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管理的智能审计的实现路径研究

目 录
一、绪论 - 2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2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
(三)研究思路和创新 - 3 -
二、智能审计的实现原理与现状分析 - 3 -
(一)智能审计实现原理 - 3 -
(二)风险管理智能审计的应用现状 - 4 -
(三)现阶段风险管理智能审计存在的问题 - 4 -
三、基于风险管理的智能审计实现路径 - 5 -
(一)智能化审计流程 - 5 -
(二)数据搜集的智能化 - 5 -
(三)在线预警 - 6 -
(四)数据标准的智能化 - 5 -
四、智能审计技术的应用 - 6 -
——以四川长虹控股集团为例 - 6 -
(一)案例背景 - 6 -
(二)基于风险导向的智能审计的实现 - 7 -
(三)案例小结 - 8 -
五、结论与展望 - 9 -
参考文献 - 11 -
致谢 - 12 -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从审计行业引入信息技术以来,对审计人员的工作方法及时效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实现对各个领域的全面审计,发现风险,增强了审计的可靠性。目前,风险管理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营的保证,因为在信息技术时代,每个企业都存在多种风险,审计具有监督管理、控制和防护的职能,为了帮助企业及时的去发现和防控风险,审计的技术也越来越智能化。传统审计在处理企业繁杂的数据库时,浪费时间与精力,智能审计技术利用软件设计的程序解决了这一难题,能够及时的处理庞杂的数据库信息,对其进行专业权威的分析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及时发现企业的疑点和问题,不仅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减轻了审计人员的负担。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的各个行业都致力于去研究智能化的风险防控系统,目的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将风险控制在可处理的范畴内。因此,我国利用智能审计技术目的就是帮助企业防控风险,通过多个实现路径,促进智能化系统不断向前发展。
1.国内的研究现状
我国在建国初期,经济体制落后,尚未建立公司制,对风险管理的研究相对于国外起步非常的晚,这与现实的经济体制是分不开的。改革开放之后,公司制的提出,是我国企业发展的非常迅猛,然而也伴随其产生许多的风险。面对这种情形,我国的管理专家和经济学家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着手进行相关的研究。在学习借鉴国外优秀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根据我国经济体制下孕育的独有风险进行研究与探索。追溯到1998年,我们国家的审计署最早涉及智能审计这一项目,并提出金审工程,目的就是是我国审计技术能够智能化与数字化。易仁萍等人(2003)[1],实施了基于数据挖掘的技术审计模型框架研究。主要概述数据挖掘是智能化搜集有用信息的模型,将原始数据的关键点进行定位处理。陈丹萍2009[2]年提出数据挖掘技术是信息时代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效率的有效工具。管亚梅(2007)[3]以信息系统的审计专家系统发展现状为起点,指出专家系统中审计判断偏误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对策。龚兴隆(1999),王雷(2004)等人认为只有经济单位面临风险时才会采取风险管理的处置措施。利用智能化审计技术去调控风险。我国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6 年印发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4]中全面风险管理要求企业环顾总体经营目标,经过在企业管理的经营过程和各个环节中执行风险管理的一般流程,营造出良好的风险管理的文化,并建立完善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而为实现企业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
2.国外的研究现状
风险管理的观念最早来源于德国,最早由Marshall(1921)在其专著《Business Administration》中提出了风险的负担管理观点。Robert Moellef(2005)[5] 在《现代内部审计学》中提到风险管理是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必然流程,学会合理地配置企业的有效资源和专注于高收益领域,将其视为企业生产经营中必然经历的的环节。William R. Kinney,Jr.(2006)[6]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审计》一书中,将风险的存在作为一种管理企业更好发展的预警参考值,运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将企业的规章制度,运行机制以及战略目标相结合,形成智能化的审计流程,为实务界的发展提供了方向。Debreceny(2005)指出要想控制企业的风险,必须对企业实施连续的审计,其中必须包括良好的原始数据环境,标准化的处理流程,对存在的风险点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并能够及时的进行反馈,将产生的风险数据源作为以后的参考值进行储备。
(三)研究思路和创新
从国内外的现状可以看出,智能审计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框架研究方面和企业本身的控制方面,以及着重阐述智能审计的各个子系统模块,没有将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基于风险管理的智能审计系统有哪些实现路径。笔者在本文中将结合四川长虹的智能审计软件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其实现路径进行详细的分析,在阐述具体的实现路径的同时,对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智能审计软件中不足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二、智能审计的实现原理与现状分析
(一)智能审计实现原理
智能审计系统包括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以及数据挖掘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定量分析、输出的结果进而辅助审计人员做出结论[7]。专家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具有丰富执业人的审计思维模式导入到智能化系统中,对审计的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及判断,找到企业中的重大错报风险,然而这种系统关注的是非结构性的数据,其灵活性及学习能力差。然而数据挖掘技术具有很好的学习能力,因此这三个系统相互配合,克服不同系统本身的缺陷,促进智能审计系统的发展,提高智能审计的效率与质量。审计单位可以根据其本身的需求,选择某种智能审计系统。
(二)风险管理智能审计的应用现状
基于风险管理的审计主要目的是为了辅助企业能够正常的开展经济活动,企业经营的各个节点都可能存在风险,这些潜在的风险是不确定性因子,可能随时发生,这就需要在事前做好企业的防控,以前在审计企业的风险时,需要人力去查阅许多的部门,查看各个部门的资料等,需要耗费很多的人力物力,效率非常的低,而且精准度不够。随着信息系统的加入,风险导向审计就变得高效,准确性高,具有很高的时效性。企业整个运行过程中做到全流程的风险管理审计。
在我国最早在风险管理方面运用智能化审计技术的是政府部门的审计,因为政府部门比企业在实施方面具有优势,一是具有比较发达的信息化网络平台,二是汇集了各种专业性人才,三是具有雄厚的财力支持,没有破产的风险性。
这几年来我们国家的各省市和审计的数据中心在不断地完善和扩充优化数字化的平台,这些都是为搭建智能化审计平台提供了牢固的基础。Garter公司尝试期初构造和搭建数据中心进行智能化审计。
(三)现阶段风险管理智能审计存在的问题
1.智能审计的应用体系框架不合理
随着风险管理审计的发展,需要企业本身增强在风险控制方面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配置,而且对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准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譬如面对某企业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需要在审计人员根据自己执业经验的基础上做出初步判断,另外还需要了解不同行业的专业性术语及知识,如工程造价、材料的市场价格、生产工艺的流程等。有些审计工作需要结合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这些模糊点,但是目前的审计软件框架体系已不能帮助用户去解决这些需求。审计软件存在的价值就是辅助审计人员执业,使其能够提高效率。这就决定了在软件的研发过程中,需要审计人员,软件工程师,以及学术界专家一同参与,提供自己专业领域的见解,研发出一款更加合理的智能审计应用的体系架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11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