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争办民营银行的探讨

目 录
1 引言1
2 民营银行的发展现状分析1
2.1 民营银行的含义1
2.2 民营银行的发展现状2
3 上市公司争办民营银行的原因及现状4
3.1 上市公司争办民营银行的原因4
3.2 上市公司争办民营银行的现状7
4 争办民营银行对上市公司的影响9
4.1 有利影响9
4.2 不利影响10
5 完善上市公司争办民营银行现象的建议11
5.1 完善民营银行经营机制11
5.2 加大市场监管力度13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17
1  引言
民营银行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经济体制与金融体制和谐变革不行、金融改造显著滞后状态下,自我构成的一种高档化的民间金融方式,同时是私人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渗透和转化的有效形式,与一般发展相结合。中国加入WTO后金融业面临激烈的竞争,中国民营银行的发展,打破了金融垄断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近年来,随着对民营银行的国家政策支持,中国的私人银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由于私人银行的存在,监管和信用环境不完善,发展也遇到了许多问题。有些民营银行最终以失败告终。鉴于此,本文将结合2013年以来出现的我国上市公司争办民营银行的热潮,从我国上市公司申办民营银行的现状出发,分析探讨上市争办民营银行的原因及其利弊,使我国上市公司经营民营银行真正走出一条既符合世界银行业发展大势,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民营银行发展之路。
2 民营银行的发展现状分析
2.1 民营银行的含义
民营银行在定义的界定上,我国理论界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今尚未得出统一的结论。目前,学术界大致有三种对民营银行定义的看法[1]。
第一种观点强调产权结构,民间资本公司是民营银行[2]。李国峰(2001)指出民营银行是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相关规定,向民营企业、城乡居民定向募集资本而设立的[3],以招揽民众入款、发放贷款、打点结算等银行业务为谋划实质,依托银行本身名誉,以效果型、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准绳,履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管制的企业法人机关。吴晓灵(2003)认为,真正的民营银行应以私人资本为基础的银行,对民营银行的定义服务对象、操作方式是不合适的,姜应祥(2003)指出超过一半的私人资本所有制结构是民营银行,经营和资本结构模式将不被考虑,民营银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包含城市商业银行)的组成部分,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民营资金组成高出一半的商业银行。曾康霖(2003)认为民营银行是相对于银行官员和国有银行,只要对民间银行的全部产权,管理者站在自己的业务,以营利为目的,财产的所有者享受银行净利润的分配权,这些民营银行便是“民有、民营、民享”的银行[4]。目前,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越多,已添加到民营银行治理结构在民间资本控股的一些学者,也属于这一观点。
第二种观点是强调银行的办事宗旨,认为民营银行最重要理应该为民营企业服务,向民营企业贷款。沙虎居(2003)主张建立区域性民营银行,他指出,区域性民营银行是指自然人和私营企业的参与地区,对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财政支持和银行按照市场机制运行[5]。定义中强调的是民营资本以及采取市场化机制经营,但是他认为,居民个人和中小民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是一个区域性民营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之间的主要差异[6]。钟伟(2004)认为中国的私人银行应该走社区银行的道路,根据国际通用的定律,社区银行是指在必定区域的社区范围内根据市场化的规定自决设立、单独按照市场化的规定运营、重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私家客户的中小银行。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比较少。
第三种观点是强调公司的治理结构,主要是看市场化机制经营。徐滇庆、巴曙松(2003)认为,清晰的产权并不总是与现代企业制度保障是好的,印尼苏哈托的亲戚做银行,产权清晰,但他们是金融危机的原因[7],因此,从股权结构的角度去定义民营银行,这并没有抓住民营银行的本质。同时,第二种说法中的银行的服务对象也不是问题的要害,人为地划分银行的资金走向是毫无意义的。他们二人认为强调民营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比较接近真理,市场化经营机制能够使银行拥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假若国有银行能够引进市场化经营机制,也同样能够提高现有的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但是由于国有银行改革存在诸多困难,他们才强调要创建一批全新的民营银行,这个是为了可以比较简易地在新的民营银行中创建当代企业轨制,达成市场化经营机制。熊继洲(2003)所认为的民营银行是具有合理的产权结构,并对银行进行市场化公司治理的商业银行。他指出民营银行和我国现有的国有银行不同,但这不等于私人银行,是由一些战略出资者(持股比例大致相当)和大量中小股东组成的混合股份所有制商业银行,在这一定义中,他并没有规定民营资本的比例[8]。
此外,在民营银行的定位上,徐滇庆指出民营银行并不是纯粹以国有商业银行的对立面或竞争者的面目出现的,民营银行的涌现开始弥补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系统的不足。
2.2 民营银行的发展现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br /> 在1993年,我国学者樊纲提出了“金融改革必须发展民营金融机构”,至此以后的十多年里,国内经济、金融界对民营银行问题的都提出了很多意见。徐滇庆等的18位学者在2000年7月齐聚西安,创办了长城金融研究所,它的创建进一步推进了对民营银行问题的探索,一时间成立民营银行的呼声日益高涨。
尽管许多研究为民营银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政策上国家也支持民营银行的发展,在我国建立民营银行已经没有法律障碍,并且充裕的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投资银行业的强烈愿望也为民营银行的成长提供了可行性,但是在最近十几年的实践中,民营银行并没有因此而获得很大的进步,我国民营银行的数量仍十分有限[9]。
由全国工商联倡议建立的中国民生银行于1996年1月12日成立,当时注册资金为13.8亿元,它是我国第一家由非公有制企业入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民营资本占民生银行总股本的比例超过了70%,这开启了我国民营资本入主银行业的先例。因为民营银行的经理层以及各地分支行的负责人都是由政府任命的,而且民营银行在民生银行中有一些政府的股份,在经营过程中没有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政府在当中起了很大的干预作用,所以民生银行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民营银行。
2003年7月,长城金融研究所曾经提出西安长城银行、深圳民华银行、沈阳瑞丰银行、江阴商业银行和佛山南华银行五家民营银行的试点计划,但这五家民营银行的组建计划至今仍未得到银监会的批准,组建工作不告而终。
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民营银行在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浙江发展势头良好,民营银行不断涌现。为了提高资本充足率,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2002年7月,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在第十次行长联席会议上作出决定:浙江省要8家城市商业银行都对民营资本进行开放,迎接优良的民营企业入股,并计划用3年的时间使民营资本在城市商业银行中占大量的股份,从而成为完全的地方性民营银行。浙江8家城市商业银行积极地推广产权制度改革,并且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和杰出的民营资金入股。直到2006年6月底,8家城市商业银行已经大部分实现了第二次增资扩股。浙江第一家地方性民营银行于2002年3月成立,它由台州8家城市信用社改组而成的台州市商业银行。2004年8月,在杭州,国内的第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浙商银行”诞生,民营资本在他的股权结构中占的比例为85.71%。浙商银行是我国当前民营资本比例最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它在业界里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民营银行。浙江的义乌市稠州城市信用社和台州市泰隆城市信用社在2006年8月升格为浙江稠州商业银行和浙江泰隆商业银行,从此,浙江的城市商业银行增到10家。这两家城市商业银行中民间资本所占的比重都很大,浙江泰隆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然人和私人企业,浙江稠州商业银行的32家法人股东都来自浙江民营企业。至此,浙江民营银行的数量已达到4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97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