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公司股权结构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分析

作为公司财务管理的三大活动之一的投资决策是公司最重要的财务决策,在公司财务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企业投资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筹融资决策,而且企业的盈利水平和经营风险也受到企业的投资效率高低的直接影响。因此怎样处理股权融资中资金使用效率问题以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这是当前实务工作者与理论研究者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对当前企业的股权融资结构和投资效率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有着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本文抽样选取了我国沪深两市交易所的 169 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2011-2013 年三年间的数据为基础。运用了 Excel 2003 和Eviews6.0 等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本文描述并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现状,并对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现状和特征进行了总结,最后实证分析了影响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提高投资效率的政策建议和方法。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一、引言2
二、文献综述2
股权与股权结构2
1.分散型股权结构2 2.集中型股权结构3
投资与投资效率3
股权分散与投资效率的研究3
股权集中与投资效率的研究3
终极控制人4
三、我国上市公司投资现状及问题分析4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现状4
(二)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现状分析 7
四、实证分析8(一)数据来源8
(二)模型及变量设定8
1.投资效率计量模型8
2.假设研究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回归模型的多重共线性检验 10
4.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投资效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11
5.回归结果及相关性分析 12
(三)实证结论分析12
(四)实证结论的原因分析13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5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分析
引言
股权结构对公司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一直是公司财务理论关注的基本问题,而企业的非效率投资是有损于企业的价值的。投资高速增长可能引起经济过热,特别是当投资高速增长是由控股股东追求私利的行为而不是市场行为推动时,经济过热的趋势可能更加严重。由于现代公司制下委托代理关系的广泛存在,代理者往往能够利用自己手中的控制权寻求个人私利最大化,造成企业经营中的价值损耗。在投资决策中,表现为大股东或管理者等内部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投资于非最优价值项目,出现人为的非效率投资。因此本文研究股权结构与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对完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投资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国家对相应课题的研究起步较早,其中传统理论则是多建立在经验判断基础上,相比国外的研究来说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相对较短,证券市场也刚刚起步,企业还在处在不断地改革发展之中,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经验尚浅,对企业股权结构的管理往往凭经验感觉行事,缺乏统一的、权威的理论指导,随着我国上市公司的逐渐发展,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上市公司逐渐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上市企业的股权结构与投资效率的研究,不仅对企业自身营运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可以更好地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推动证券市场的稳健运行,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内学者对相关经济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国内学者的研究水平,缩短国内外研究差距,促进我国的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地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股权与股权结构
股权就是指投资人(股东)由于向公民合伙和向企业法人投资而享有的权利,在一个企业中,股权是指股东对企业拥有一定的占有权。股权结构是指公司股东的构成,包括股东类型或股权属性、股票集中或分散程度、内部人控制和股权流通性等。
简单地说,股权结构,就是指公司不同性质的股份或不同持股主体持有的股份在企业总股本中所占的比例。股权结构一般从股权性质和持股比例角度研究:一方面它有质的规定性,即考察持股主体的类型、构成与持股比例。按股东与公司的关系不同,可分为内部人股东和外部公众股东;按身份是否明确,可分为身份明确的股东和身份不明确的股东;不同特性的股东对公司治理的态度和能力不同,决定着股东的目标和对经营者施加影响的方式。另一方面是股权量的规定性,即考察公司股份分布集中或分散状况的情况,反映股东对经营者施加影响的大小和对公司经营决策的影响程度。股权结构大致分为两类:
1.分散型股权结构
关于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关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Berle和Means他们对美国家最大的非金融企业做出调查,发现的企业不是由股东控制的,而是由并未掌握公司股份的经理人员所控制,占了总资产额的58%。由此他们得出了股权分散化是现代公司股权结构的基本特征,并称为是“股份有限公司的革命”。在股权极分散的情况下,公司的经营权(控制权)实际上掌握在没有股权的经理手中,经理人员可能不惜损害股东的利益而为自身谋利。因此,此类公司的绩效无法达到最优。所以,在股权分散型结构下,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控制权)的分离,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在于解决经理人员与股东们的潜在利益冲突。
2.集中型股权结构
股权集中型的企业是广泛存在的,不仅在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都普遍存在。人们开始把研究视角转向研究股权集中下的公司治理问题。
一定的股权集中度是必要的。因为大股东具有限制管理层牺牲股东利益、谋取自身利益行为的动机及能力,可以更有效地监督经理层的行为,有助于增强并购市场运行的有效性,降低经理层代理成本。
当然,股权集中或“一股独大”也有弊端。虽然增强了对管理层的控制,解决了股权分散条件下的外部公众股东难以监督内部管理层的问题。但在股权集中型企业中,控制权与所有权并非完全分离,公司的控制权是掌握在拥有最多股份的大股东手中。大股东凭借所拥有的绝对或相对控制权,可以通过牺牲或剥削外部小股东获取自身利益,这引发了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冲突问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17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