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对祥和物流公司的影响研究
目 录
1 引言 1
2 物流业现状及税收政策演变1
2.1物流业的概念、地位 2
2.2我国物流业税收政策演变3
3“营改增”相关理论概述5
3.1营业税和增值税概述 5
3.2“营改增”的背景、必要性及主要内容7
4“营改增”对祥和物流公司的涉税影响分析9
4.1公司基本状况10
4.2“营改增”对祥和物流公司税负的影响分析10
4.3“营改增”对祥和物流公司日常经营的影响14
5 完善物流业“营改增”的建议16
5.1基于宏观视角的税收制度优化的建议16
5.2基于微观视角的物流业自身的改革调整17
结论 20
致谢 21
参考文献22
1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政府大力倡导发展包括物流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并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植,物流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基础性工作取得新进展。物流业逐渐崛起,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一项支柱,一直以来,关于物流业的营业税改革的呼声也很高[1]。国家“十一五”及“十二五”两个五年规划纲要都要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明确要求“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税收负担的多少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利润,因此对物流企业进行税收筹划具有十分紧迫性,但由于“营改增”政策试行时间较短,目前关于物流业的税收筹划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营改增”政策实施前,而“营改增”政策实施后,占物流企业税负较大比例的流转税征收税种发生“历史性”的改革,因此,在物流企业尚未熟悉相关“营改增”政策对企业财务管理、税务影响的情况下,对物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业相关政策进行解析,并选取了一个代表性的物流企业,分析“营改增”之后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在现行税收环境下对物流企业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全文主要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对物流业的现状以及政策演变进行详细的介绍。
第二部分针对主要分析的内容进行理论叙述,详细介绍“营改增”的理论及主要内容。
第三部分引用祥和物流企业的相关信息做案例分析。
第四部分针对上面案例分析的问题及原因给出中肯的意见对策。
2物流业现状及税收政策演变
2.1 物流业的概念、地位
2.1.1 物流业的概念
物流最开始的表述有两个,“Logistics”和“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最初被译为后勤,是一个军事专用术语,在二战期间被美国军方采用,指的是军队作战过程中武器及食品的供应过程。为了确保供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必须要有一套科学有效的后勤管理系统。后来这个概念被用于企业管理中,特别指物流。我国在20世纪 80 年代从日本引进“Logistics”这一概念,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物流被解释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 将运输、储存、装却、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 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3]。
物流业的形成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看,运输,存储及其他物流活动从生产过程中分离而独立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同农业的分离,使经常的交换即商品交换成为可能。手工业同农业分离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使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商品交换的规模有所扩大。起初,由商品交换而产生的运输活动是由商品生产者自己完成的,是为交换而运输的。其后,运输活动和商业活动结合在一起,商人主要从事商业活动而兼搞运输,运输成为实现商品交换的辅助手段,具有明显的依附性质。然而,流通过程中的运输及其他物流活动从商业中分离出来,并形成独立的产业部门,是社会生产力、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5]。
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与物流的结合是现代物流的最大特点。因此,我们认为,现代物流的定义应该是:以追求经济效应为目标,以现代化设备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系统为手段,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策略为指导,通过运输、仓储、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物理信息处理等多项基本活动,以最小的费用,按用户的要求,将物质资料(包括信息)从供给地向需求地转移,实现商品与服务从供给者向需求者转移的经济活动[6]。
2.1.2 物流业的重要地位
物流业的不断发展,除了带动支撑和保障其它产业的发展,更是整个社会高效运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物流业对各个不同产业的融合,促使社会再生产,增加就业等各个方面,各个层次都有着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
(1)物流业是国家经济的纽带,联络国民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使之有效融合成为整体
国民经济是由分布在不同地域的产业、部门、企业组成,这些企业的所有者不同,他们既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者,又是供应者,相互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染的依赖与竞争的关系。物流作为国民经济中的纽带和桥梁,与“商流” 一起,把各个产业部门变成社会经济中互相依赖的组成部分。为了使物流作业可以集中化管理,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许多地区都会在物流集中的地区建设物流园区,在园区内还园区周边都会增设商品加工中心、消费中心,物流企业就好似一口泉眼,而物流、商流和信息流就是泊泊甘泉从泉眼中涌出向外流淌,将整个城市滋润,为城市的经济注入活力,并最终延伸至周围区域,使其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不夸张的讲,一个国家发达的物流业水平、高品质的物流系统是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发展的必要保证,是一条不可忽视的国民经济命脉[7]。
(2)物流促使社会连续再生产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
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前提基础是连续不断的社会再生产来维持不间断的消费和生产过程,这需要物流环节将生产原材料与劳动力相结合。通俗来讲,企业持续的生产过程要求将生产原材料源源不断地送入企业,加工成产品后又不间断的送出企业,并且生产企业内部的不同工序和部门也需要运转材料和产品。因此可以说,场内物流和场外物流是社会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促使各种物质材料加工为成社会需要的产品。
(3)作为第三产业的物流业带动就业增长
依靠第三产业解决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的通用选择,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很不充分,从业人员比例偏低。因此我国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性产业、各类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现代物流业是第三产业中的新型服务业,是集合包装、储存、装卸、运输、配送、物流信息等功能的综合型服务行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料显示气全国物流业增加值为2.7万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6%;物流业增加值每提高6.25个百分点,能够带动全部服务业一个百分点;物流业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能够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物流岗位现有就业从业人员约2000万人。物流产业能够提供灵活的就业方式,吸收不同类型的劳动力,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因此,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物流业。政府应通过经营场地、提供贷款、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与现代物流业政策支持,进而带动总就业的增长[8]。
致谢
1 引言 1
2 物流业现状及税收政策演变1
2.1物流业的概念、地位 2
2.2我国物流业税收政策演变3
3“营改增”相关理论概述5
3.1营业税和增值税概述 5
3.2“营改增”的背景、必要性及主要内容7
4“营改增”对祥和物流公司的涉税影响分析9
4.1公司基本状况10
4.2“营改增”对祥和物流公司税负的影响分析10
4.3“营改增”对祥和物流公司日常经营的影响14
5 完善物流业“营改增”的建议16
5.1基于宏观视角的税收制度优化的建议16
5.2基于微观视角的物流业自身的改革调整17
结论 20
致谢 21
参考文献22
1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政府大力倡导发展包括物流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并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植,物流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基础性工作取得新进展。物流业逐渐崛起,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一项支柱,一直以来,关于物流业的营业税改革的呼声也很高[1]。国家“十一五”及“十二五”两个五年规划纲要都要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明确要求“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税收负担的多少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利润,因此对物流企业进行税收筹划具有十分紧迫性,但由于“营改增”政策试行时间较短,目前关于物流业的税收筹划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营改增”政策实施前,而“营改增”政策实施后,占物流企业税负较大比例的流转税征收税种发生“历史性”的改革,因此,在物流企业尚未熟悉相关“营改增”政策对企业财务管理、税务影响的情况下,对物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业相关政策进行解析,并选取了一个代表性的物流企业,分析“营改增”之后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在现行税收环境下对物流企业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全文主要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对物流业的现状以及政策演变进行详细的介绍。
第二部分针对主要分析的内容进行理论叙述,详细介绍“营改增”的理论及主要内容。
第三部分引用祥和物流企业的相关信息做案例分析。
第四部分针对上面案例分析的问题及原因给出中肯的意见对策。
2物流业现状及税收政策演变
2.1 物流业的概念、地位
2.1.1 物流业的概念
物流最开始的表述有两个,“Logistics”和“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最初被译为后勤,是一个军事专用术语,在二战期间被美国军方采用,指的是军队作战过程中武器及食品的供应过程。为了确保供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必须要有一套科学有效的后勤管理系统。后来这个概念被用于企业管理中,特别指物流。我国在20世纪 80 年代从日本引进“Logistics”这一概念,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物流被解释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 将运输、储存、装却、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 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3]。
物流业的形成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看,运输,存储及其他物流活动从生产过程中分离而独立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同农业的分离,使经常的交换即商品交换成为可能。手工业同农业分离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使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商品交换的规模有所扩大。起初,由商品交换而产生的运输活动是由商品生产者自己完成的,是为交换而运输的。其后,运输活动和商业活动结合在一起,商人主要从事商业活动而兼搞运输,运输成为实现商品交换的辅助手段,具有明显的依附性质。然而,流通过程中的运输及其他物流活动从商业中分离出来,并形成独立的产业部门,是社会生产力、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5]。
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与物流的结合是现代物流的最大特点。因此,我们认为,现代物流的定义应该是:以追求经济效应为目标,以现代化设备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系统为手段,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策略为指导,通过运输、仓储、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物理信息处理等多项基本活动,以最小的费用,按用户的要求,将物质资料(包括信息)从供给地向需求地转移,实现商品与服务从供给者向需求者转移的经济活动[6]。
2.1.2 物流业的重要地位
物流业的不断发展,除了带动支撑和保障其它产业的发展,更是整个社会高效运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物流业对各个不同产业的融合,促使社会再生产,增加就业等各个方面,各个层次都有着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
(1)物流业是国家经济的纽带,联络国民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使之有效融合成为整体
国民经济是由分布在不同地域的产业、部门、企业组成,这些企业的所有者不同,他们既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者,又是供应者,相互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染的依赖与竞争的关系。物流作为国民经济中的纽带和桥梁,与“商流” 一起,把各个产业部门变成社会经济中互相依赖的组成部分。为了使物流作业可以集中化管理,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许多地区都会在物流集中的地区建设物流园区,在园区内还园区周边都会增设商品加工中心、消费中心,物流企业就好似一口泉眼,而物流、商流和信息流就是泊泊甘泉从泉眼中涌出向外流淌,将整个城市滋润,为城市的经济注入活力,并最终延伸至周围区域,使其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不夸张的讲,一个国家发达的物流业水平、高品质的物流系统是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发展的必要保证,是一条不可忽视的国民经济命脉[7]。
(2)物流促使社会连续再生产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
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前提基础是连续不断的社会再生产来维持不间断的消费和生产过程,这需要物流环节将生产原材料与劳动力相结合。通俗来讲,企业持续的生产过程要求将生产原材料源源不断地送入企业,加工成产品后又不间断的送出企业,并且生产企业内部的不同工序和部门也需要运转材料和产品。因此可以说,场内物流和场外物流是社会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促使各种物质材料加工为成社会需要的产品。
(3)作为第三产业的物流业带动就业增长
依靠第三产业解决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的通用选择,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很不充分,从业人员比例偏低。因此我国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性产业、各类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现代物流业是第三产业中的新型服务业,是集合包装、储存、装卸、运输、配送、物流信息等功能的综合型服务行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料显示气全国物流业增加值为2.7万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6%;物流业增加值每提高6.25个百分点,能够带动全部服务业一个百分点;物流业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能够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物流岗位现有就业从业人员约2000万人。物流产业能够提供灵活的就业方式,吸收不同类型的劳动力,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因此,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物流业。政府应通过经营场地、提供贷款、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与现代物流业政策支持,进而带动总就业的增长[8]。
致谢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