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对山区耕地撂荒的影响
摘要: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呈上升趋势作为我国当前非农产业转移背景下的一个突出特征,其会影响农户耕地利用决策,是影响山区耕地撂荒的重要因素。本文建立农户决策模型剖析了务农机会成本对山区耕地撂荒的影响,并以云南省部分地区为例,利用农户调查数据计算和比较了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纯农户、兼业户和非农就业户三种类型的农户其劳动力配置和土地利用决策有明显区别;调研区域由于存在不同类型农户间的土地流转和生态退耕两个方面因素使得目前没有出现明显的撂荒现象;随着山区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的整体提升,未来山区耕地存在大面积撂荒的可能性。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理论分析2
(一)相关概念2
(二)山区耕地撂荒的影响因素2
(三)机会成本对耕地撂荒的影响2
二、调研区域及样本概况3
(一)调研区域概况3
(二)样本的基本属性4
三、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及撂荒状况的关系分析6
(一)不同类型农户的务农机会成本6
(二)不同机会成本下农户撂荒状况分析7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8
(一)结论8
(二)农户耕地撂荒管理政策建议8
致谢9
参考文献 9
附录 农户调查问卷提纲10
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对山区耕地撂荒的影响
引言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业劳动力进行着快速转移;且农民工工资不断上涨及政府对农民工流动政策调整,使得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在不断上升。作为农业的主要生产要素,大量劳动力的析出会直接造成耕地利用的变化,耕地撂荒在所难免,尤其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山区。山区地形崎岖,机械化难以推进,与平原地区大规模机械化相比,劳动生产效率太低,这些劳动生产效率低的耕地无法为农民提供足够的经济报酬,相比与种田,农户更愿意外出务工,耕地撂荒问题更加突显。农业是民生之本,大面积的耕地撂荒可能会使得我国本来就日益严重的土地流失和粮食安全问题更加严峻。因此,相当多的学者已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经对耕地撂荒现象进行了区域层面和农户微观主体层面的研究,但仍然很少有研究对山区农户这一微观主体的耕地撂荒决策进行单独关注。本文基于对云南省部分地区调研,从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的角度研究我国目前山区耕地撂荒状况,包括在种田越来越不赚钱的背景下,农户如何配置自己家庭的劳动力,以及农户未来继续撂荒耕地的风险性及程度。
理论分析
(一)相关概念
耕地撂荒是指在现有耕地利用方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在自然、社会与经济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土地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对现有耕地停止或减少耕耘,从而导致现有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再具有经济生产能力并最终退出农业生产,耕地处于一种未充分利用时的状态[5]。
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是指做出一种最优选择时必须放弃的另一种次优的选择的价值。农户收入来源主要为农业收入和非农业务工就业收入,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即为选择农业生产经营而丧失的非农业务工就业收入。因受年龄、性别、身体素质、文化程度影响,不同类型劳动力农务机会成本有较大差异。
(二)山区耕地撂荒的影响因素
目前学者们在关注山区耕地撂荒所产生的后果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造成山区耕地撂荒的影响因素。谭术魁[6]通过对粮食主产区出现的多次撂荒现象考察,得出撂荒现象的分布规律,并剖析社会经济主导驱动型撂荒现象的宏观背景和深层次原因,提出了规避社会经济主导驱动型撂荒现象的多种方法建议。郑财贵等[7]以重庆市璧山县大路镇为例,研究了基于GIS空间分析的撂荒地空间分布特征,得出了撂荒地主要是分布在远离场镇、交通条件差、灌溉设施缺乏、坡度大、土地肥力低的地方,并提出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等规避撂荒措施。谢晓明[8]提出耕地撂荒的影响因素有:农业比较收益较低;基础薄弱;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农地流转制度的缺失。并提出了积极进行农业产业调整,提高种地的比较收益等解决耕地撂荒的措施。段方利等[9]分别从农民工外出务工及农村社会保障缺失角度分析了耕地撂荒现象。马清欣等[10]对耕地质量下降与耕地撂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要坚持耕地数量和质量平衡、重视和保护耕地要有新的视角等4项对策。
然而,目前的研究多是从社会经济、农业生产条件、农业劳动力以及农村土地制度等方面进行宏观研究,较少考虑山区耕地上劳动和资本的机会成本变化对耕地利用的影响。宏观层面的研究很难揭示山区耕地经营主体如何响应市场环境变化。事实上,务农机会成本的变化会影响微观主体——农户不同的利用决策,继而影响耕地的利用方式,例如田玉军[19],陈瑜琦[20]等所做的微观层面的实证,将务农机会成本的变化作为一种诱因解释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三)机会成本对耕地撂荒的影响
农户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的高低会影响其不同的劳动力配置和耕地利用决策。因此,本文在家庭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建立农户决策模型,研究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与山区耕地撂荒之间的关系。具体如下(图1):
假设存在三个劳动力不同的农户X、Y和Z,图中曲线WX、WY、WZ分别代表其外出务工收入曲线。由于不同农户在外出务工中获得的收入存在差别,他们在外出务工中投入同等△T个单位时间获得的平均收入△X、△Y和△Z必然不相等。这里假设△Y>△X>△Z。
同时,每个农户在质量不同的两块耕地P和R上耕种,获得劳动收入△P和△R。由于P和R质量不同,对其投入同等△T个单位时间获得的收入必然不相等,这里假设地块R的土地质量高于P,则△R>△P。
图1农户外出务工收入与不同地块收入的比较
其中OA轴表示耕地利用劳动力投入,由左向右表示投入增加;OB轴表示耕地利用收入,自下而上表示耕地利用收入增加;WH轴表示外出务工就业劳动力投入,由右向左表示外出务工就业劳动力投入增加;WG轴表示外出务工就业劳动力收入,自上而下表示外出务工就业劳动力收入增加。
图中的情况显示△Y>△R>△X>△P>△Z。暗含的结论是:农户Y外出务工获得的收入比经营任何一块耕地获得的收入高,农户Y必定会选择完全外出务工而放弃耕地经营,若其经营的土地没有土地流转市场,则极易出现耕地撂荒现象;农户X外出务工获得的收入介于经营两块耕地的获得的收入之间,农户X会选择经营土地质量较高的耕地(如地块R),除此外,可能利用剩余时间外出务工,而放弃经营质量较差的地块P,造成地块P极可能被撂荒;农户Z外出务工获得的收入低于经营任何一块耕地的收入,作为理性经济人,农户Z会选择经营全部耕地,而不是外出务工。
以上模型在统一体系下对农户劳动力配置决策和耕地利用决策进行了分析。存在假设是:1)劳动者之间在生产力上存在差异,或在务农与务工之间存在比较优势,后者体现在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的差异上;2)土地存在地租的差异。显然,这些都与现实情况符合。
调研区域及样本概况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理论分析2
(一)相关概念2
(二)山区耕地撂荒的影响因素2
(三)机会成本对耕地撂荒的影响2
二、调研区域及样本概况3
(一)调研区域概况3
(二)样本的基本属性4
三、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及撂荒状况的关系分析6
(一)不同类型农户的务农机会成本6
(二)不同机会成本下农户撂荒状况分析7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8
(一)结论8
(二)农户耕地撂荒管理政策建议8
致谢9
参考文献 9
附录 农户调查问卷提纲10
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对山区耕地撂荒的影响
引言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业劳动力进行着快速转移;且农民工工资不断上涨及政府对农民工流动政策调整,使得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在不断上升。作为农业的主要生产要素,大量劳动力的析出会直接造成耕地利用的变化,耕地撂荒在所难免,尤其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山区。山区地形崎岖,机械化难以推进,与平原地区大规模机械化相比,劳动生产效率太低,这些劳动生产效率低的耕地无法为农民提供足够的经济报酬,相比与种田,农户更愿意外出务工,耕地撂荒问题更加突显。农业是民生之本,大面积的耕地撂荒可能会使得我国本来就日益严重的土地流失和粮食安全问题更加严峻。因此,相当多的学者已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经对耕地撂荒现象进行了区域层面和农户微观主体层面的研究,但仍然很少有研究对山区农户这一微观主体的耕地撂荒决策进行单独关注。本文基于对云南省部分地区调研,从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的角度研究我国目前山区耕地撂荒状况,包括在种田越来越不赚钱的背景下,农户如何配置自己家庭的劳动力,以及农户未来继续撂荒耕地的风险性及程度。
理论分析
(一)相关概念
耕地撂荒是指在现有耕地利用方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在自然、社会与经济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土地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对现有耕地停止或减少耕耘,从而导致现有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再具有经济生产能力并最终退出农业生产,耕地处于一种未充分利用时的状态[5]。
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是指做出一种最优选择时必须放弃的另一种次优的选择的价值。农户收入来源主要为农业收入和非农业务工就业收入,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即为选择农业生产经营而丧失的非农业务工就业收入。因受年龄、性别、身体素质、文化程度影响,不同类型劳动力农务机会成本有较大差异。
(二)山区耕地撂荒的影响因素
目前学者们在关注山区耕地撂荒所产生的后果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造成山区耕地撂荒的影响因素。谭术魁[6]通过对粮食主产区出现的多次撂荒现象考察,得出撂荒现象的分布规律,并剖析社会经济主导驱动型撂荒现象的宏观背景和深层次原因,提出了规避社会经济主导驱动型撂荒现象的多种方法建议。郑财贵等[7]以重庆市璧山县大路镇为例,研究了基于GIS空间分析的撂荒地空间分布特征,得出了撂荒地主要是分布在远离场镇、交通条件差、灌溉设施缺乏、坡度大、土地肥力低的地方,并提出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等规避撂荒措施。谢晓明[8]提出耕地撂荒的影响因素有:农业比较收益较低;基础薄弱;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农地流转制度的缺失。并提出了积极进行农业产业调整,提高种地的比较收益等解决耕地撂荒的措施。段方利等[9]分别从农民工外出务工及农村社会保障缺失角度分析了耕地撂荒现象。马清欣等[10]对耕地质量下降与耕地撂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要坚持耕地数量和质量平衡、重视和保护耕地要有新的视角等4项对策。
然而,目前的研究多是从社会经济、农业生产条件、农业劳动力以及农村土地制度等方面进行宏观研究,较少考虑山区耕地上劳动和资本的机会成本变化对耕地利用的影响。宏观层面的研究很难揭示山区耕地经营主体如何响应市场环境变化。事实上,务农机会成本的变化会影响微观主体——农户不同的利用决策,继而影响耕地的利用方式,例如田玉军[19],陈瑜琦[20]等所做的微观层面的实证,将务农机会成本的变化作为一种诱因解释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三)机会成本对耕地撂荒的影响
农户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的高低会影响其不同的劳动力配置和耕地利用决策。因此,本文在家庭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建立农户决策模型,研究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与山区耕地撂荒之间的关系。具体如下(图1):
假设存在三个劳动力不同的农户X、Y和Z,图中曲线WX、WY、WZ分别代表其外出务工收入曲线。由于不同农户在外出务工中获得的收入存在差别,他们在外出务工中投入同等△T个单位时间获得的平均收入△X、△Y和△Z必然不相等。这里假设△Y>△X>△Z。
同时,每个农户在质量不同的两块耕地P和R上耕种,获得劳动收入△P和△R。由于P和R质量不同,对其投入同等△T个单位时间获得的收入必然不相等,这里假设地块R的土地质量高于P,则△R>△P。
图1农户外出务工收入与不同地块收入的比较
其中OA轴表示耕地利用劳动力投入,由左向右表示投入增加;OB轴表示耕地利用收入,自下而上表示耕地利用收入增加;WH轴表示外出务工就业劳动力投入,由右向左表示外出务工就业劳动力投入增加;WG轴表示外出务工就业劳动力收入,自上而下表示外出务工就业劳动力收入增加。
图中的情况显示△Y>△R>△X>△P>△Z。暗含的结论是:农户Y外出务工获得的收入比经营任何一块耕地获得的收入高,农户Y必定会选择完全外出务工而放弃耕地经营,若其经营的土地没有土地流转市场,则极易出现耕地撂荒现象;农户X外出务工获得的收入介于经营两块耕地的获得的收入之间,农户X会选择经营土地质量较高的耕地(如地块R),除此外,可能利用剩余时间外出务工,而放弃经营质量较差的地块P,造成地块P极可能被撂荒;农户Z外出务工获得的收入低于经营任何一块耕地的收入,作为理性经济人,农户Z会选择经营全部耕地,而不是外出务工。
以上模型在统一体系下对农户劳动力配置决策和耕地利用决策进行了分析。存在假设是:1)劳动者之间在生产力上存在差异,或在务农与务工之间存在比较优势,后者体现在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的差异上;2)土地存在地租的差异。显然,这些都与现实情况符合。
调研区域及样本概况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