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利用规划对耕地保护的影响以福建为例
摘要:以统计年鉴中耕地数量为根据,整理得出福建省各地市2000年之后耕地面积情况,浅议耕地保护与国家和省市相关土地利用规划之间存在的联系。结果表明(1)总体上看,耕地面积随城镇化进程而减少 (2)在耕地减少过程中所制定的土地利用规划,其中所包括耕地保护要求和约束性条例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耕地面积的减少趋势。(3)福建省的耕地面积的变化反映了新型城镇化过程所提倡的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和耕地保护。(4)未来有必要通过各级土地利用规划、用途管制以及耕地保护目标等加强耕地保护和保持耕地数量。通过上述结果可以作为土地利用规划对耕地保护影响的研究的参考,也为未来耕地保护方面工作提供一些基础性意见。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words 3
引言 3
一、研究综述与研究区域情况 3
(一)新型城镇化与耕地保护 3
1.新型城镇化概述 3
2.新型城镇化与耕地保护的研究 4
(二)土地利用规划与耕地保护 4
1.土地利用规划和关于耕地保护的研究现状 4
2.我国现行土地利用规划对耕地保护的影响 4
(三)研究区域概况 5
二、耕地变化情况及相关土地利用规划分析 6
(一)福建省耕地面积变化的基本情况 6
(二) 福建省各地市土地利用规划及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8
1.相关规划及实施情况 8
2.福建省各地市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9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利用规划对耕地保护的影响 ——以福建省为例
引言
引言
近些年,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城镇数量增加和面积扩大的背景下,由于其所具有中国特色模式下的特点,因此许多国内研究人员对新型城镇化的道路和理论实践展开了研究,进一步关注城镇化进程中的所需要的各种要素的合理化和高效利用,其中就包括人类生存环境与城镇化进程之间统筹、协调与发展。目前已有的关于理论的研究大多数还只是集中对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化异同以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利用机制和模式的改变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关于探寻怎样去实现城镇与农地、城镇与农业的协调和发展,如何更好更有效率的利用土地、矿产等资源的研究相对较少。当前我国依然保持高速的城镇化或者说是城市化速度但是发展相应的时期并没有相应理论研究来支撑,其中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的的影响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这是对新型城镇化的一部分进行探讨和补充。
福建省省域内土地的类型多为丘陵和山地,土地面积中的耕地面积极少且人均耕地面积甚至不及全国的一半;而且由于受到当地多种因素的影响,省内耕地的利用情况有别于其他地区:除了人均耕地面积比较少之外还显示出省内地域间有明显差异;耕地在省内各地市分布零散化,区域之间分布比重不均匀;耕地的类型多种多样且产出效率各有不同,利用条件和状况也存在较大差异。随着深入推进海西建设的要求,城市扩张和农村土地非农化对耕地资源的压力将持续增大,耕地保护任务更加严峻和急迫。因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福建省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更多更严格的土地管控,尽可能减少耕地被污染、土地被不合理占用等破坏耕地资源的情况发生。因此,研究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规划对福建省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保护的影响,一方面对于促进耕地资源的开发保护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对于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协调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等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一、研究综述与研究区域情况
(一)新型城镇化与耕地保护
1.新型城镇化概述
“新型城镇化”这一词语从被学者提起到现在已经十余年,其中在2002年所提出的“新型工业化,主要依托产业融合推动城乡一体化”[1]这一概念被认为是新型城镇化的开端。但是“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自十八大及之后一系列会议才被大众所了解、并且将这一概念确定为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前进发展新的动力源泉和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后,才有更多学者和专家的关注。
在现有的“城镇化”概念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实践和积累进一步拓展的“新型城镇化”与传统的城镇化在城镇范围的扩张、非农产业扩大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实现这种有一定约束条件的新时期的城镇化的过程中,不能通过不重视农业、不注意生态保护甚至是污染环境为代价来实现人口城镇化这一核心;新型城镇化将农民视作重点,将集约节约和生态理念融入发展中,使这一进程不仅有城镇还涵盖三农,促进包括农村在内的各层级共同发展,早日达到城市和乡村无差异和平等。现实由于不同时期和不同研究方向的侧重点不同,对于新型城镇化的理解有局部性,没有一个完全准确的定义[26]。
2.新型城镇化与耕地保护的研究
人类社会存在与进步所必须的粮食由土地特别是其中的耕地产出和供给,因此耕地既是土地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的部分[7]。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长时间快速经济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国家非农用地数量的急剧增长,方方面面的原因都可能导致耕地质量下降与数量减少,这也使得耕地的变化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通过粮食安全,土地利用方式以及保护机制等方面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耕地保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学者樊琦、祁华清[8]认为由于传统城镇化道路主要方式是数量增长和扩大化,但随着我国土地、矿产以及水等资源消耗,以及对土地利用的管控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粗放利用与节约使用土地的要求产生明显矛盾,由此可知必须在严格遵守国家提出的18亿亩耕地保护数量底线之外,同时强化耕地的集约节约。学者刘彦随,乔陆印[9]重新评价和分析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耕地资源的价值,以此概括出适合当前时期新型城镇化的农地特别是耕地保护制度,并提出补充相对应的激励政策。分析了毕节市在不同城镇化时期存在的问题后学者陈笑媛建议实行更严格的包括六条措施在内的管理办法来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从而保护耕地[10]。郭贯成认为,不深入分析的话会得出发展经济与保护耕地呈现相反的关系即保护耕地必然使得本区域内的经济增长变缓慢,深入分析可以发现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是紧密联系甚至是可以相互促进的,保护好耕地就是保护好人类自身和人类的未来。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经济过热增长的阶段差不多就是耕地快速减少的时期,而耕地保护良好的阶段经济发展并不会受到阻碍,因此保护好耕地会促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1]。
通过已有研究,耕地面积的减少以及耕地产出效率的下降不仅不利于土地资源合理化利用还会对我们国家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学者从社会、经济、规划和制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方法和实施途径。
(二)土地利用规划与耕地保护
1.土地利用规划和关于耕地保护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土地利用规划对于耕地保护的研究比较少而且开展研究的时间比较迟,陈利根认为必须实行耕地管制的原因是我国耕地资源不足而且质量低下,而且农业长久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有足够优良的耕地,要促进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合理化使用耕地[11]。应永宏认为不要轻视耕地对于国家和子孙后代的作用。要以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作为目标,通过以土地利用规划中对耕地利用的相关的要求和条款为根据对耕地进行特殊保护 [12]。陈海燕等[13]提出,当前片面只强调数量而不顾质量的“占补平衡”是不科学的,共同目标应该是保护质量优良的耕地,要想从根本上保护好耕地就要从耕地的价值入手,让耕地使用者和受益者有耕地保护意识和行动;Huang Minghua[14]等通过分析得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负相关关系,发展的同时要通过政策和规划来指导耕地保护。艾建国[15]通过对动态平衡要求下的耕地角度分析得出要建立实时更新的标准体系,借由“无形的手”的供需关系调整耕地保护机制,同时要对征地制度和耕地补偿制度进行完善和调整使之适应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耕地保护要求。单娜娜[16]从耕地保护目标角度得出耕地保护是土地利用规划主要要求之一,而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则可以对耕地进行有效的保护。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words 3
引言 3
一、研究综述与研究区域情况 3
(一)新型城镇化与耕地保护 3
1.新型城镇化概述 3
2.新型城镇化与耕地保护的研究 4
(二)土地利用规划与耕地保护 4
1.土地利用规划和关于耕地保护的研究现状 4
2.我国现行土地利用规划对耕地保护的影响 4
(三)研究区域概况 5
二、耕地变化情况及相关土地利用规划分析 6
(一)福建省耕地面积变化的基本情况 6
(二) 福建省各地市土地利用规划及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8
1.相关规划及实施情况 8
2.福建省各地市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9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利用规划对耕地保护的影响 ——以福建省为例
引言
引言
近些年,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城镇数量增加和面积扩大的背景下,由于其所具有中国特色模式下的特点,因此许多国内研究人员对新型城镇化的道路和理论实践展开了研究,进一步关注城镇化进程中的所需要的各种要素的合理化和高效利用,其中就包括人类生存环境与城镇化进程之间统筹、协调与发展。目前已有的关于理论的研究大多数还只是集中对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化异同以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利用机制和模式的改变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关于探寻怎样去实现城镇与农地、城镇与农业的协调和发展,如何更好更有效率的利用土地、矿产等资源的研究相对较少。当前我国依然保持高速的城镇化或者说是城市化速度但是发展相应的时期并没有相应理论研究来支撑,其中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的的影响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这是对新型城镇化的一部分进行探讨和补充。
福建省省域内土地的类型多为丘陵和山地,土地面积中的耕地面积极少且人均耕地面积甚至不及全国的一半;而且由于受到当地多种因素的影响,省内耕地的利用情况有别于其他地区:除了人均耕地面积比较少之外还显示出省内地域间有明显差异;耕地在省内各地市分布零散化,区域之间分布比重不均匀;耕地的类型多种多样且产出效率各有不同,利用条件和状况也存在较大差异。随着深入推进海西建设的要求,城市扩张和农村土地非农化对耕地资源的压力将持续增大,耕地保护任务更加严峻和急迫。因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福建省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更多更严格的土地管控,尽可能减少耕地被污染、土地被不合理占用等破坏耕地资源的情况发生。因此,研究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规划对福建省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保护的影响,一方面对于促进耕地资源的开发保护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对于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协调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等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一、研究综述与研究区域情况
(一)新型城镇化与耕地保护
1.新型城镇化概述
“新型城镇化”这一词语从被学者提起到现在已经十余年,其中在2002年所提出的“新型工业化,主要依托产业融合推动城乡一体化”[1]这一概念被认为是新型城镇化的开端。但是“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自十八大及之后一系列会议才被大众所了解、并且将这一概念确定为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前进发展新的动力源泉和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后,才有更多学者和专家的关注。
在现有的“城镇化”概念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实践和积累进一步拓展的“新型城镇化”与传统的城镇化在城镇范围的扩张、非农产业扩大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实现这种有一定约束条件的新时期的城镇化的过程中,不能通过不重视农业、不注意生态保护甚至是污染环境为代价来实现人口城镇化这一核心;新型城镇化将农民视作重点,将集约节约和生态理念融入发展中,使这一进程不仅有城镇还涵盖三农,促进包括农村在内的各层级共同发展,早日达到城市和乡村无差异和平等。现实由于不同时期和不同研究方向的侧重点不同,对于新型城镇化的理解有局部性,没有一个完全准确的定义[26]。
2.新型城镇化与耕地保护的研究
人类社会存在与进步所必须的粮食由土地特别是其中的耕地产出和供给,因此耕地既是土地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的部分[7]。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长时间快速经济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国家非农用地数量的急剧增长,方方面面的原因都可能导致耕地质量下降与数量减少,这也使得耕地的变化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通过粮食安全,土地利用方式以及保护机制等方面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耕地保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学者樊琦、祁华清[8]认为由于传统城镇化道路主要方式是数量增长和扩大化,但随着我国土地、矿产以及水等资源消耗,以及对土地利用的管控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粗放利用与节约使用土地的要求产生明显矛盾,由此可知必须在严格遵守国家提出的18亿亩耕地保护数量底线之外,同时强化耕地的集约节约。学者刘彦随,乔陆印[9]重新评价和分析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耕地资源的价值,以此概括出适合当前时期新型城镇化的农地特别是耕地保护制度,并提出补充相对应的激励政策。分析了毕节市在不同城镇化时期存在的问题后学者陈笑媛建议实行更严格的包括六条措施在内的管理办法来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从而保护耕地[10]。郭贯成认为,不深入分析的话会得出发展经济与保护耕地呈现相反的关系即保护耕地必然使得本区域内的经济增长变缓慢,深入分析可以发现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是紧密联系甚至是可以相互促进的,保护好耕地就是保护好人类自身和人类的未来。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经济过热增长的阶段差不多就是耕地快速减少的时期,而耕地保护良好的阶段经济发展并不会受到阻碍,因此保护好耕地会促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1]。
通过已有研究,耕地面积的减少以及耕地产出效率的下降不仅不利于土地资源合理化利用还会对我们国家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学者从社会、经济、规划和制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方法和实施途径。
(二)土地利用规划与耕地保护
1.土地利用规划和关于耕地保护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土地利用规划对于耕地保护的研究比较少而且开展研究的时间比较迟,陈利根认为必须实行耕地管制的原因是我国耕地资源不足而且质量低下,而且农业长久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有足够优良的耕地,要促进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合理化使用耕地[11]。应永宏认为不要轻视耕地对于国家和子孙后代的作用。要以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作为目标,通过以土地利用规划中对耕地利用的相关的要求和条款为根据对耕地进行特殊保护 [12]。陈海燕等[13]提出,当前片面只强调数量而不顾质量的“占补平衡”是不科学的,共同目标应该是保护质量优良的耕地,要想从根本上保护好耕地就要从耕地的价值入手,让耕地使用者和受益者有耕地保护意识和行动;Huang Minghua[14]等通过分析得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负相关关系,发展的同时要通过政策和规划来指导耕地保护。艾建国[15]通过对动态平衡要求下的耕地角度分析得出要建立实时更新的标准体系,借由“无形的手”的供需关系调整耕地保护机制,同时要对征地制度和耕地补偿制度进行完善和调整使之适应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耕地保护要求。单娜娜[16]从耕地保护目标角度得出耕地保护是土地利用规划主要要求之一,而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则可以对耕地进行有效的保护。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