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股权质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
当上市公司需要融资时,上市公司进行股权质押的可能性增加,历史数据也显示当上市公司发生股权质押时,上市公司的融资会更加顺利,但是当上市公司发生股权质押后上市公司会遇到股价下跌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股东就可能利用自己的权力采取盈余管理行为去提升上市公司的股价。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2011-2016年上市公司,研究股权质押与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与没有发生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进行比较,存在股权质押的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更高;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公司发生股权质押当年的盈余管理程度要比未发生股权质押的年度高。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一、引言3
二、文献综述4
(一)股权质押的动机4
(二)控股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4
(三)股权质押与盈余管理5
三、研究设计6
(一)研究假设6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7
(三)变量定义及模型7
1.真实盈余管理变量7
2.真实盈余管理模型7
四、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8
(一)描述性统计8
(二)差异性分析9
1.样本分组差异性检验9
2.同一公司差异性检验9
(三)相关性检验9
1.变量间相关系数9
2.变量间显著性检验9
五、总结10
(一)研究结论10
(二)政策建议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1
上市公司股权质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
会计141:余 颖
引言
引言
自从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出现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后,随时可以换价的上市股份的股权质押能够有效解决上市公司股东融资难的问题。同时,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利益。当市场上进行股权质押的质押品的价格下跌,股东会产生危机感,会具有将股权买进卖出的进行结算的压力,当股东遇到价格下滑的情况时,股东会密切关注质押品的价格,会通过自身的权力去提高质押品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价值。因此,在进行股权质押的过程中,大股东操纵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可能是为了规避价格波动产生了强烈的融资动机。所以股东怎样运用自身的权力在股权质押后影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是值得探讨的。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20112016年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股权质押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来实证检验股权质押与真实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
二、文献综述
(一)股权质押的动机
闻岳春和夏婷(2016)对大股东股权质押如何影响公司价值做了分析,发现大股东股权质押主要通过三个方式去应该公司的价值,一是通过改变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二是操控股价的波动,三是对上市公司的风险进行控制。
同时上市公司进行股权质押的动机,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投资、投机和现金增资的资金需求
在 Chan等(2013)的研究中,当股票价格明显下跌时,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比例变高的时候,股票回购的可能性增大,操纵股票价格能够通过股票回购来进行操作。张陶勇和陈焰华(2014)研究显示当控股股东资金投资于股权未被质押的公司时,上市公司当年的经营业绩会明显比把资金投资于股权被质押的上市公司;股权被质押的上市公司与股权未被质押的上市公司相比,控股股东更喜欢将资金投资于股权未被质押的公司。
2.增加对上市公司控制权
刘峰和贺建刚(2004)在研究对大股东如果对上市公司资产进行转移的时候发现,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多少与股东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利益转移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持股比例低的股东进行利益转移会使用股权变化等方式,而且持股比例较高的股东会使用关联交易的方式进行利益转移。张翔建(2005)认为,大股东可以获得中小股东无法通过渠道获得的收益是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根本原因,而股权再融资以后大股东会存在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宁宇新和柯大钢(2006)发现上市公司发生控制权转移之后,大股东既有可能利用自身持有的资源去支持上市公司,也有可能通过收购资产将自身的资产变现从而掏空上市公司。郝项超和梁琪(2009)的实证研究表明拥有最高控制权的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会降低公司激励制度的效果,同时股东会产生占有收益的欲望。
3.转移上市公司价值及利益侵占动机
吕长江和肖成民(2006)认为制约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进行利益侵占的方法可以是通过加强上市公司进行信息披露的力度,也可以是通过加强对外部投资者保护的力度。李永薇和李若珊(2007)分析了明星权力案例,体现出上市公司控制权与现金权的分离会通过大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而加重,同时中小股东的利益也会因为大股东股权质押的行为而遭受损失。
(二)控股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
国内外关于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已较为丰富,但是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都是针对应计盈余管理开展的,现有资料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比较少,因此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从盈余管理行为这一维度对当前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1.国外关于控股股东盈余管理行为的文献
Morck(1988)发现,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低越难改变上市公司的长期价值更别说提高上市公司的长期价值,并且当控股股东持股比例降低,上市公司的企业应计盈余管理的行为就会增加。Dechow和Sloan(1991)则发现当上市公司具有长期项目时,研发费用随之产生,因此高管在任职期到期之前会应用研发费用这个项目进行盈余操控。Leuz et al.( 2003)对比了 31个国家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差异,发现控股股东会通过操控盈余来实现私有利益。Safa(2017)通过实证分析公司杠杆对经理人机会主义行为的影响,结论与债务契约假说相一致,上市公司杠杆越高,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越强烈。
Fan 和 Wong(2002)研究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公司利润之间的关系,发现具有最终控制权的大股东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代理冲突是由控制权与现金权的分离造成的,这个时期上市公司披露出的公司利润是根据具有最终控制权的股东的偏好和需求进行报告的,这样会影响所披露的报告的质量,同时会影响外部投资者对该上市公司的信任度。
2.国内关于控股股东盈余管理行为的文献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一、引言3
二、文献综述4
(一)股权质押的动机4
(二)控股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4
(三)股权质押与盈余管理5
三、研究设计6
(一)研究假设6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7
(三)变量定义及模型7
1.真实盈余管理变量7
2.真实盈余管理模型7
四、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8
(一)描述性统计8
(二)差异性分析9
1.样本分组差异性检验9
2.同一公司差异性检验9
(三)相关性检验9
1.变量间相关系数9
2.变量间显著性检验9
五、总结10
(一)研究结论10
(二)政策建议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1
上市公司股权质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
会计141:余 颖
引言
引言
自从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出现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后,随时可以换价的上市股份的股权质押能够有效解决上市公司股东融资难的问题。同时,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利益。当市场上进行股权质押的质押品的价格下跌,股东会产生危机感,会具有将股权买进卖出的进行结算的压力,当股东遇到价格下滑的情况时,股东会密切关注质押品的价格,会通过自身的权力去提高质押品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价值。因此,在进行股权质押的过程中,大股东操纵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可能是为了规避价格波动产生了强烈的融资动机。所以股东怎样运用自身的权力在股权质押后影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是值得探讨的。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20112016年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股权质押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来实证检验股权质押与真实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
二、文献综述
(一)股权质押的动机
闻岳春和夏婷(2016)对大股东股权质押如何影响公司价值做了分析,发现大股东股权质押主要通过三个方式去应该公司的价值,一是通过改变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二是操控股价的波动,三是对上市公司的风险进行控制。
同时上市公司进行股权质押的动机,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投资、投机和现金增资的资金需求
在 Chan等(2013)的研究中,当股票价格明显下跌时,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比例变高的时候,股票回购的可能性增大,操纵股票价格能够通过股票回购来进行操作。张陶勇和陈焰华(2014)研究显示当控股股东资金投资于股权未被质押的公司时,上市公司当年的经营业绩会明显比把资金投资于股权被质押的上市公司;股权被质押的上市公司与股权未被质押的上市公司相比,控股股东更喜欢将资金投资于股权未被质押的公司。
2.增加对上市公司控制权
刘峰和贺建刚(2004)在研究对大股东如果对上市公司资产进行转移的时候发现,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多少与股东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利益转移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持股比例低的股东进行利益转移会使用股权变化等方式,而且持股比例较高的股东会使用关联交易的方式进行利益转移。张翔建(2005)认为,大股东可以获得中小股东无法通过渠道获得的收益是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根本原因,而股权再融资以后大股东会存在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宁宇新和柯大钢(2006)发现上市公司发生控制权转移之后,大股东既有可能利用自身持有的资源去支持上市公司,也有可能通过收购资产将自身的资产变现从而掏空上市公司。郝项超和梁琪(2009)的实证研究表明拥有最高控制权的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会降低公司激励制度的效果,同时股东会产生占有收益的欲望。
3.转移上市公司价值及利益侵占动机
吕长江和肖成民(2006)认为制约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进行利益侵占的方法可以是通过加强上市公司进行信息披露的力度,也可以是通过加强对外部投资者保护的力度。李永薇和李若珊(2007)分析了明星权力案例,体现出上市公司控制权与现金权的分离会通过大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而加重,同时中小股东的利益也会因为大股东股权质押的行为而遭受损失。
(二)控股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
国内外关于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已较为丰富,但是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都是针对应计盈余管理开展的,现有资料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比较少,因此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从盈余管理行为这一维度对当前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1.国外关于控股股东盈余管理行为的文献
Morck(1988)发现,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低越难改变上市公司的长期价值更别说提高上市公司的长期价值,并且当控股股东持股比例降低,上市公司的企业应计盈余管理的行为就会增加。Dechow和Sloan(1991)则发现当上市公司具有长期项目时,研发费用随之产生,因此高管在任职期到期之前会应用研发费用这个项目进行盈余操控。Leuz et al.( 2003)对比了 31个国家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差异,发现控股股东会通过操控盈余来实现私有利益。Safa(2017)通过实证分析公司杠杆对经理人机会主义行为的影响,结论与债务契约假说相一致,上市公司杠杆越高,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越强烈。
Fan 和 Wong(2002)研究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公司利润之间的关系,发现具有最终控制权的大股东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代理冲突是由控制权与现金权的分离造成的,这个时期上市公司披露出的公司利润是根据具有最终控制权的股东的偏好和需求进行报告的,这样会影响所披露的报告的质量,同时会影响外部投资者对该上市公司的信任度。
2.国内关于控股股东盈余管理行为的文献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