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成因及其治理问题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成因及其治理问题分析[20191230195744]
自两权分离的股份公司制度“诞生”之日,管理层财务舞弊便与之形影相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行为层出不穷。财务舞弊不仅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还严重误导了市场对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本文阐述了财务舞弊的含义及表现形式,回顾了会计舞弊动因的相关研究成果,着重从内部、外部两方面分离了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成因,并从“会计舞弊三角理论”视角,提出治理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相关对策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成因分析,治理对策
目 录
1 引言 1
2 会计舞弊的涵义及其表现形式 1
2.1 会计舞弊的定义 1
2.2 会计舞弊的特点 2
2.3 会计舞弊的表现形式 4
3 企业会计舞弊成因剖析 5
3.1 会计舞弊动因的研究综述 5
3.2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内部动因 7
3.3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外部动因 9
4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危害性分析 10
4.1 会计舞弊弱化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 10
4.2 虚假会计信息使利益相关者蒙受巨大损失 10
4.3 导致会计职业道德沦丧面临诚信危机 11
5 治理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对策建议 11
5.1 遏制会计舞弊的动机,使之不必舞弊 11
5.2 减少会计舞弊的机会,使之不能舞弊 12
5.3 消除会计舞弊的借口,使之不愿舞弊 13
结论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17
1 引言
会计舞弊具有“悠久”的历史,股份制公司成立之始便是其“诞生”之日。自从1720年英国南海公司事件之后,会计舞弊便层出不穷。
巴林银行创建于1763年,是英国比较古老的银行,主要为皇家提供服务。该公司的的员工尼克·里森利用职务之便在期货合约中进行投机,又设计了一套会计舞弊系统,隐瞒了巨大的交易,这些使得巴林银行损失巨大。于是,历经几百年风雨的巴林银行由于一名员工的失职正式宣告破产。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美国安然、世通、施乐、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百时美施贵宝公司、莱得艾德公司、登山公司、阳光电器公司、废品管理公司及南方保健美国十大财务舞弊案相继浮出水面。近年来中国也发生了许多因涉嫌财务造假而损失惨重的公司。单是2012年一年里就发生许多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如:云南“绿大地”事件、新大地财务疑窦迭出“茶油第一股”涉嫌造假、洪良国际IPO造假赔偿10.3亿全球罕见、康美药业身陷“假账门”等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以及监管的不到位,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行为层出不穷,上市公司会计舞弊不仅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而且也严重影响上市公司自身的形象和长远的利益,同时也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产生了巨大的执业风险。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犯罪盛行是长期以来困扰世界各国的一大难题,会计舞弊导致了会计信息质量低下,严重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2 会计舞弊的涵义及其表现形式
2.1 会计舞弊的定义
会计舞弊是什么?大多数研究者在对会计舞弊分析时,引用了《韦伯斯特新世界词典》对舞弊的定义即“使某人放弃财产权利和其他合法权利的故意欺骗”。综合多数研究者的观点,我比较认可的会计舞弊定义有以下几条:
霍华得·R·戴维尔等在《管理会计师发现与控制会计舞弊指南》一书中将其定义为:“会计舞弊常涉及一人或若干人故意地秘密剥夺他人有价值之物,从而使自己获利。会计舞弊包括五个必要因素:(l)犯罪者的存在;(2)犯罪者有意识的行为;(3)他人已经丧失有价值之物;(4)舞弊行为发生时丧失有价值之物的他人并未察觉;(5)犯罪者从该行为中获利”。
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将会计舞弊定义为“有意地、故意地错报或遗漏重要事实,或者误导性会计数据,以及在与其他所有可获得的信息一起考虑时,可能导致阅读者改变和调整他的判断和决定的会计数据”。
《国际审计准则》(第240条)规定:舞弊是管理部门、治理部门、雇员或第三方中的单人或多人故意通过欺骗获取不公正或非法利益的行为。
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舞弊是所有具有欺诈、隐瞒和破坏信任特征的非法行为。
杨金光 ( 2012)认为: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是指上市公司管理层指使或授意会计人员以欺诈手段故意披露不实财务信自、以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它是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故意行为,可以分为管理舞弊和非管理舞弊。
秦红亮 ( 2013) 认为:会计舞弊是行为人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口的,在会计工作中有计划、有针对性和有口的地违背真实性原则,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和规章规范,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因此,会计舞弊是采用欺骗性手段故计信息和伪造财务报表,从而达到从资本市场捞到更多资金的目的。
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通知》(财会〔2006〕4号)中修订后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一一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则将舞弊定义为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性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
上述这些定义大多是由舞弊揭露者从审计的角度对舞弊进行的定义,出现在各种审计准则和审计专著中,定义不尽相同,而且所指的大多是广义的舞弊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会计舞弊,但对舞弊的含义的认识都基本相同,即舞弊是有动机和目的的行为,即舞弊者获取经济利益,采用的手段和方式是欺骗、隐瞒等。
综合以上所述,现将会计舞弊作如下定义:会计舞弊,是单位管理层为了获得某种不公正的或不合法的经济利益而采取的故意欺骗、隐瞒重大会计信息的行为。其动机是为了获得不公正的或不合法的经济利益,实施主体是单位管理部门,实施对象是会计信息,手段是故意欺骗、隐瞒,后果是会计信息质量受损,第三者遭受损失。
2.2 会计舞弊的特点
2.2.1 会计舞弊是故意行为
会计舞弊是对会计信息的故意扭曲,往往手段较隐蔽,不易发现。《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一一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中指出其通常表现为:
第一,对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记录或相关文件记录的操纵、伪造或篡改。
第二,对交易、事项或其他重要信息在财务报表中的不真实表达或故意遗漏。
第三,对与确认、计量、分类或列报有关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故意误用。
虽然会计舞弊和会计差错都会导致财务报表错报,但两者有本质区别,会计差错是导致财务报表错报的非故意行为,是由于失误、疏忽和误解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通过加强复核等措施可以及时发现和改正。
2.2.2 会计舞弊的对象是会计信息
会计舞弊的直接结果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遭到破坏,不再具有相关性、真实性、可比性、一致性,不能反映企业真实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会计产生于记录经济活动的需要,目的是为使用者提供必要的信息,会计舞弊使得会计信息不再具有可用性,让使用者无法作出正确判断,从而给使用者造成损失。会计舞弊与贪污、盗窃、挪用公款等舞弊行为的区别在于后者的舞弊对象是资产,直接结果是造成企业资产被非法侵占,企业遭受损失。而为了掩盖犯罪事实,犯罪分子往往篡改会计记录,从而间接破坏了会计信息质量。
2.2.3 会计舞弊实施的主体往往是管理层
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管理层控制着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和企业信息,因而具备实施会计舞弊而又不被发现的条件。而治理层因为不直接参与企业日常管理,除非与管理层串通作弊否则很难实施舞弊,而一般员工和外部的第三者限于条件,无法接触会计信息,即使实施了舞弊,通过内部控制等等措施可以有效的遏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57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