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会计问题
摘 要摘 要 现今,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迅猛,证券体制愈加健全,这为各企业建立健全股权激励体制,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资本市场非常活跃的情况下,股份支付政策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应用,也得到了更多企业的重视。正确有效的运用股份支付将产生员工与公司双赢的效果。在股份支付得到诸多应用的情况下,非可行权条件也出现在股份支付的应用中,作为股份支付可能遇到的情形之一,非可行权条件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对股份支付计划产生着影响,非可行权条件的种类以及不同类型的会计处理确认等都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人们应加强对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会计问题的研究和理解,弥补现今对非可行权条件研究不足的情况,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做出理论指导,促进市场经济制度更加完善。本文先从非可行权条件的概念展开,介绍非可行权条件的不同类型,对比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指出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在非可行权条件下股份支付的不足和缺陷,进行国内国外准则的比较研究。接着对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进行相关探讨,最后研究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的影响及对各方提出建议。 关键词:非可行权条件;股份支付;会计问题;现状;建议目 录
0 引言 1
1 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的概述 1
1.1 股份支付的基本概念 1
1.2 非可行权条件的基本概念 2
1.3 非可行权条件的类型 2
2 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在国内外的发展 2
2.1 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在国际上的发展情况 2
2.2 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在国内的发展情况 3
2.2.1上市公司中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应用现状 3
2.2.2 非上市公司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应用现状 5
3 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 6
3.1 我国进行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会计准则制定的必要性 6
3.1.1 经济全球化大背景 6
3.1.2 资本市场的发展 6
3.1.3 现行准则的不足 6
3.2 我国的相关会计准则规定 7
3.3 国际的相关准则规定 7
3.4 非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 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 6
3.1 我国进行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会计准则制定的必要性 6
3.1.1 经济全球化大背景 6
3.1.2 资本市场的发展 6
3.1.3 现行准则的不足 6
3.2 我国的相关会计准则规定 7
3.3 国际的相关准则规定 7
3.4 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的披露 11
3.4.1 非可行权条件下股份支付披露的准则规定 11
3.4.2 不充分适当披露的影响 11
3.4.3 造成披露不适当的原因 11
4 非可行权条件对企业股份支付计划的影响 12
4.1重新考虑股份支付计划所附条件的类型 12
4.2考虑非可行权条件对授予日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影响 12
4.3考虑不满足相关条件时的后果 12
4.4不满足非可行权条件的股份支付作取消处理 12
5关于企业中非可行权条件存在的会计问题 13
5.1非可行权条件确认上存在的问题 13
5.2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计量上存在的问题 13
5.3 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披露上存在的问题 13
6对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有关问题建议与措施 14
6.1准则制度上的改进 14
6.1.1 加强非可行权条件的理论研究 14
6.1.2 完善非可行权条件下股份支付确认、计量和披露的标准 14
6.1.3 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督,加大处罚力度 14
6.2 对公司的改进建议 15
6.2.1 公司应正确看待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披露的风险 15
6.2.2 培养会计人员专业素养 15
6.2.3 完善内部控制 15
结 论 16
致 谢 17
参 考 文 献 18
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会计问题
0 引言
2009年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第一次在国内提出“非可行权条件”的概念。非可行权条件作为股份支付协议中的条款在实践应用中出现,作为股份支付的条件之一伴随股份支付而生,随着股份支付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而逐步发展,涉及非可行权条件的股份支付会计处理也伴随出现。非可行权条件的概念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不长,发展时间较短,因此被很多企业忽视。在我国资本市场迅猛发展的今天,非可行权条件等股份支付涉及的诸多问题将日益显现,为进行事前规范与管理以降低经济风险,更多地关注非可行权条件,加强对非可行权条件下股份支付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我国的股份支付计划起步较晚,涉及非可行权条件的股份支付更是发展不完善,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对非可行权条件的类型并没有做出明确说明,对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规范也不全面。总体说来,现行会计准则中关于非可行权条件的阐述与规范存在明显不足,随着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股票市场越来越健全的发展趋势,为构建更加健全的公司治理体系,完善非可行权条件的相关准则和规范是必然趋势。针对准则和规范在此方面的空白和不足,本文将比较国内准则和国际准则,对非可行权条件的类型和具体会计处理等进行探索、研究,发现一些亟待解决但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问题,让更多人重视并参与到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会计处理研究中来。
1 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的概述
1.1 股份支付的基本概念
股份支付,是“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的简称,是指企业为获取职工和其他方提供服务而授予权益工具或者承担以权益工具为基础确定的负债的交易。
1.2 非可行权条件的基本概念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对非可行权条件的概念阐释如下:企业进行股权激励计划所附的条件分为可行权条件和非可行权条件。其中可行权条件是指能够确定企业是否得到职工或其他方提供的服务且该服务使职工或其他方具有获取股份支付协议规定的权益工具或现金等权利的条件。不满足上述条件的即为非可行权条件[1]。
非可行权条件也是股份支付协议中规定的条款或条件,但该条件并不表明员工或其他激励对象为本企业提供了劳务或商品,并据此具有向本企业要求获得权益工具或现金的权利。也就是说,非可行权条件是不影响授权或不能授权的条款。
1.3 非可行权条件的类型
虽然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并没有对非可行权条件作出具体分类,但参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可以将非可行权条件分为3类,分别是:
(1)企业和职工均不能选择是否满足的非可行权条件;
(2)企业能够选择是否满足的非可行权条件;
(3)职工能够选择是否满足的非可行权条件。
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常见的非可行权条件有:
(1)基于商品价格指数的目标(如公开市场上某项大宗商品的价格指数达到一定数字以上);
(2)激励对象应当按行权价格支付款项;
(3)本企业继续实施股份支付计划等。
2 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在国内外的发展
2.1 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在国际上的发展情况
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了对股份支付的研究,1952年,美国辉瑞公司尝试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后来被很多公司争相效仿,逐渐变得流行起来[2]。到20世纪90年代,股权激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08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通过修改后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2号——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对非可行权条件具体类型作了具体的规定,对不满足各类型非可行权条件的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也有明确规定,完善了非可行权条件的相关准则,为企业的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会计处理提供规范,作出指引,起到了约束作用。
2.2 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在国内的发展情况
我国的股份支付思想在清朝末期就有了萌芽,晋商开创的山西票号是我国最早形式上的股份支付。但在战乱的国家环境
0 引言 1
1 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的概述 1
1.1 股份支付的基本概念 1
1.2 非可行权条件的基本概念 2
1.3 非可行权条件的类型 2
2 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在国内外的发展 2
2.1 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在国际上的发展情况 2
2.2 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在国内的发展情况 3
2.2.1上市公司中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应用现状 3
2.2.2 非上市公司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应用现状 5
3 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 6
3.1 我国进行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会计准则制定的必要性 6
3.1.1 经济全球化大背景 6
3.1.2 资本市场的发展 6
3.1.3 现行准则的不足 6
3.2 我国的相关会计准则规定 7
3.3 国际的相关准则规定 7
3.4 非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 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 6
3.1 我国进行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会计准则制定的必要性 6
3.1.1 经济全球化大背景 6
3.1.2 资本市场的发展 6
3.1.3 现行准则的不足 6
3.2 我国的相关会计准则规定 7
3.3 国际的相关准则规定 7
3.4 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的披露 11
3.4.1 非可行权条件下股份支付披露的准则规定 11
3.4.2 不充分适当披露的影响 11
3.4.3 造成披露不适当的原因 11
4 非可行权条件对企业股份支付计划的影响 12
4.1重新考虑股份支付计划所附条件的类型 12
4.2考虑非可行权条件对授予日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影响 12
4.3考虑不满足相关条件时的后果 12
4.4不满足非可行权条件的股份支付作取消处理 12
5关于企业中非可行权条件存在的会计问题 13
5.1非可行权条件确认上存在的问题 13
5.2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计量上存在的问题 13
5.3 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披露上存在的问题 13
6对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有关问题建议与措施 14
6.1准则制度上的改进 14
6.1.1 加强非可行权条件的理论研究 14
6.1.2 完善非可行权条件下股份支付确认、计量和披露的标准 14
6.1.3 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督,加大处罚力度 14
6.2 对公司的改进建议 15
6.2.1 公司应正确看待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披露的风险 15
6.2.2 培养会计人员专业素养 15
6.2.3 完善内部控制 15
结 论 16
致 谢 17
参 考 文 献 18
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会计问题
0 引言
2009年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第一次在国内提出“非可行权条件”的概念。非可行权条件作为股份支付协议中的条款在实践应用中出现,作为股份支付的条件之一伴随股份支付而生,随着股份支付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而逐步发展,涉及非可行权条件的股份支付会计处理也伴随出现。非可行权条件的概念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不长,发展时间较短,因此被很多企业忽视。在我国资本市场迅猛发展的今天,非可行权条件等股份支付涉及的诸多问题将日益显现,为进行事前规范与管理以降低经济风险,更多地关注非可行权条件,加强对非可行权条件下股份支付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我国的股份支付计划起步较晚,涉及非可行权条件的股份支付更是发展不完善,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对非可行权条件的类型并没有做出明确说明,对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规范也不全面。总体说来,现行会计准则中关于非可行权条件的阐述与规范存在明显不足,随着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股票市场越来越健全的发展趋势,为构建更加健全的公司治理体系,完善非可行权条件的相关准则和规范是必然趋势。针对准则和规范在此方面的空白和不足,本文将比较国内准则和国际准则,对非可行权条件的类型和具体会计处理等进行探索、研究,发现一些亟待解决但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问题,让更多人重视并参与到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会计处理研究中来。
1 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的概述
1.1 股份支付的基本概念
股份支付,是“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的简称,是指企业为获取职工和其他方提供服务而授予权益工具或者承担以权益工具为基础确定的负债的交易。
1.2 非可行权条件的基本概念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对非可行权条件的概念阐释如下:企业进行股权激励计划所附的条件分为可行权条件和非可行权条件。其中可行权条件是指能够确定企业是否得到职工或其他方提供的服务且该服务使职工或其他方具有获取股份支付协议规定的权益工具或现金等权利的条件。不满足上述条件的即为非可行权条件[1]。
非可行权条件也是股份支付协议中规定的条款或条件,但该条件并不表明员工或其他激励对象为本企业提供了劳务或商品,并据此具有向本企业要求获得权益工具或现金的权利。也就是说,非可行权条件是不影响授权或不能授权的条款。
1.3 非可行权条件的类型
虽然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并没有对非可行权条件作出具体分类,但参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可以将非可行权条件分为3类,分别是:
(1)企业和职工均不能选择是否满足的非可行权条件;
(2)企业能够选择是否满足的非可行权条件;
(3)职工能够选择是否满足的非可行权条件。
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常见的非可行权条件有:
(1)基于商品价格指数的目标(如公开市场上某项大宗商品的价格指数达到一定数字以上);
(2)激励对象应当按行权价格支付款项;
(3)本企业继续实施股份支付计划等。
2 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在国内外的发展
2.1 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在国际上的发展情况
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了对股份支付的研究,1952年,美国辉瑞公司尝试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后来被很多公司争相效仿,逐渐变得流行起来[2]。到20世纪90年代,股权激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08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通过修改后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2号——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对非可行权条件具体类型作了具体的规定,对不满足各类型非可行权条件的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也有明确规定,完善了非可行权条件的相关准则,为企业的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会计处理提供规范,作出指引,起到了约束作用。
2.2 非可行权条件下的股份支付在国内的发展情况
我国的股份支付思想在清朝末期就有了萌芽,晋商开创的山西票号是我国最早形式上的股份支付。但在战乱的国家环境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