或者生产技术,开拓新的市场需求,构建起新的企业组织,涵盖了企业的组织、资金、人员、科学技术等各要素共同运作的综合过程。[3]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80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