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影响的研究以房地产行业为例
资产减值准备操作的灵活性使其成为企业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要手段。为限制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我国2014年修订的会计准则中,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在今后的会计年间不予转回。结合前人的研究基础,本文选取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转回典型的房地产业上市公司2014-2017年的数据,通过对企业盈余管理动机分组,细致研究会计准则的修订是否如期抑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存在不同盈余管理动机的企业虽略有差异,但均通过操纵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同时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的确起到了抑制盈余管理的效果,但并未完全消除弊病。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
(一)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基础 2
(二)盈余管理理论基础 2
1、盈余管理的概念 2
2、盈余管理的度量 2
(三)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动机研究 3
三、研究设计 4
(一)研究假设 4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5
(三)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估计 5
(四)样本分类 6
(五)研究模型 6
四、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7
(一)描述性统计 7
(二)变量间相关性检验 9
(三) 多元回归分析 11
五、研究结论 13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3
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影响的研究
——以房地产行业为例
会计142:许秋茗
引言
引言
在相关的会计规章制度中,资产减值会计对管理层与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较高,同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在资产减值会计的各个环节例如预估未来价值、确定减值准备数额、计提减值准备的时机等都存在处理的灵活性。而这恰巧符合了盈余管理手段的要求,成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契机。资产减值会计与盈余管理问题的相关分析也颇受学者重视。
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国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制定与相关研究较国外较晚,但发展到现在已日趋成熟。在2006年,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修订的资产减值准则,对于原准则做出了较大变动。而2014年再一次修订会计准则时,原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并未有太大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管理当局对此准则的效用具有信心。资产减值准则变更的目的之一在于压抑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操作盈余管理的自由。现行准则的主要调整对象是长期资产,流动资产减值的相关处理并未收到太大限制。因而,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如若受到管控,应会在两种资产间有所偏向。
本文在综合他人理论的基础上,以2014—2017年沪深两市A股房地产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于房地产业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将样本公司分类,测度巨额盈利、微利、巨额亏损的公司存在盈余管理动机时,是否会在当期计提大量的流动资产减值准备,期望为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供新的发现。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 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基础
根据资产的定义可以推断资产的本质是可以在未来预期能使经济利益流入企业。而资产减值的出现既是由于资产的初始记录的会计价值已经高于企业预计可以得到的利益,也就是其实际数额与账面数额形成的差值,各种内外部环境例如宏观经济政策、企业内部会计处理方式等都会对资产的减值产生作用。刘玉廷等(2005)认为资产的当下的利益小于初始记录时估计的未来收益被反映为资产减值的本质,两种利益在会计处理上分别体现为可收回金额和历史成本。而当出现资产两种利益的差值时,企业财务人员应对这种资产减值做出相应处理,即提取资产减值准备,这便形成了资产减值会计及相应准则。周忠惠、罗世全(2000)认为资产减值会计的目的在于出示财务报告时为决策者提供关于资产真实价值的可靠信息。
(二)盈余管理理论基础
1.盈余管理的概念
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层基于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或实现公司及个人效用等目的,在现有的法律政策与规章制度框架下,通过会计手段干预对外出示的盈余信息使其与真实值偏离的行为。
陈建岐 (2000)认为盈余管理的这种行为选择可以使公司价值或管理层效用最大化,此时公司可以灵活选取会计政策而选择时不受限制。顾兆峰(2000)认为盈余管理行为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同时这种行为会对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带来负面影响,进而影响经济市场,这种行为应受到管理者的管控与调节。
2.盈余管理的度量
如何度量盈余管理是进行对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的重点。国外的实证研究中涉及到的模型主要有特定应计模型(1988)、频率分布法(1997)、总体应计模型常用的Healy模型(1985)、DeAngelo模型(1986)、Jones模型(1991)、Modified Jones模型(1995)、Industry模型(1987)。横向比较,Jones模型最利于测算估计值。国内学者也将这些方法灵活运用并加以改进。蒋义宏、魏刚(1998)借助频率分布法制作财务数据的直方图分析ROE值。孙峥、王跃堂(1999)也通过频率分布法研究具有扭亏为盈动机的公司的盈余管理情况。陆建桥(1999)对Modified Jones模型作出改进,将之前忽视的对非操纵性利润具有影响的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因素综合考量。
纵览国内外研究,学者普遍认为运用测算可操控性应计利润(Discretionary accruals)可助于更好地研究盈余管理水平,验证在统计意义上所要度量的样本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通过应计利润分离法将总应计利润分离成为两部分,即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与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应计利润的含义是按照会计原则应计入当期损益但在过程中无法用现金来衡量的收入与费用,这些利润表示了净资产的增加与减少,却与当期直接的现金流无关。资产减值会计中涉及的各项科目例如折旧与摊销即是它的典型代表。而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与盈余管理水平呈正比,数值越大,操纵利润的空间越大,这也就意味着出示的财务报表数据的质量越低。在我国,上市公司也常借助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对利润进行操纵。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
(一)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基础 2
(二)盈余管理理论基础 2
1、盈余管理的概念 2
2、盈余管理的度量 2
(三)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动机研究 3
三、研究设计 4
(一)研究假设 4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5
(三)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估计 5
(四)样本分类 6
(五)研究模型 6
四、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7
(一)描述性统计 7
(二)变量间相关性检验 9
(三) 多元回归分析 11
五、研究结论 13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3
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影响的研究
——以房地产行业为例
会计142:许秋茗
引言
引言
在相关的会计规章制度中,资产减值会计对管理层与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较高,同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在资产减值会计的各个环节例如预估未来价值、确定减值准备数额、计提减值准备的时机等都存在处理的灵活性。而这恰巧符合了盈余管理手段的要求,成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契机。资产减值会计与盈余管理问题的相关分析也颇受学者重视。
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国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制定与相关研究较国外较晚,但发展到现在已日趋成熟。在2006年,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修订的资产减值准则,对于原准则做出了较大变动。而2014年再一次修订会计准则时,原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并未有太大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管理当局对此准则的效用具有信心。资产减值准则变更的目的之一在于压抑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操作盈余管理的自由。现行准则的主要调整对象是长期资产,流动资产减值的相关处理并未收到太大限制。因而,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如若受到管控,应会在两种资产间有所偏向。
本文在综合他人理论的基础上,以2014—2017年沪深两市A股房地产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于房地产业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将样本公司分类,测度巨额盈利、微利、巨额亏损的公司存在盈余管理动机时,是否会在当期计提大量的流动资产减值准备,期望为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供新的发现。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 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基础
根据资产的定义可以推断资产的本质是可以在未来预期能使经济利益流入企业。而资产减值的出现既是由于资产的初始记录的会计价值已经高于企业预计可以得到的利益,也就是其实际数额与账面数额形成的差值,各种内外部环境例如宏观经济政策、企业内部会计处理方式等都会对资产的减值产生作用。刘玉廷等(2005)认为资产的当下的利益小于初始记录时估计的未来收益被反映为资产减值的本质,两种利益在会计处理上分别体现为可收回金额和历史成本。而当出现资产两种利益的差值时,企业财务人员应对这种资产减值做出相应处理,即提取资产减值准备,这便形成了资产减值会计及相应准则。周忠惠、罗世全(2000)认为资产减值会计的目的在于出示财务报告时为决策者提供关于资产真实价值的可靠信息。
(二)盈余管理理论基础
1.盈余管理的概念
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层基于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或实现公司及个人效用等目的,在现有的法律政策与规章制度框架下,通过会计手段干预对外出示的盈余信息使其与真实值偏离的行为。
陈建岐 (2000)认为盈余管理的这种行为选择可以使公司价值或管理层效用最大化,此时公司可以灵活选取会计政策而选择时不受限制。顾兆峰(2000)认为盈余管理行为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同时这种行为会对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带来负面影响,进而影响经济市场,这种行为应受到管理者的管控与调节。
2.盈余管理的度量
如何度量盈余管理是进行对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的重点。国外的实证研究中涉及到的模型主要有特定应计模型(1988)、频率分布法(1997)、总体应计模型常用的Healy模型(1985)、DeAngelo模型(1986)、Jones模型(1991)、Modified Jones模型(1995)、Industry模型(1987)。横向比较,Jones模型最利于测算估计值。国内学者也将这些方法灵活运用并加以改进。蒋义宏、魏刚(1998)借助频率分布法制作财务数据的直方图分析ROE值。孙峥、王跃堂(1999)也通过频率分布法研究具有扭亏为盈动机的公司的盈余管理情况。陆建桥(1999)对Modified Jones模型作出改进,将之前忽视的对非操纵性利润具有影响的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因素综合考量。
纵览国内外研究,学者普遍认为运用测算可操控性应计利润(Discretionary accruals)可助于更好地研究盈余管理水平,验证在统计意义上所要度量的样本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通过应计利润分离法将总应计利润分离成为两部分,即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与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应计利润的含义是按照会计原则应计入当期损益但在过程中无法用现金来衡量的收入与费用,这些利润表示了净资产的增加与减少,却与当期直接的现金流无关。资产减值会计中涉及的各项科目例如折旧与摊销即是它的典型代表。而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与盈余管理水平呈正比,数值越大,操纵利润的空间越大,这也就意味着出示的财务报表数据的质量越低。在我国,上市公司也常借助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对利润进行操纵。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