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影响因素分析20142017年数据的实证研究
信息披露制度是公众了解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监督机构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的重要方式,然而,近年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事件频出,证券市场的有序发展受到了极大冲击。本文选择深市A股上市公司2014-2017年财务数据,运用Logit模型,分析经营状况的其中三个角度——发展、盈利和偿债能力对信息披露违规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控制资产规模、行业和年度的条件下,发展、盈利和偿债能力均对违规披露行为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本文基于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希望能为有关专家学者提供一点参考。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2
二、文献综述 2
(一) 文献回顾 2
1、资产规模 3
2、盈利及偿债能力 3
(二)文献评述 3
三、研究设计 4
(一)研究假设 4
1、发展前景与违规披露 4
2、盈利情况与违规披露 4
3、偿债能力与违规披露 4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
(三)研究模型及变量说明 4
1、研究模型 5
2、变量说明 5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5
(一)描述性统计 5
(二)Logit回归分析 6
1、发展能力 6
2、盈利能力 6
3、偿债能力 7
五、研究结论 7
致谢 7
参考文献 7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原因分析——基于20142017年数据的实证研究
引言
引言
信息披露制度是对上市公司的重要监管手段,该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及时、真实地披露会计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并接受来自社会公众的监督。其目的是保证信息需求者充分了解有关信息,保障上市公司投资方的权益,降低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促进证券市场公平、透明地运行。
然而,近年来违规披露事件被频频曝出,从2016年ST博元成为国内第一家因重大信息披露违法而被退市的上市公司,到*ST三维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规、惠而浦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被立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事件不断增加,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依然有许多漏洞。
违规事件的频发意味着我国证券市场的秩序遭受严重破坏,也激起了公众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质疑与思考。上市公司究竟为何出现信息违规披露行为,其背后存在怎样的动机呢?上市公司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其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探究上市公司违规披露的原因将有利于提升证券市场运行效率、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充分地现实意义。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经营状况的其中三个角度——发展、盈利、偿债能力与信息违规披露的关系提出假设:资产规模相近的条件下,发展、盈利与偿债能力均与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呈负相关。以2014—2017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来检验假设,期望为证券市场监管,提升信息披露水平提供新的经验证据。
二、文献综述
为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维护证券市场平稳运行。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致力于探究违规披露行为背后的利益驱动因素。目前已有文献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公司财务经营情况、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管等方面,其中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管进行的研究更为广泛而深入,学者们试图通过优化治理结构、完善监管体系来降低违规披露的可能性。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监管不断加强、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规定逐渐完善,违规披露却依然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这说明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和有效的外部监管固然能对违规披露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却不能从根本上遏制违规行为。
根据舞弊三角形理论,公司舞弊的原因是压力、机会和借口。其中,压力要素是舞弊的动机,也是舞弊的第一要素。追根溯源,来自经营方面的压力是企业违规披露的根本动机。可观的经济效益是上市公司生产运营的最终动力。当企业面临经营困境时,企业将有充分地动机通过舞弊的方式掩饰真实经营状况,制造经营状况良好的假象以维持投资者信心,扭转局面。因此,探究经营状况对违规披露行为的影响,能够更好地探寻违规的根源,了解违规上市公司的经营特征,在监管时有所侧重,提升监管效果。
(一)文献回顾
已有文献在经营状况对违规披露影响的研究上主要集中在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方面。
吴国萍、马施(2010)认为,财务压力对公司的信息披露违规行为有着显著的作用,整体而言面临偿债、保壳、保盈等财务压力的公司更容易出现信息披露违规。迫于财务压力,上司公司为度过眼前难关,选择性披露对己有利的信息,试图“瞒天过海”。万欣荣、郑新、何朝丹(2007)提出,经营状况较差的企业出现违规披露的概率更高,通过隐瞒和虚假披露等手段,这是企业为掩饰自身经营能力的不足而采取的极端行为,曾月明、崔燕来和陈云(2011)持相同观点。张晓岚、沈豪杰、杨默(2012)基于数据的检验结果,证明信息披露水平与经营情况显著正相关,信息披露质量越好的企业,其经营状况越好。郑玲、杨淑兰、钱子龙(2011)从经营状况角度分析发现:收益能力越强、资产规模越大,则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越高。夏立军、鹿小楠(2005)认为上市公司管理层为私人利益而有目的的控制信息披露。屈文洲、蔡志岳(2007)持相似观点,内部管理层提出的新股上市、再融资等经营目标以及为防止被退市处理等考虑偏离了提高经营质量的初衷,成为企业违规的驱动力。
Miller(2002)和Meek(1995)认为财务状况体现了公司的基本经营状况。由于信号传递作用,财务状况较好的公司,其信息披露质量越好。曾月明、崔燕来和陈云(2011)等人认为,上市公司盈利和偿债能力越强,其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由于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优劣直接影响投资者及社会公众对其未来发展的信心,影响其融资能力,所以当经营业绩下滑时,上市公司将倾向于用隐瞒、虚报信息的方法掩盖事实。赵选民、严冠琼(2014)经实证研究发现资产负债率越低、净资产收益率越高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越好,证实了盈利及偿债能力对信息违规披露的抑制作用。
1.资产规模
刘擎(2010)从资产、负债和收益三个角度来定义公司经营状况,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资产规模大的企业,其信息披露质量往往较好,原因是规模大的公司对信息的需求更大、内部控制水平较高等。黄志良、周长信(2006)认为这是由于规模大的上市公司更易成为市场焦点,其更加主动地披露以提升公司的形象。周山(2012)也认为资产规模对信息披露水平有显著正向作用。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2
二、文献综述 2
(一) 文献回顾 2
1、资产规模 3
2、盈利及偿债能力 3
(二)文献评述 3
三、研究设计 4
(一)研究假设 4
1、发展前景与违规披露 4
2、盈利情况与违规披露 4
3、偿债能力与违规披露 4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
(三)研究模型及变量说明 4
1、研究模型 5
2、变量说明 5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5
(一)描述性统计 5
(二)Logit回归分析 6
1、发展能力 6
2、盈利能力 6
3、偿债能力 7
五、研究结论 7
致谢 7
参考文献 7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原因分析——基于20142017年数据的实证研究
引言
引言
信息披露制度是对上市公司的重要监管手段,该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及时、真实地披露会计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并接受来自社会公众的监督。其目的是保证信息需求者充分了解有关信息,保障上市公司投资方的权益,降低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促进证券市场公平、透明地运行。
然而,近年来违规披露事件被频频曝出,从2016年ST博元成为国内第一家因重大信息披露违法而被退市的上市公司,到*ST三维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规、惠而浦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被立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事件不断增加,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依然有许多漏洞。
违规事件的频发意味着我国证券市场的秩序遭受严重破坏,也激起了公众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质疑与思考。上市公司究竟为何出现信息违规披露行为,其背后存在怎样的动机呢?上市公司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其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探究上市公司违规披露的原因将有利于提升证券市场运行效率、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充分地现实意义。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经营状况的其中三个角度——发展、盈利、偿债能力与信息违规披露的关系提出假设:资产规模相近的条件下,发展、盈利与偿债能力均与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呈负相关。以2014—2017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来检验假设,期望为证券市场监管,提升信息披露水平提供新的经验证据。
二、文献综述
为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维护证券市场平稳运行。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致力于探究违规披露行为背后的利益驱动因素。目前已有文献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公司财务经营情况、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管等方面,其中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管进行的研究更为广泛而深入,学者们试图通过优化治理结构、完善监管体系来降低违规披露的可能性。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监管不断加强、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规定逐渐完善,违规披露却依然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这说明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和有效的外部监管固然能对违规披露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却不能从根本上遏制违规行为。
根据舞弊三角形理论,公司舞弊的原因是压力、机会和借口。其中,压力要素是舞弊的动机,也是舞弊的第一要素。追根溯源,来自经营方面的压力是企业违规披露的根本动机。可观的经济效益是上市公司生产运营的最终动力。当企业面临经营困境时,企业将有充分地动机通过舞弊的方式掩饰真实经营状况,制造经营状况良好的假象以维持投资者信心,扭转局面。因此,探究经营状况对违规披露行为的影响,能够更好地探寻违规的根源,了解违规上市公司的经营特征,在监管时有所侧重,提升监管效果。
(一)文献回顾
已有文献在经营状况对违规披露影响的研究上主要集中在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方面。
吴国萍、马施(2010)认为,财务压力对公司的信息披露违规行为有着显著的作用,整体而言面临偿债、保壳、保盈等财务压力的公司更容易出现信息披露违规。迫于财务压力,上司公司为度过眼前难关,选择性披露对己有利的信息,试图“瞒天过海”。万欣荣、郑新、何朝丹(2007)提出,经营状况较差的企业出现违规披露的概率更高,通过隐瞒和虚假披露等手段,这是企业为掩饰自身经营能力的不足而采取的极端行为,曾月明、崔燕来和陈云(2011)持相同观点。张晓岚、沈豪杰、杨默(2012)基于数据的检验结果,证明信息披露水平与经营情况显著正相关,信息披露质量越好的企业,其经营状况越好。郑玲、杨淑兰、钱子龙(2011)从经营状况角度分析发现:收益能力越强、资产规模越大,则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越高。夏立军、鹿小楠(2005)认为上市公司管理层为私人利益而有目的的控制信息披露。屈文洲、蔡志岳(2007)持相似观点,内部管理层提出的新股上市、再融资等经营目标以及为防止被退市处理等考虑偏离了提高经营质量的初衷,成为企业违规的驱动力。
Miller(2002)和Meek(1995)认为财务状况体现了公司的基本经营状况。由于信号传递作用,财务状况较好的公司,其信息披露质量越好。曾月明、崔燕来和陈云(2011)等人认为,上市公司盈利和偿债能力越强,其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由于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优劣直接影响投资者及社会公众对其未来发展的信心,影响其融资能力,所以当经营业绩下滑时,上市公司将倾向于用隐瞒、虚报信息的方法掩盖事实。赵选民、严冠琼(2014)经实证研究发现资产负债率越低、净资产收益率越高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越好,证实了盈利及偿债能力对信息违规披露的抑制作用。
1.资产规模
刘擎(2010)从资产、负债和收益三个角度来定义公司经营状况,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资产规模大的企业,其信息披露质量往往较好,原因是规模大的公司对信息的需求更大、内部控制水平较高等。黄志良、周长信(2006)认为这是由于规模大的上市公司更易成为市场焦点,其更加主动地披露以提升公司的形象。周山(2012)也认为资产规模对信息披露水平有显著正向作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