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质量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

目 录
1 引言 1
2 理论基础 1
2.1 会计信息质量的界定 1
2.2 投资效率的界定 2
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3
2.4 委托代理理论 4
3 研究假设 5
4 研究设计 6
4.1 样本选择 6
4.2 研究变量 6
4.3 模型设计 8
5 实证分析 9
5.1 描述性分析 9
5.2 相关性分析 10
5.3 回归性分析 12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证券和股票行业的发展和壮大,中国经济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经济靠着上市公司的这种高储蓄高投资的模式已经高速增长了30年,这是国内外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学者都认识到的问题。然而在近年来,中国的经济状况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许多研究结论得出,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的经济运行中,伴随着高投资的往往是投资的低效率。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受到了社会多方的关注,包括企业管理者,企业股东和外部投资者。本文从会计信息质量这一视角出发,分析会计信息质量对投资效率的影响。为了了解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本文采用盈余管理程度来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再探索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投资效率的关系。
2 理论基础
2.1 会计信息质量的界定
会计信息质量的含义是会计信息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能力的特征总和。它可以对财务报告的目标进行具体化,标准化的规定,它也可以用来计算和控制契约,它还可以为相关使用者提供必要的信息,总之,会计信息质量在资本市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场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企业的会计信息收到来自多方的关注。
经过国内外多年的研究探索,从最初的相关性、重要性、实质重于形式、可靠性、中立性、可比性、一致性和可理解性这些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发展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特征:一、以使用者需要为目标;二、以投资人保护为目标;三、以决策有用为目标。
目前,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大家普遍都采用盈余管理程度来计量。本文也吸取前辈的经验,从盈余管理这一角度来研究会计信息质量对中小型上市企业的影响。然而,为了计算盈余管理,首先应该先定义盈余管理,以下就是国内外对盈余管理的界定:
Schipper(1989)[25]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未了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而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他还定义了什么是真实的盈余管理:真实的盈余管理就是通过改变规划企业投资的时间点来改变报告盈余。
Healy和Wahlen(1999)[17]提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在编制财务报告时通过职业判断来变更财务报告,改变会计报告的数据,隐藏企业的真正的经营业绩,误导相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Goel和Thakor(2003)[15]指出盈余管理就是一种欺诈行为,是为达到管理者预期的效果而作的行为,却不是为了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
Scott(2010)[23]提出盈余管理就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这是目前最能让大家信服的理论。
我国学者陆建桥(1990)[2]提出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前提下,企业管理者为了能够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做出的会计选择。
章永奎和刘峰(2002)[13]却提出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盈余管理不一定在公认会计准则许可内,而管理层采取的方法也不一定是会计方法有可能是非会计方法,是上市概述为达到特定的目的而操控盈利的行为。
宁亚平(2004)[5]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层采用实际行动努力将企业的盈余达到所期望的水平,而其前提是管理处采用会计手段并切是合法的不损害公司价值的。
2.2 投资效率的界定
投资效率是指企业进行投资活动所取得的与所占用或消耗的投资之间的对比关系,很多研究者都将投资效率总结为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我国学者王成秋(2007)[7]提出投资效率是企业投资所获得的利润与所投入的花费之间的比率,也就是产出与投入间的比率关系。
企业所获得收益最根本的是来自企业的投资行为和投资效率。是否能达到投资效率的最高点,决定着企业能否获利股东能否实现财富最大化。但并不是每笔投资都能达到投资效率的最大化,企业的投资决策时会因为不完美的资本市场,代理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等种种问题而出现偏差,企业管理者和公司股东也会为了追求私人的利益而选择不利于企业成长的投资,从而就形成了非效率投资这一概念。而企业的非效率投资存在形式,主要表现为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
Myers(1984)[21]提出当管理者与股东利益一致时,管理者将不选择能让企业增加市场价值但预期受益将会大部分归于债权人的投资。由此看出,负债降低了企业对投资的积极性,减少了企业在市场获得的价值,出现了投资不足现象。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导致企业投资的原因大致有两个:债务过度和经营者害怕风险。
过度投资是指接受对公司价值而言并非最优的投资机会,尤其是净现值小于零的项目,从而降低资金配置效率的一种低效率投资决策行为。Jensen(1986)[20]认为管理层由于想获取私人利益而扩大企业的投资规模不顾净现值小于零来达到目的,这样就造成了企业的投资过度。国内学者中,潘立生、权娜娜(2011)[6]提出会计信息质量高的话就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缓解中小上市企业股东和管理层的冲突,减少契约的不完全程度,从而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减少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的产生。
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在对信息的接收中存在着差异,指买卖的双方,一方占有信息优势,而另一方了解的信息就比较少,而企业里主要表现为公司股东与公司管理者与外部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会增加市场的摩擦,使得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公司管理层一般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对外披露的信息往往有些不正确,因此其他信息接收者往往收到的会计信息是带有噪音的。
Myers和Majluf(1984)[21]通过考察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对于资本市场上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提出了融资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一、管理者对企业投资机会的了解更为全面,管理者就可能夸大或隐瞒企业的价值来吸收更多投资项目;二、如果投资者已经投入资本的话,管理者就有可能为了私人利益的提高而不顾投资者利益。他们研究认为,在管理者和现存股东存在共同的利益时,管理者选择新股被高估时发行股票筹集资金,而潜在的股东则因信息不对称而逆向判断管理者的意图,然后觉得发行新股是坏消息,对新股进行相应折价,拉低股票价格,最后就会形成即使在企业发展比较好的时候由于筹集不到足够的资金,公司可能就放弃NPV为正的项目,从而产生投资不足。
*. 在 0.05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 在0.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5. 3 回归性分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66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