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本文主要研究上市公司的企业内部信息披露与企业的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探究二者相互影响的作用机理,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的研究结果,同时对目前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对此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分析,对近二十年与本题相关的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预期结果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的质量与该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情况存在相关关系,一个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能够很大程度上对该公司的盈余管理产生影响。本文在这样的预计结果之下进一步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探究,预期认为两者处于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在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越充分,该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越低,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越少,则该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同时,一个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工作也能够给投资者提供保障,在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时提供真实的、准确的决策依据,改善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保证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不被虚假信息所干扰。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2
一、 文献综述 3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相关文献 3
(二)盈余管理相关文献 3
(三)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关系的文献综述 4
二、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含义 4
(二)盈余管理的含义 4
(三)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政策是否会影响企业盈余管理质量 5
(四)研究假设 5
三、研究设计 6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6
(二)模型设计和变量定义 6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7
(一)描述性统计 7
(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回归分析 8
(1)相关性分析 8
(2)回归分析 8
(三)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回归分析 9
(1)相关性分析 9
(2)回归分析 9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1
企业内部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制信息披露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引言
引言
2015年对于股市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经历了短暂的繁荣之后,突如其来的暴跌给许多投资者带来了沉重的教训,尽管这一年间,资本市场经历了大起大落,但也能从中总结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与企业的盈余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企业的盈余质量管理的研究能够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进行预测,因此要想建立好完善的资本市场秩序,首选需要做好上市公司的资本管理工作。美国的历史发展经历能够给我们提供一定的经验和教训,美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和完善较早,在二十一世纪初时,美国的资本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但当时美国的资本市场管理制度还没有建立完善,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的频繁的金融丑闻给美国的资本市场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拖慢了美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进度,同时造成了当时资本市场的巨大变革,身在其中的投资者遭受了巨大损失,美国频繁的金融丑闻导致资本市场动荡,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为了恢复投资者的信心,美国政府为了重振资本主义市场,刺激投资者继续投资,颁布了Symbian法案,以图达到稳定市场的目的。
2010年初,我国也针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这份文件中要求我国境内2011年上市的国内外公司必须在第二年也就是2012之前做好自身内部信息的披露工作,在这样的政策要求下,我国的上市公司将被强制性的进行内部信息的披露。由于我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都具有中国特色,因此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并不能完全照搬,此政策发布之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我国企业的盈余管理质量的影响一直是我国学者十分关心的问题,为解开这一问题,本文针对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展开了密切的的关注与讨论,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相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采用统计分析的方式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定量分析的方式了解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内部控制政策才刚刚开始实施,还没有针对内部控制的专门的规定和政策,但是在会计法中有侧面提到相关问题,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我国针对内部控制和信息披露又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此方面的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具体情况如下表1:
表1 近几年政策发布情况
国家通过对企业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强制性政策和手段促使企业从内部结构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内部结构进行完善和优化,同时提高企业盈余管理质量,最终达到建立良好的资本市场的目的。
国内外针对此方面的研究更偏重于政策的实用性,也就是政策在执行之后对上司公司的影响。多伊尔(Doyle)、维利(Weili)和莎拉(Sarah)(2005)通过统计的方式了解到大量数据,并根据数据治疗进行了实证分析的分析,了解到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与该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的管理水平具有密切联系,具体的联系根据研究结果分析可知是正相关关系[1]。Ashbaugh Skaife(2007)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当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整改之后,企业的盈余质量将会得到改善[2]。方红星和金云阿(2011)根据收集到的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发现所有的盈余管理行为都会被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情况所影响,因此在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同时需要做好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工作,保证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工作的准确性,否则会对盈余管理起到抑制作用[3]。彭文和萧翔(2014)研究了通过对上海A公司的研究,发现该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程度较大,同时该企业的盈余质量也较差,证明了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4]。这方面的观点目前还没有统一,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有些观点认为二者存在密切联系也有些观点认为两者无关。
一、 文献综述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相关文献
在我国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政策法规中规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就是将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包括存在的缺陷以及存在的缺陷的程度进行准确的披露,保证披露信息的真实性,通过这种方式让投资者了解到该公司的内部经营情况,解决了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等也就是解决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透明的问题,能够切实实现市场的资源有效配置,同时通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方式能够促进企业自身了解到经营的真实情况;李明辉、何海(2003)通过认为由于企业内部的信息外界难以获取,因此对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报告这种造假的情况难以发觉,企业为了给投资者留下更好的印象往往会将内部控制信息向对自身有利的方向修改后再进行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往往不愿将真实的缺陷暴露给投资者[5]; 宋洁(2016)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存在正相关关系的包括以下几点:股东性质、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以及公司形象等等[6]。胡伟(2016)针对银行的研究中认为银行的规模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银行的经营时间越长,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就越高,投资者与银行之间的信息透明度也就越高,同时那些盈利能力较强的上市银行的商业化程度越高,其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真实性就越低,同时投资者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等情况也就越严重。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2
一、 文献综述 3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相关文献 3
(二)盈余管理相关文献 3
(三)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关系的文献综述 4
二、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含义 4
(二)盈余管理的含义 4
(三)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政策是否会影响企业盈余管理质量 5
(四)研究假设 5
三、研究设计 6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6
(二)模型设计和变量定义 6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7
(一)描述性统计 7
(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回归分析 8
(1)相关性分析 8
(2)回归分析 8
(三)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回归分析 9
(1)相关性分析 9
(2)回归分析 9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1
企业内部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制信息披露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引言
引言
2015年对于股市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经历了短暂的繁荣之后,突如其来的暴跌给许多投资者带来了沉重的教训,尽管这一年间,资本市场经历了大起大落,但也能从中总结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与企业的盈余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企业的盈余质量管理的研究能够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进行预测,因此要想建立好完善的资本市场秩序,首选需要做好上市公司的资本管理工作。美国的历史发展经历能够给我们提供一定的经验和教训,美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和完善较早,在二十一世纪初时,美国的资本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但当时美国的资本市场管理制度还没有建立完善,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的频繁的金融丑闻给美国的资本市场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拖慢了美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进度,同时造成了当时资本市场的巨大变革,身在其中的投资者遭受了巨大损失,美国频繁的金融丑闻导致资本市场动荡,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为了恢复投资者的信心,美国政府为了重振资本主义市场,刺激投资者继续投资,颁布了Symbian法案,以图达到稳定市场的目的。
2010年初,我国也针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这份文件中要求我国境内2011年上市的国内外公司必须在第二年也就是2012之前做好自身内部信息的披露工作,在这样的政策要求下,我国的上市公司将被强制性的进行内部信息的披露。由于我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都具有中国特色,因此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并不能完全照搬,此政策发布之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我国企业的盈余管理质量的影响一直是我国学者十分关心的问题,为解开这一问题,本文针对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展开了密切的的关注与讨论,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相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采用统计分析的方式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定量分析的方式了解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内部控制政策才刚刚开始实施,还没有针对内部控制的专门的规定和政策,但是在会计法中有侧面提到相关问题,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我国针对内部控制和信息披露又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此方面的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具体情况如下表1:
表1 近几年政策发布情况
国家通过对企业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强制性政策和手段促使企业从内部结构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内部结构进行完善和优化,同时提高企业盈余管理质量,最终达到建立良好的资本市场的目的。
国内外针对此方面的研究更偏重于政策的实用性,也就是政策在执行之后对上司公司的影响。多伊尔(Doyle)、维利(Weili)和莎拉(Sarah)(2005)通过统计的方式了解到大量数据,并根据数据治疗进行了实证分析的分析,了解到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与该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的管理水平具有密切联系,具体的联系根据研究结果分析可知是正相关关系[1]。Ashbaugh Skaife(2007)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当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整改之后,企业的盈余质量将会得到改善[2]。方红星和金云阿(2011)根据收集到的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发现所有的盈余管理行为都会被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情况所影响,因此在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同时需要做好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工作,保证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工作的准确性,否则会对盈余管理起到抑制作用[3]。彭文和萧翔(2014)研究了通过对上海A公司的研究,发现该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程度较大,同时该企业的盈余质量也较差,证明了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4]。这方面的观点目前还没有统一,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有些观点认为二者存在密切联系也有些观点认为两者无关。
一、 文献综述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相关文献
在我国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政策法规中规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就是将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包括存在的缺陷以及存在的缺陷的程度进行准确的披露,保证披露信息的真实性,通过这种方式让投资者了解到该公司的内部经营情况,解决了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等也就是解决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透明的问题,能够切实实现市场的资源有效配置,同时通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方式能够促进企业自身了解到经营的真实情况;李明辉、何海(2003)通过认为由于企业内部的信息外界难以获取,因此对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报告这种造假的情况难以发觉,企业为了给投资者留下更好的印象往往会将内部控制信息向对自身有利的方向修改后再进行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往往不愿将真实的缺陷暴露给投资者[5]; 宋洁(2016)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存在正相关关系的包括以下几点:股东性质、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以及公司形象等等[6]。胡伟(2016)针对银行的研究中认为银行的规模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银行的经营时间越长,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就越高,投资者与银行之间的信息透明度也就越高,同时那些盈利能力较强的上市银行的商业化程度越高,其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真实性就越低,同时投资者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等情况也就越严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