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对企业盈余管理影响初探以保变电气为例
资产减值会计已逐渐被上市企业选定为重要的政策和控制利益运营的重要手段,相应的资产减值会计政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然而还是具有一些选择余地。因此,从资产减值方面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进行考察显得十分有必要,进而对国内会计规范实施的效果进行准确的检测和评估。本文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是“定性与定量结合”,并结合保变电气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对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产生的影响进行论证,并针对问题提出整改策略和意见,进而有效地规范资利润操纵行为。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 言 1
一、文献综述 2
(一)资产减值动因研究 2
(二)资产减值准则实施效果研究 3
(三)利用资产减值政策的盈余管理具体资产项目偏好研究 3
二、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及相互关系 4
(一)资产减值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4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 5
(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5
三、不同资产项目减值政策对盈余管理空间影响 5
(一)应收款项减值政策对盈余管理空间影响 5
(二)固定资产减值政策对盈余管理空间影响 5
(三)商誉减值政策对盈余管理空间影响 6
四、不同动机下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表现 6
(一)基于平滑动机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表现 6
(二)基于扭亏动机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表现 6
(三)基于大清洗动机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表现 6
五、保变电气案例分析 6
(一)案例背景 6
(一)减值政策对盈余管理空间影响验证 6
(二)不同动机下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表现验证 8
六、结论与建议 8
(一)结论 8
(二)建议 9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对企业盈余管理影响初探以“保变电气”为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引言
引言
在以上陈述的背景下,十分有必要深入研究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对上市企业盈余管理所产生的影响,这既有理论意义,同时也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体现为以下2大方面:
一方面,从理论的角度来看,探究和讨论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对上市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不仅能够为充实国内上市企业盈余管理有关理论提供帮助,还能推进现代会计理论机制的健全,并为研究方法发展提供支持,同时还影响着企业公开信息披露机制的完善和会计准则的修订。
另一方面,对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在上市企业盈余管理中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现实意义十分重大。基于对现有资产减值准则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更好地保证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资产减值理论变得更加完善,促进企业会计准则发展,推动我国会计准则趋于国际化,同时还为会计准则修订提供重要的信息和参考。
对利润进行人为可控的调节,进而实现企业预定的目标,这就是使用资产减值方法来实行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
文献综述
(一)资产减值动因研究
自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实施以来,学术界对资产计提动因逐渐形成了两个流派——“盈余管理工具论”和“资产价值损毁观”。
Strong和Meyer (1987)发现公司减值的计提明显受到财务状况的影响,则发现公司会在盈余明确低于预期时出于“大洗澡”的动机确认资产减值,同时公司会在盈余明确高于预期时出于“平滑利润”的动机计提减值,以保证盈余处于预期水平,说明资产减值被利用来进行盈余管理;同时Riedl (2004)基于长期资产减值的视角对SFAS121的实施效果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大洗澡”行为和减值计提之间显示出较高的关联性,说明资产减值更多的体现了报告的机会主义,而不是反应公司基本经济情况。陆建桥(1999)采用了随机游走模型和扩展的琼斯模型对样本进行研究,发现由于“大洗澡”动机的存在,在首次亏损年度存在明显的非正常调减盈余行为,而在首次亏损前一年度和扭亏为盈年度因“扭亏”动机而存在明显的调增的盈余管理行为来避免连续三年退市的处罚。而王锴、李秋宇(2014)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72009年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我国上市公司仍然存在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利用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销减值长期资产以实现扭亏等盈余管理动机的情况,佐证了“盈余管理工具论”的观点。
但Lynn Rees等(1996)运用修正的琼斯模型对计提减值公司的非正常应计项目研究发现:计提减值会降低企业盈余,但是企业并没有在未来几个会计年度转回,从而认为减值的计提是源于管理者对于减值资产价值的谨慎评估,是减值资产价值的真实反映,而不是出于盈余管理的动机。且国内王跃堂等(2005)构建总资产收益率差和“新四项”的实证分析模型却发现,减值总额如实的反映了资产未来收益的下降,夯实了长期资产的公允价值,而资产减值计提政策并没有沦为盈余管理的手段。而丁方飞(2008)通过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对比发现没有任何显著差异,说明资产减值并不符合“盈余管理工具论”的预期。
综上可见,在资产减值的动因到底是“盈余管理”还是“资产价值损毁”并没有统一的定论。
(二)资产减值政策实施效果研究
资产减值政策是指导经济活动转变为会计信息的重要准则和规定,资产减值政策实施效果密切关系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稳健性,由此也引起许多的学者进行研究,证实了现行资产减值政策的有效性,如王跃堂、周雪、张莉(2005)则通过构建总资产收益率差和“新四项”的实证模型分析“新四项减值”政策的实施,结果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长期资产减值政策实施当年普遍进行了长期资产的减值,并且增强了资产减值对价值损毁的反映。同样,步丹璐、叶建明(2009)以2001—2008年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信息为样本,检验了新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研究发现:新会计资产减值政策实施后,长期资产减值信息与经济因素的关系加强了,同时在控制了经济因素和稳健性因素后,新会计资产减值政策实施后的长期资产减值信息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比新会计资产减值政策实施前降低,从而认为新会计资产减值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上市公司利用长期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从而使资产减值信息更加具有价值相关性。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 言 1
一、文献综述 2
(一)资产减值动因研究 2
(二)资产减值准则实施效果研究 3
(三)利用资产减值政策的盈余管理具体资产项目偏好研究 3
二、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及相互关系 4
(一)资产减值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4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 5
(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5
三、不同资产项目减值政策对盈余管理空间影响 5
(一)应收款项减值政策对盈余管理空间影响 5
(二)固定资产减值政策对盈余管理空间影响 5
(三)商誉减值政策对盈余管理空间影响 6
四、不同动机下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表现 6
(一)基于平滑动机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表现 6
(二)基于扭亏动机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表现 6
(三)基于大清洗动机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表现 6
五、保变电气案例分析 6
(一)案例背景 6
(一)减值政策对盈余管理空间影响验证 6
(二)不同动机下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表现验证 8
六、结论与建议 8
(一)结论 8
(二)建议 9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对企业盈余管理影响初探以“保变电气”为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引言
引言
在以上陈述的背景下,十分有必要深入研究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对上市企业盈余管理所产生的影响,这既有理论意义,同时也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体现为以下2大方面:
一方面,从理论的角度来看,探究和讨论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对上市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不仅能够为充实国内上市企业盈余管理有关理论提供帮助,还能推进现代会计理论机制的健全,并为研究方法发展提供支持,同时还影响着企业公开信息披露机制的完善和会计准则的修订。
另一方面,对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在上市企业盈余管理中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现实意义十分重大。基于对现有资产减值准则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更好地保证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资产减值理论变得更加完善,促进企业会计准则发展,推动我国会计准则趋于国际化,同时还为会计准则修订提供重要的信息和参考。
对利润进行人为可控的调节,进而实现企业预定的目标,这就是使用资产减值方法来实行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
文献综述
(一)资产减值动因研究
自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实施以来,学术界对资产计提动因逐渐形成了两个流派——“盈余管理工具论”和“资产价值损毁观”。
Strong和Meyer (1987)发现公司减值的计提明显受到财务状况的影响,则发现公司会在盈余明确低于预期时出于“大洗澡”的动机确认资产减值,同时公司会在盈余明确高于预期时出于“平滑利润”的动机计提减值,以保证盈余处于预期水平,说明资产减值被利用来进行盈余管理;同时Riedl (2004)基于长期资产减值的视角对SFAS121的实施效果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大洗澡”行为和减值计提之间显示出较高的关联性,说明资产减值更多的体现了报告的机会主义,而不是反应公司基本经济情况。陆建桥(1999)采用了随机游走模型和扩展的琼斯模型对样本进行研究,发现由于“大洗澡”动机的存在,在首次亏损年度存在明显的非正常调减盈余行为,而在首次亏损前一年度和扭亏为盈年度因“扭亏”动机而存在明显的调增的盈余管理行为来避免连续三年退市的处罚。而王锴、李秋宇(2014)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72009年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我国上市公司仍然存在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利用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销减值长期资产以实现扭亏等盈余管理动机的情况,佐证了“盈余管理工具论”的观点。
但Lynn Rees等(1996)运用修正的琼斯模型对计提减值公司的非正常应计项目研究发现:计提减值会降低企业盈余,但是企业并没有在未来几个会计年度转回,从而认为减值的计提是源于管理者对于减值资产价值的谨慎评估,是减值资产价值的真实反映,而不是出于盈余管理的动机。且国内王跃堂等(2005)构建总资产收益率差和“新四项”的实证分析模型却发现,减值总额如实的反映了资产未来收益的下降,夯实了长期资产的公允价值,而资产减值计提政策并没有沦为盈余管理的手段。而丁方飞(2008)通过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对比发现没有任何显著差异,说明资产减值并不符合“盈余管理工具论”的预期。
综上可见,在资产减值的动因到底是“盈余管理”还是“资产价值损毁”并没有统一的定论。
(二)资产减值政策实施效果研究
资产减值政策是指导经济活动转变为会计信息的重要准则和规定,资产减值政策实施效果密切关系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稳健性,由此也引起许多的学者进行研究,证实了现行资产减值政策的有效性,如王跃堂、周雪、张莉(2005)则通过构建总资产收益率差和“新四项”的实证模型分析“新四项减值”政策的实施,结果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长期资产减值政策实施当年普遍进行了长期资产的减值,并且增强了资产减值对价值损毁的反映。同样,步丹璐、叶建明(2009)以2001—2008年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信息为样本,检验了新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研究发现:新会计资产减值政策实施后,长期资产减值信息与经济因素的关系加强了,同时在控制了经济因素和稳健性因素后,新会计资产减值政策实施后的长期资产减值信息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比新会计资产减值政策实施前降低,从而认为新会计资产减值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上市公司利用长期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从而使资产减值信息更加具有价值相关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