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亏平衡分析的原理与应用研究专业(附件)

盈亏平衡分析是以变动成本为基础,对企业的销售量、销售收入、生产成本和利润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种经济分析技术,它有助于管理者认识产品价格、销售量、成本、产品销售组合间的相互关系,进而为企业生产、销售等提供决策信息,从而更好地进行财务规划,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盈亏平衡分析具有简单有效、实用性强、使用范围广等特点。这有助于我国企业在资料短缺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取得重大发展,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健康运行。关键词盈亏临界点;本量利;盈利能力。
目录
0 引言 1
1 盈亏平衡分析概述 1
1.1 国内外对盈亏平衡分析的研究 1
1.2 盈亏平衡分析的作用 4
2 盈亏平衡分析的基本假设 5
2.1 相关范围的假设 5
2.2 模型线性假设 5
2.3 产销平衡的假设 6
2.4 品种结构不变的假设 6
3 盈亏平衡分析的基本方法 7
3.1 盈亏临界点的表示方法 7
3.2 相关因素变动对盈亏临界点的影响 9
4 盈亏平衡分析方法的应用 12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盈亏平衡分析的原理与应用研究
0 引言
盈亏平衡分析是通过盈亏平衡临界点分析成本与收益的平衡关系的一种经济分析技术。盈亏平衡分析的目的就是找出盈亏临界点,分析不同投资方案的成本与收益,或者是在信息短缺的情况下快速做出判断,为决策提供依据。
盈亏平衡分析的意义在于,第一:帮助企业确定合理的生产规模;第二:帮助企业管理者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第三:使企业更好的对生产或者投资活动进行事中控制。
1 盈亏平衡分析概述
盈亏平衡分析又称“本—量—利”分析(costvoleumprofit,简称CVP分析法),“本量利”分别是指成本、销售量、和利润,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成本管理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核心关系。顾名思义,“本—量—利”分析法是对成本、销售量和利润间关系的分析和研究。盈亏平衡分析是从变动成本法演变而来的,它是一种经济分析技术,用于研究收入、成本和利润的内在联系,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丰富 < script async src = "https://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js/adsbygoogle.js?client=ca-pub-6529562764548102" crossorigin = "anonymous" > < !--手机630 + 85-- > < ins class="adsbygoogle" style="display:inline-block;width:630px;height:85px" data-ad-client="ca-pub-6529562764548102" data-ad-slot="6284556726">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信息,帮助管理者认识和把握产品价格、销售量、单位可变成本、总固定成本、产品销售组合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因素的变动合理调整生产能力,选择最佳的产品品种结构,为企业提高盈利能力做出贡献。
1.1 国内外对盈亏平衡分析的研究
(1)国外对盈亏平衡分析的研究
在工业经济学家们研究的课题中,盈亏平衡分析问题是最古老的课题。在生产领域中,盈亏平衡分析作为一种工业计划方法得到广泛运用。德国学者Johann Friedfich Schar(1846—1924)和Karl Bucher(1847—1930)是德国最早开始研究此项问题的人,因此德国对盈亏平衡问题的研究起步最早。1910年,Johann Friedrich Schar研究出一个计算“死点”(即盈亏平衡点)的公式,并且列出实例进行解释。同时,另外一个学者Karl Bucher研究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确定最有效的产品生产方法。在研究过程中,Karl Bucher对同一产品采取不同的加工方法,在不同的产量下比较它们的优势和劣势,例如生产图书的企业,复写方式有人工到机械或者机械到印刷过渡的两种方法,研究中发现:
对小型企业来说,通常采用小批量生产,若生产时使用较高技术水平,成本负担将过重,对小型企业发展不利。要想采用高水平生产技术并且产生盈利,必须扩大生产量和销售量,当生产量和销售量超过某个特定值之后,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持续降低,盈利能力将逐渐上升。但是即使扩大生产量,当时的经济环境不稳定,风险性过大,对企业也不利。并且,若固定成本占总成本比例越高,实现盈亏平衡的难度越大。因此,从成本负担的角度来说,还是采用低水平技术较好。
若采用较高技术水平生产,扩大生产量,随着产量进一步上升,平均成本的降低将逐渐趋于平缓,最终达到一个界限,从这个界限开始即使增加产量也无利可图。
即使德国是最先开始盈亏平衡分析研究的国家,但是在较长一段时间里,除了Johan Friedrich Schar和Karl Bucher的论述,没有出现其他涉及盈亏平衡分析的文章。直到1920年开始,德国的工业经济学中才零星出现关于盈亏平衡分析的文章,还是没有形成大面积的热潮。最近几年出版的教科文书、期刊杂志,还有一些应用论坛中,开始有人提出研究盈亏平衡分析问题。
与德国对盈亏平衡分析探讨不足的状况相比,即使英国和美国对盈亏平衡分析的开始比德国晚,但他们的研究发展相对快速。1985年,Dionysius Landner在其著作中对盈亏平衡分析问题发表了初步的想法。但是历史上有关盈亏平衡分析的第一次广泛应用,是关于Charles Edward Knoeppel提出的收益图,那时候还有没有盈亏临界点的概念,但是他计算出了关键点,提出了“危险点”和“病点”的概念。“盈亏平衡”一词的出现是在1922年,Williams首次运用“盈亏平衡”和“平衡点”这样的名称来描述关键点,标明了盈亏平衡分析的进一步发展。此前盈亏平衡研究的发起者介绍了图示法,Walter Rautenstrauch再次基础上研究创造出了新词“盈亏平衡图”,以此来解释盈利门槛值分析的问题。1904年,《会计学百科全书》在伦敦和爱丁堡出版,在《会计学百科全书》的“ON COST”条目下,对盈亏平衡分析做出了详细叙述。
1930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世界企业大洗牌,在此刺激下,人们开始真正关注盈亏平衡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矛盾不断加深,贫富差距不断变大,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人们对现状的不满达到顶峰。管理者已经不满足于原始会计的功能,他们希望会计能为管理者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帮助他们进行决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36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