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后福利设定收益计划会计核算问题专业(附件)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日益增加,离职后福利成为整个会计行业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首先以离职后福利的含义作为整篇文章的切入点,借此引出设定收益计划并且对其基础理论进行详细而具体的阐释。随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我国会计行业目前对于设定收益计划如何进行会计核算,并将之与国外进行比对,从而得以发现我国对设定收益计划的处理方法存在的不妥之处。然后,针对这些不妥之处,立足于我国基本的国情,从多个角度全方面地提出对于完善这些问题的看法和建议。在文章的最后,指出本文存在的一些局限性,并对未来我国离职后福利进行展望。关键词离职后福利;设定收益计划;会计核算
目 录
0 引言 1
1 离职后福利设定收益计划的基本理论 1
1.1离职后福利的概念 1
1.2离职后福利设定收益计划基础理论 1
1.2.1设定收益计划的含义 1
1.2.2设定收益计划与设定提存计划的差异 2
1.2.3设定收益计划会计处理的理论基础 2
2 离职后福利设定收益计划中外对比 2
2.1国内外设定收益计划会计处理相同点 2
2.2国内外设定收益计划会计处理不同点 3
3离职后福利设定收益计划会计核算问题 4
3.1设定收益计划的确认和计量 5
3.2设定收益计划的成本组成 5
3.3设定收益计划会计核算步骤 6
3.4设定收益计划会计核算的具体案例分析 7
3.4.1不存在设定收益计划资产的会计核算案例 7
3.4.2存在设定收益计划资产的会计核算案例 8
3.4.3应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会计核算案例 9
3.4.4应计入当期损益的会计核算案例 10
4 离职后福利设定收益计划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1
4.1会计核算处理过于复杂 11
4.2核算设定收益计划负债的会计科目欠妥 11
4.3会计核算信息披露不充分 11
4.4设定收益计划精算人才匮乏 12
4.5设定收益计划会计核算准则规范不详尽 12
4.6管理成本过高 12
< script async src = "https://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js/adsbygoogle.js?client=ca-pub-6529562764548102" crossorigin = "anonymous" > script > < !--手机630 + 85-- > < ins class="adsbygoogle" style="display:inline-block;width:630px;height:85px" data-ad-client="ca-pub-6529562764548102" data-ad-slot="6284556726">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目 录
0 引言 1
1 离职后福利设定收益计划的基本理论 1
1.1离职后福利的概念 1
1.2离职后福利设定收益计划基础理论 1
1.2.1设定收益计划的含义 1
1.2.2设定收益计划与设定提存计划的差异 2
1.2.3设定收益计划会计处理的理论基础 2
2 离职后福利设定收益计划中外对比 2
2.1国内外设定收益计划会计处理相同点 2
2.2国内外设定收益计划会计处理不同点 3
3离职后福利设定收益计划会计核算问题 4
3.1设定收益计划的确认和计量 5
3.2设定收益计划的成本组成 5
3.3设定收益计划会计核算步骤 6
3.4设定收益计划会计核算的具体案例分析 7
3.4.1不存在设定收益计划资产的会计核算案例 7
3.4.2存在设定收益计划资产的会计核算案例 8
3.4.3应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会计核算案例 9
3.4.4应计入当期损益的会计核算案例 10
4 离职后福利设定收益计划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1
4.1会计核算处理过于复杂 11
4.2核算设定收益计划负债的会计科目欠妥 11
4.3会计核算信息披露不充分 11
4.4设定收益计划精算人才匮乏 12
4.5设定收益计划会计核算准则规范不详尽 12
4.6管理成本过高 12
< script async src = "https://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js/adsbygoogle.js?client=ca-pub-6529562764548102" crossorigin = "anonymous" > script > < !--手机630 + 85-- > < ins class="adsbygoogle" style="display:inline-block;width:630px;height:85px" data-ad-client="ca-pub-6529562764548102" data-ad-slot="6284556726">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5 离职后福利设定收益计划核算问题的对策 12
5.1健全相关会计法规,保障设定收益计划顺利推行 13
5.2设定一个专门的会计科目来计量设定收益计划负债 13
5.3完善会计准则对于设定收益计划的规定 13
5.4加强对精算人才的培养,提高财务人员的执业水平 13
结 论 15
致 谢 16
参 考 文 献 17
离职后福利设定收益计划会计核算问题
0 引言
目前,全球老龄化进程持续加快,老年人人数直线上涨,人们对于职工退休后的福利也更为关注,这就促进了离职后福利的蓬勃发展。但是,与英美等发达国家显著不同的是,我国关于离职后福利的会计理论明显晚于其发展态势。换句话说,就是实践先于理论,这充分表明了我国在离职后福利这方面的会计与国际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但同时也有较大的发展和上升空间。
为了使我国对离职后福利的核算更为有序化和制度化,与国际更加趋同,我国于2014年正式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CAS9(2014))。新准则中第一次突破性地提出“设定收益计划”,并用了很多笔墨着重阐释了“离职后福利”这个新概念,离职后福利在准则中的地位可见一斑。而CAS9(2014)一发布便立刻引起了会计行业的广泛关注与探讨。
1 离职后福利设定收益计划的基本理论
1.1离职后福利的概念
离职后福利,是指除辞退福利和短期薪酬外的,雇佣单位为获得职工提供相关服务而在职工退休或者在职工与雇佣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后,所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报酬或福利[1]。根据上述定义,雇佣单位支付给职工一定的离职后福利一定是建立在职工能够为其提供相关服务的基础之上的,这个条件是必不可少的。而为我们大家熟知的养老保险完全满足定义,所以可以被包括在内。
目前,社会上的专业型人才越来越紧缺,各企业(尤其是从事高科技研发的企业)争夺专业人才的场面愈演愈烈,而福利薪酬待遇又是大部分人才所看中的重点,因此,很多企业承诺将会支付给离职后的职工一定的福利或报酬,以此来吸引人才为企业效力。可以预见,离职后福利在未来的企业管理活动中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2离职后福利设定收益计划基础理论
1.2.1设定收益计划的含义
设定收益计划,是指雇佣单位依照一定的标准(如职工寿命、工资增长率、死亡率、通货膨胀率等),预先确定未来职工退休后每期可获得的年金,并根据已经确定的每期可获得的年金,按照精算原理推算出雇佣单位现在每期应为职工缴费的金额,即义务现值。由此可见,在设定收益计划下,职工未来退休后每期可获得的年金收益水平是固定的,因此设定收益计划又称“待遇确定型计划”[2]。目前,我国企业大多采用的是设定提存计划,而设定收益计划因其计算复杂性和高要求性并未得到大范围的使用。
1.2.2设定收益计划与设定提存计划的差异
设定提存计划是除设定收益计划以外的离职后福利,指雇佣单位只负责向独立的基金缴存固定的费用,至于以后该独立基金是否拥有足够的资产支付给职工离职后福利,均与雇佣单位无关,雇佣单位不再负有进一步的支付义务[3]。从定义便可看出,设定收益计划以及设定提存计划可以说是各具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若干方面:(1)员工福利金额方面。前者的员工福利金额是预先确定好的;而后者的员工福利金额是不确定的。(2)企业支付限额方面。前者企业支付的限额是约定额;而后者,企业支付的限额是缴存额。(3)风险承担主体方面。前者风险承担的主体是企业;后者风险承担的主体是职工。(4)会计核算方面。前者的离职后福利是一种长期负债,会计核算相对复杂;而后者的离职后福利是及时工资性质,只需将其当期费用化,会计核算相对简单。(5)精算和企业管理成本方面。前者因为涉及到精算假设,难度系数很高,所以企业的管理成本必然也随之升高;而后者并不涉及精算假设,只需经过简单的计算即可,难度系数较低,所以企业的管理成本也随之降低。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