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准则改革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
中国于2006年2月15日颁发并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在与国际趋同过程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也意味着中国新一轮的会计准则正式启动。此次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强调会计信息应当为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提供前瞻性、预测性信号.但会计准则是否达到了预计的效果,是会计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已进行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选择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1~2013年的相关财务数据,利用价格模型对准则实施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是否有所提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改革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更为稳定,且有或多或少的提高,但这种提高并不是逐年增强的。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 文献综述 2
二、研究设计 4
(一)研究假设 4
(二)模型选择与变量定义 4
(三)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5
三、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5
(一)描述性统计 5
(二)变量间相关性检验 6
(三)多元回归分析 6
(四)稳健性检验 7
四、研究结论与不足 8
致谢 8
参考文献 8
企业会计准则改革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
引言
引言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 (以下简称CAS 2006),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在CAS2006的实施下,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成为了学术界一重大议题。因为会计准则的影响有一个长期效应,这种影响会随着时间的延伸展现出准则自身的利弊,不同于政策制定者的纯理论研究,企业的实际财务数据反馈是衡量会计准则实施是否有效的标杆。尤其在我国特定的国情和经济环境下,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长期研究更有价值和意义。
本文在参考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会计准则改革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变化提出假设:与旧准则相比,CAS2006的实施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价值相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性,且这种提高具有持续效应。本文以2001~2013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价格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实证检验CAS2006实施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变化情况,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一、 文献综述
相对于改革之前的会计准则,CAS 2006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第一,为实现与国际会计的趋同,CAS 2006强化了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更相关、更有用的会计信息新理念(如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第二,为了减少企业对利润的操纵,提高财务信息质量,CAS 2006大幅压缩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限制了企业利润的调节的空间。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讲,CAS 2006都旨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财务报告决策有用性。那么此次改革后的准则在实施过程中能否切实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呢?对此,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企业会计准则改革加强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许多学者在研究企业会计准则改革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影响时,会选择递延所得税会计信息作为资产负债观会计信息的代理变量。这不仅是因为在38项具体准则中,要求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企业所得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最“纯粹地”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的理念,还因为递延所得税会计信息将在一定程度上综合资产减值准则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采用对净资产和净收益的影响,能更全面地“代理”资产负债观会计信息。陈丽花等(2009)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发现,资产负债观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在没有降低甚至可能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前提下,资产负债观的引入将明显地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从而使会计收益能更近似地描述企业的真实收益。
罗婷等(2008)以2004年、2005年和2007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CAS 2006实行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显著提高,且受CAS 2006影响的部分比不受CAS 2006影响的部分改善更明显,进一步说明了CAS 2006改革的成果。对于CAS2006引入公允价值计量这一重大改革,王建新(2010)选取2007年和200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新会计准则颁布后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做了全面的分析,研究认为,公允价值信息是新会计准则所产生的主要增量信息。刘永泽(2011)也得出结论:无论是金融业样本还是非金融业样本,股价模型和收益模型都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且从两个模型的回归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价值相关性,CAS2006对公允价值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财务报告信息的信息含量,并且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未明显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以上观点肯定了CAS 2006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正面作用,是当前学术界的一大主流观点。但是,CAS 2006的影响不是一时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这一影响不仅值得我们长期关注,还需要我们利用更多更新的实际数据去研究。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CAS 2006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影响的长期研究更加具有它的价值和意义。
观点二:企业会计准则变革不改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CAS 2006的主要变革之一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是否优于之前沿用的历史成本计量问题,国外学者早有研究。Nelson(1996)对200家最大的美国银行1992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表明,只有投资证券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比具有增量的解释力,而贷款、存款、长期债务以及表外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披露均不具显著解释能力。Khurana和Kim(2003)以美国银行1995年至1998年的财务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历史成本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下的信息含量高低进行了实证比较。其比较结果显示,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相比,公允价值信息与公司股票价值的相关性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即公允价值计量并未体现出明显强于历史成本计量的价值相关性。然而,该结论的前提是信息环境比较透明,银行规模较大或者较为适中,因此此结论对中国未必适用。
在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改革前,中国早已经历了多次会计准则变革。在对前几次准则变革影响的研究中,刘峰等(2004)用三个模型分别考察了损益表相关性、资产负债表相关性、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的联合相关性,并根据数据分析推断:在我国资本市场环境下,没有证据表明会计准则的变化会带来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那么,在2006年新一轮的企业会计准则改革中,若中国资本市场大环境没有改变,就表明改革就未必能取得理想中的效果。纵观CAS 2006,不难发现它的一大特点就是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而在我国,对于是否有必要国际化的争议很大:一种观点主张尽快全面国际化,无需太多考虑国家特色;另一种观点主张在会计国际化的同时充分考虑并体现会计的国家特色(冯淑萍,2001)。对此,李晓强(2004)以中国2000~2002年既发行A股又发行B股的公司为样本,通过研究表明国际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的作用并不比我国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强。因此,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是否随着会计准则的改革而提高没有定论,经济环境或是制度环境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还有待研究。
同样,漆江娜、罗佳(2009)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漆江娜、罗佳(2009)利用收益模型和修正的价格模型,对15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变动情况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并没有伴随准则质量的不断提高而提高,并证明新兴市场国家会计信息质量更多取决于准则执行机制而不是准则本身的观点。针对这一点,Khanna、 Palepu(2000)也给出了支持的观点,文章指出有效的辅助性体制以及框架对于转型经济或发展经济建立现代资本市场是重要的。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 文献综述 2
二、研究设计 4
(一)研究假设 4
(二)模型选择与变量定义 4
(三)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5
三、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5
(一)描述性统计 5
(二)变量间相关性检验 6
(三)多元回归分析 6
(四)稳健性检验 7
四、研究结论与不足 8
致谢 8
参考文献 8
企业会计准则改革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
引言
引言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 (以下简称CAS 2006),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在CAS2006的实施下,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成为了学术界一重大议题。因为会计准则的影响有一个长期效应,这种影响会随着时间的延伸展现出准则自身的利弊,不同于政策制定者的纯理论研究,企业的实际财务数据反馈是衡量会计准则实施是否有效的标杆。尤其在我国特定的国情和经济环境下,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长期研究更有价值和意义。
本文在参考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会计准则改革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变化提出假设:与旧准则相比,CAS2006的实施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价值相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性,且这种提高具有持续效应。本文以2001~2013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价格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实证检验CAS2006实施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变化情况,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一、 文献综述
相对于改革之前的会计准则,CAS 2006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第一,为实现与国际会计的趋同,CAS 2006强化了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更相关、更有用的会计信息新理念(如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第二,为了减少企业对利润的操纵,提高财务信息质量,CAS 2006大幅压缩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限制了企业利润的调节的空间。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讲,CAS 2006都旨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财务报告决策有用性。那么此次改革后的准则在实施过程中能否切实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呢?对此,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企业会计准则改革加强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许多学者在研究企业会计准则改革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影响时,会选择递延所得税会计信息作为资产负债观会计信息的代理变量。这不仅是因为在38项具体准则中,要求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企业所得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最“纯粹地”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的理念,还因为递延所得税会计信息将在一定程度上综合资产减值准则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采用对净资产和净收益的影响,能更全面地“代理”资产负债观会计信息。陈丽花等(2009)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发现,资产负债观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在没有降低甚至可能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前提下,资产负债观的引入将明显地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从而使会计收益能更近似地描述企业的真实收益。
罗婷等(2008)以2004年、2005年和2007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CAS 2006实行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显著提高,且受CAS 2006影响的部分比不受CAS 2006影响的部分改善更明显,进一步说明了CAS 2006改革的成果。对于CAS2006引入公允价值计量这一重大改革,王建新(2010)选取2007年和200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新会计准则颁布后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做了全面的分析,研究认为,公允价值信息是新会计准则所产生的主要增量信息。刘永泽(2011)也得出结论:无论是金融业样本还是非金融业样本,股价模型和收益模型都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且从两个模型的回归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价值相关性,CAS2006对公允价值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财务报告信息的信息含量,并且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未明显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以上观点肯定了CAS 2006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正面作用,是当前学术界的一大主流观点。但是,CAS 2006的影响不是一时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这一影响不仅值得我们长期关注,还需要我们利用更多更新的实际数据去研究。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CAS 2006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影响的长期研究更加具有它的价值和意义。
观点二:企业会计准则变革不改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CAS 2006的主要变革之一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是否优于之前沿用的历史成本计量问题,国外学者早有研究。Nelson(1996)对200家最大的美国银行1992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表明,只有投资证券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比具有增量的解释力,而贷款、存款、长期债务以及表外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披露均不具显著解释能力。Khurana和Kim(2003)以美国银行1995年至1998年的财务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历史成本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下的信息含量高低进行了实证比较。其比较结果显示,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相比,公允价值信息与公司股票价值的相关性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即公允价值计量并未体现出明显强于历史成本计量的价值相关性。然而,该结论的前提是信息环境比较透明,银行规模较大或者较为适中,因此此结论对中国未必适用。
在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改革前,中国早已经历了多次会计准则变革。在对前几次准则变革影响的研究中,刘峰等(2004)用三个模型分别考察了损益表相关性、资产负债表相关性、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的联合相关性,并根据数据分析推断:在我国资本市场环境下,没有证据表明会计准则的变化会带来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那么,在2006年新一轮的企业会计准则改革中,若中国资本市场大环境没有改变,就表明改革就未必能取得理想中的效果。纵观CAS 2006,不难发现它的一大特点就是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而在我国,对于是否有必要国际化的争议很大:一种观点主张尽快全面国际化,无需太多考虑国家特色;另一种观点主张在会计国际化的同时充分考虑并体现会计的国家特色(冯淑萍,2001)。对此,李晓强(2004)以中国2000~2002年既发行A股又发行B股的公司为样本,通过研究表明国际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的作用并不比我国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强。因此,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是否随着会计准则的改革而提高没有定论,经济环境或是制度环境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还有待研究。
同样,漆江娜、罗佳(2009)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漆江娜、罗佳(2009)利用收益模型和修正的价格模型,对15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变动情况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并没有伴随准则质量的不断提高而提高,并证明新兴市场国家会计信息质量更多取决于准则执行机制而不是准则本身的观点。针对这一点,Khanna、 Palepu(2000)也给出了支持的观点,文章指出有效的辅助性体制以及框架对于转型经济或发展经济建立现代资本市场是重要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