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内部人控制现象研究

目 录
1 引言 1
2 中小银行内部人控制的基本概念 1
2.1 中小银行治理的概念 1
2.2 内部人控制的实质 2
2.3 内部人控制现象发生的必然性 2
2.4 中小银行内部人控制现象 3
3 中小银行内部人控制现象分析 3
3.1 内部人控制现象的问题 3
3.2 中小银行内部人控制现象原因 5
4 我国中小银行针对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完善措施 8
4.1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8
4.2 完善经理人市场 8
4.3 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9
4.4 加强对经营权的外部监控 10
结 论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1 引言
基于现代企业(包括银行在内)制度内在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特征、市场经济固有的信息不对称性和合约的不完全性,内部人控制问题作为现代企业资产经营的一种内生现象,或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引发了许多矛盾。内部人控制之所以消极性颇为严重还是因为是我国的公司制还不够成熟规范,而这也是后起的市场经济国家在股份制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它的存在虽有其合理性,但也给公司的规范运行带来种种弊端。作为转轨经济中突显出来的现象,内部人控制一直被当作公司治理的消极方面被对待。内部人控制作为首先在国有企业包括国有银行的特有现象逐渐向许多现代化格局的企业延伸并不断显现出来,近年来各种小银行也毫无例外地被波及。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业动荡频繁,特别是银行业问题尤为严重和复杂,出现了各种经济犯罪丑闻,影响恶劣。不可否认的是内部人控制现象在当中扮演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了很重要的角色,损害股东利益甚至致使银行破产的情况并不鲜见。正确认识内部人控制现象并有效控制其发展对中小银行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解决内部人控制现象解决中小银行发展迟滞问题,既是提高金融组织体系运行效率的关键,也是推动中国中小银行制度创新和金融制度深化,实现中国金融发展的重要前提。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有关公司的内部人控制现象的研究在中国作为一种经济现象被专门研究,许多学者围绕内部人控制的内涵、形式、危害和如何消除内部人控制问题进行了深人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检验都取得了相当程度的进展,但是多数围绕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展开。鉴于此本文拟基于我国中小银行,对内部人控制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2 中小银行内部人控制的基本概念
2.1 中小银行治理的概念
银行规模的衡量标准一般包括:资本总额、资产总额、员工人数、分支机构数量、经营地区和业务范围,等等。规模大小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中小银行有不同的界定。本文的中小银行是指在我国商业银行序列中除了“工农中建邮”五家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银行。在我国,中小银行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小企业融资难发展难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也为服务地方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2]。
中小银行不同与国有银行,多数为股份制商业银行,采用现代化的企业结构,所有权较之国有银行更为分散,成分复杂,伴随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国外资本也开始参股国内各中小银行,故而聘请职业银行管理者进行日常管理与运营。中小银行缺少政府作为有力依靠,经营受地域限制,规模往往不大因而抗风险能力差,且资金充足率较低、技术力量薄弱、创新能力不够所以运营风险较大,综合竞争能力往往较差。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小银行在机会与竞争面前正面临着优胜劣汰的巨大压力。
2.2 内部人控制的实质
1991年8月下旬,以“中国经济体制下一步改革”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召开,会上日本学者青木昌彦提出了“内部人控制”问题,此后,国内的许多学者对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中所出现的“内部人控制企业”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这是我国经济学界对内部人控制现象的研究起源。就研究的结论而言,我国经济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的大多数人士普遍认为,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内部人控制问题,但这种内部人控制无论是生成机理还是制度绩效既不同于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理控制型”的内部人控制,也不同于苏联东欧等转轨经济中的内部人控制,而是以中国经济制度改革为宏观背景的具有中国国情特色的内部人控制[3]。
内部人控制的实质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矛盾,即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矛盾[4]。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企业经营者的效用函数和所有者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具体表现在内部人控制上,即在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股东(委托人)无法知道公司管理人员(代理人)的努力水平,公司管理人员便可能利用自己拥有的各种优势,谋取自身效用最大化,内部人控制问题由此产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代企业制度普遍采用董事会、理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相互制衡的企业结构,有的还建立了独立董事制度。对于我国中小银行来说,治理模式也有类似的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治理结构,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银行内部人控制问题依然严重。
2.3 内部人控制现象发生的必然性
事实上,由于现代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固有模式,所有权人和经营者之间目标不同,所拥有的信息不同,从而导致信息不对称,两者互相分离,内部人控制现象是必然会出现的产物,但是如何控制好它的发展趋势和严重程度来趋吉避凶才是我们的研究重点[5]。日本学者奥村宏把内部人控制现象也称为经营者专政现象,同时把内部人控制化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他认为公司归业主所有和控制;公司被置于内部人的控制之下是内部人控制现象的第二阶段;内部人控制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是内部人控制现象的第三阶段也是最终阶段。但是学者们预言,由于内部人控制的不断升级最终导致现代股份制度土崩瓦解。所以,内部人控制是现代公司最终导致现代股份制度土崩瓦解的普遍问题,有着不可避免性、发展性和可控制性。
2.4 中小银行内部人控制现象
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实质是委托---代理问题。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中小银行中。据分析,尚处在发展阶段的经济制度的外部大环境,相对集中、处于大股东地位国有股权、不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相应法律法规的缺失等等诸多原因,是造成我国中小银行内部人控制现象的突出原因[6]。在银行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决策往往更多地体现了经营者自身的利益,甚至内部各方而联手谋取各自的利益,忽略所有者的根本利益,使银行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
3 中小银行内部人控制现象分析
3.1 内部人控制现象的问题
内部人控制现象的问题表现在诸多方面,且以消极面为主,举例而言,有经营者短期行为严重、过度的在职消费、任人唯亲、挪用公款借鸡生蛋等现象。
3.1.1 经营者短期行为严重
中小银行的经营者们短期行为严重,不同于银行股东们在银行成长发展过程中对于银行股价的长期上涨、银行价值增长的愿景,经营者们更注重银行的短期内的收入支出情况和个人在岗位期间的职业成就,二者的目的之间的联系却并不是那么紧密。经营者们有可能会为了短期的收益和个人岗位绩效而做出损害银行长期利益的决策,在以利润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目标的现代公司管理理念下,银行也不例外地出现下述情况,经营者对固定资产投资与维修、职工的继续教育等缺乏重视,不愿意投入更多的发展资金,对眼前的利益过度重视,更多地考虑在位时的业绩、政绩,更多地考虑形象工程[7]。当银行业绩不够理想时,为了达到绩效考核计划规定的考核条件,采取随意处置银行的资产,增加短期收益;当企业业绩快速增长时,通过会计手段采取计提费用的形式,人为地调整银行的利润[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58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