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城体系规模结构及异速生长关系研究
摘要:199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2014年城市化率已达到53.73%。城市化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持久的动力,是激发消费需求、带动投资增长、推动经济服务化的重要途径。但我国城市化目前存在:(1)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2)我国当前城市化率的发展速度远小于人均GDP的发展速度。(3)城市化速度快、规模大,半城市化现象明显。(4)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本文以四川省18个地级市为研究范围,非农业人口和建成区面积为研究指标,利用位序—规模法则和异速生长关系模型,对四川省城市体系结构现状深入研究,科学地认识其结构特征,最终得出四川省城市规模结构具有位序—规模分布特征,分维数D在2002年—2012年均大于1,说明城市体系规模分布较为集中,中间位序的城市较多,人口分布较为均衡, 2002年—2012年全省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一直快于土地扩张,呈负异速生长,城市向高层纵向发展,人口密度为上升走势。人口聚集程度较高,人口集中于成都平原。本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因时因地,建设非单一、数个经济圈,形成各自区域的经济和文化特色。(2)成都作为省会城市,应加快经济转型,“一手松一手惩”,做好城市发展规划。 (3)中小城市应根据自身特点、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做好城市发展规划,明确自身定位,避免土地盲目扩张,楼市过度开发。(4)加快农业转型和新农村建设,从技术和政策上扶持大型农场,服务于城市所需,打造美丽乡村。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words2
一、绪论2
(一)选题背景2
(二)研究意义3
1、理论意义 3
2、实践意义 3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论文的理论基础 3
(一)城市体系的内涵界定3
(二)城市体系的理论进展3
(三)城市首位度3
(四)位序规模法则 4
(五) 分形理论 4
三、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5
(一)数据来源5
1、文献资料 5
2、统计资料 5
(二)研究方法5
1、城市位序规模分布法则5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2、城市首位度指数 5
3、城市人口面积异速生长模型5
四、四川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特征5
(一)四川省城市及经济发展概况6
(二)四川省城市规模分布及其演化6
(三)结论8
五、四川省人口—面积异速生长特征研究 9
(一)异速生长模型及演进态势 9
(二)结论 10
六、政策建议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四川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及异速生长关系研究
引言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199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1995年城市化率为29.0%,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过半,达到51.27%,这意味着中国社会结构迎来一个历史性转折,2014年城市化率达到53.73%。城市的发展由追求速度转向追求质量。现阶段,我国城市化水平发展有所放缓,趋于稳定状态,新设立的城市数量有很大的减少,而且多为行政区划的合并。城市化的区域格局基本未变,城市间关系进一步密切;我国城市化水平仍然是呈阶梯状的,东部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但是在发展速度上,中西部保持了较快增长。城市化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动力,是激发消费需求、带动投资增长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创业者和新型农民、实现安居乐业美好梦想的重要手段。
国家向来重视城市化发展,着力提高城市化水平, 2015年11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第十一次会议,强调要做好城市工作。年底的中央城市会议指出,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时期,我们要深刻察觉到城市在促进经济增长、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议指出,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第一,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第二,城市的建设要统筹空间布局,产业设置,规模发展各个方面,通观全局;第三,城市的建设必须做好前期规划,中期建设以及后期管理的问题,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配套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勾画了“十三五”甚至更长时间中国城市发展的“路线图”,为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提出了纲领性的要求,城市建设需要一步一步有序进行,在控制规模的基础上合理开发,高效运行,努力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1]
我国城市化目前存在:
(1)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滞后可能会导致城市难以充分发挥其规模效应。许多城市由于规模太小,从而不能发挥应有的带动作用,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工业的聚集度达不到要求,制约结构转型和经济持续增长。
(2)我国当前城市化率的发展速度远小于人均GDP的发展速度,即我国人口城市化程度不高,增幅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较缓慢,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不足,人口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2]
(3)城市化速度快、规模大,半城市化现象明显。城市化的大发展必须要以政府为主导,在政府的引导下进行城市化的发展,政府必须合理把握城市发展速度。城市的新增人口有很大的一部分是来自于农村。
(4)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由东部到西部递减的现象,与其相对应,我国城市化也基本呈现东部高,中西部低的现象。[3]
(二)研究意义
本研究围绕四川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及异速生长关系研究这一议题,在总结现有方法的基础上,从理论分析、实证检验两个层面研究四川省城市发展进程中所处的阶段和特点,
1.理论意义
突破研究单个城市发展的研究思路,分析区域内城市体系中的城市发展特点、城市体系经济社会发展及人口规模情况,着重研究现状结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进一步缩小我国地区差异,实现区域统筹发展,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使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2.实践意义
对四川城市体系结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科学地分析其结构特征,为增强其发展活力与竞争力、制定合理的区域规划提供具有建设性和实用性的政策建议。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论文的理论基础
(一)城市体系的内涵界定
“城市体系”一词最早出自于《大都市和区域》一书。该书由美国社会地理学家邓肯于20世纪60年代所著。他认为城市体系是指如同经济区、大都市区的骨骼系统,是区域内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空间相互作用关系密切的城市群体组织。
严重敏阐述到城市体系是指一定地域内一组城镇群体,他们相互联系,有机结合,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各城市从大到小,从城市到集镇,一起构成系统内的等级序列,认为城市体系有一定的功能,并呈等级序列分布。[4]
宋家泰认为城市体系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一系列不同规模不等、不同职能、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城镇有机整体,其与顾朝林将城市体系地域组织结构概括为 “三结构一网络”,即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类型结构、地域空间结构和网络系统。
张京祥认为城市体系是从系统论的角度来分析城市群体内部组织及其空间关系,他认为城市体系既可以用于对城市群体的描述,也可以作为一个研究城市群的视角。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words2
一、绪论2
(一)选题背景2
(二)研究意义3
1、理论意义 3
2、实践意义 3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论文的理论基础 3
(一)城市体系的内涵界定3
(二)城市体系的理论进展3
(三)城市首位度3
(四)位序规模法则 4
(五) 分形理论 4
三、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5
(一)数据来源5
1、文献资料 5
2、统计资料 5
(二)研究方法5
1、城市位序规模分布法则5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2、城市首位度指数 5
3、城市人口面积异速生长模型5
四、四川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特征5
(一)四川省城市及经济发展概况6
(二)四川省城市规模分布及其演化6
(三)结论8
五、四川省人口—面积异速生长特征研究 9
(一)异速生长模型及演进态势 9
(二)结论 10
六、政策建议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四川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及异速生长关系研究
引言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199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1995年城市化率为29.0%,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过半,达到51.27%,这意味着中国社会结构迎来一个历史性转折,2014年城市化率达到53.73%。城市的发展由追求速度转向追求质量。现阶段,我国城市化水平发展有所放缓,趋于稳定状态,新设立的城市数量有很大的减少,而且多为行政区划的合并。城市化的区域格局基本未变,城市间关系进一步密切;我国城市化水平仍然是呈阶梯状的,东部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但是在发展速度上,中西部保持了较快增长。城市化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动力,是激发消费需求、带动投资增长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创业者和新型农民、实现安居乐业美好梦想的重要手段。
国家向来重视城市化发展,着力提高城市化水平, 2015年11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第十一次会议,强调要做好城市工作。年底的中央城市会议指出,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时期,我们要深刻察觉到城市在促进经济增长、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议指出,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第一,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第二,城市的建设要统筹空间布局,产业设置,规模发展各个方面,通观全局;第三,城市的建设必须做好前期规划,中期建设以及后期管理的问题,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配套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勾画了“十三五”甚至更长时间中国城市发展的“路线图”,为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提出了纲领性的要求,城市建设需要一步一步有序进行,在控制规模的基础上合理开发,高效运行,努力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1]
我国城市化目前存在:
(1)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滞后可能会导致城市难以充分发挥其规模效应。许多城市由于规模太小,从而不能发挥应有的带动作用,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工业的聚集度达不到要求,制约结构转型和经济持续增长。
(2)我国当前城市化率的发展速度远小于人均GDP的发展速度,即我国人口城市化程度不高,增幅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较缓慢,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不足,人口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2]
(3)城市化速度快、规模大,半城市化现象明显。城市化的大发展必须要以政府为主导,在政府的引导下进行城市化的发展,政府必须合理把握城市发展速度。城市的新增人口有很大的一部分是来自于农村。
(4)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由东部到西部递减的现象,与其相对应,我国城市化也基本呈现东部高,中西部低的现象。[3]
(二)研究意义
本研究围绕四川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及异速生长关系研究这一议题,在总结现有方法的基础上,从理论分析、实证检验两个层面研究四川省城市发展进程中所处的阶段和特点,
1.理论意义
突破研究单个城市发展的研究思路,分析区域内城市体系中的城市发展特点、城市体系经济社会发展及人口规模情况,着重研究现状结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进一步缩小我国地区差异,实现区域统筹发展,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使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2.实践意义
对四川城市体系结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科学地分析其结构特征,为增强其发展活力与竞争力、制定合理的区域规划提供具有建设性和实用性的政策建议。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论文的理论基础
(一)城市体系的内涵界定
“城市体系”一词最早出自于《大都市和区域》一书。该书由美国社会地理学家邓肯于20世纪60年代所著。他认为城市体系是指如同经济区、大都市区的骨骼系统,是区域内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空间相互作用关系密切的城市群体组织。
严重敏阐述到城市体系是指一定地域内一组城镇群体,他们相互联系,有机结合,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各城市从大到小,从城市到集镇,一起构成系统内的等级序列,认为城市体系有一定的功能,并呈等级序列分布。[4]
宋家泰认为城市体系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一系列不同规模不等、不同职能、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城镇有机整体,其与顾朝林将城市体系地域组织结构概括为 “三结构一网络”,即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类型结构、地域空间结构和网络系统。
张京祥认为城市体系是从系统论的角度来分析城市群体内部组织及其空间关系,他认为城市体系既可以用于对城市群体的描述,也可以作为一个研究城市群的视角。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