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
内部审计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20200112193913]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内部审计;公司治理;治理效应;实证研究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1
1.3 研究思路 2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
2.1 理论基础 2
2.1.1 委托代理理论 3
2.1.2 受托责任理论 4
2.1.3 交易费用理论 4
2.2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4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6
2.3.1 国内研究综述 6
2.3.2 国外研究现状 6
第3章 内部审计对公司风险管理影响的实证分析 7
3.1 研究假设 7
3.2 样本、变量及回归模型 8
3.2.1 样本选取 8
3.2.2变量设置及描述性统计 9
3.2.3 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10
第4章 研究结论及相关建议 12
4.1研究结论 12
4.2 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几点建议 12
4.3 研究的局限性 14
参考文献 15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各国企业为了能更加灵活多变地应对变化多端经济环境,纷纷加大管控力度,不仅注重外部审计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近些年来,公司监管层越来越重视内部审计,并且内审也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关注。与此同时,公司治理理念正接受新经济环境的洗礼,内部审计成了大家的聚焦点。内部审计业已在公司治理、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和地位,更是企业董事会、高管层、外部审计的重要支持者。
要使中国企业跟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浪潮,能在瞬息万变的宏观环境下求生存求发展,就更加需要重视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机制等,因此迫切需要内部审计在企业治理中与时俱进。2008年财政部制定了并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下列简称《规范》),《规范》鼓励上市公司及中小型公司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并应聘请专业审计人员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这是我国自1983年内部审计制度建立以来一次重大突破。2010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其与《规范》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法规体系。学术界理论研究活动也大幅增加,厦门大学著名教授王光远(2007)提出的关于现在内部审计的十大理念,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有许多理论以及实证研究表明内部审计对现代企业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研究意义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内部审计的设立与管理相对比较落后,差距很大。2002年4月,IIA在《改善公司治理的建议》中特别指出,董事会、执行管理层、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四个“基本主体"的协同,能够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的治理结构(IIA,2002),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四大主体之一在公司治理中具有监督和评价等职能。德勤会计事务所的Antoine(2004)认为,因为企业承担了更大的受托责任并且在市场上肩负着恢复投资者信心的重任,为了更好地控制企业发展,因此内部审计也被迫必须改革,顺应发展的趋势。
研究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重要的一环,而内部审计的主要活动是监督并评价企业经营活动以及内部控制机制是否具有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自全球次贷危机以来,内部审计的作用慢慢发生了转变同时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挑战,不管是决策者还是管理人越来越不能忽视其重要性。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就内部审计与企业治理进行分析和研究。
我国现处于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关键时刻,因此我国的企业管理者以及学术界应从具体实际出发,探索内部审计的作用如何在公司治理中具体显现,探讨在公司治理层面内部审计应当如何充分发挥其功效,对进一步强化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加深大众及学者对内部审计机制的理解、提高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的影响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从内部审计治理效应入手,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知识介绍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基础,并从理论角度分析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内部审计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关系等方面,为之后的实证研究夯实理论基础。实证分析部分截取了2013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部分数据,从获利能力、代理成本及外部审计报告类型三个角度来探讨内部审计的公司治理作用:首先,以管理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作为代理成本的替代指标,对内部审计能否降低公司代理成本进行了检验;以净利润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作为获利能力的替代指标;以及将外部审计报告类型作为因变量,内部审计的设立情况为自变量,探讨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内部审计随着时代发展和市场所需其职能也在不断扩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1947年提出,内部审计主要涉及财会活动,那时查账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是查账。1957年,IIA再次对内部审计的范围进行了界定,将属于经营活动的审计工作划分进内部审计的范畴。上个世纪80年代,内部审计开始对企业的管理活动予以监督和评价。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内部审计进入了的阶段崭新开始以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作为标志。内部审计的工作范畴从仅涉及财务审计到财务审计、经营审计、风险管理审计三位一体全方面,其职能也随着从单一的监督逐渐转变为评价、控制、咨询等多个方面。现代内部审计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评价和监督职能;提高公司价值;优化企业治理效果;确保受托代理责任的履行。
内部审计的理论来源主要包括委托代理、受托责任、交易费用三大理论。
2.1.1 委托代理理论
为了避免因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身份重叠而会给公司发展造成弊端,委托代理理论应运而生,提倡权责分离。所有人和管理者能分别独立自主地履行各自职务的同时也无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问题,包括信息不对称、代理问题等,这主要是由于代理人和委托人的利益有时是相背的。公司治理就是为了解决代理人与委托人利益相背离的矛盾,其根本目的是股东为了自身利益,建立奖惩激励制度和监督机制来督促代理人有效履行代理任务,而实时监督制度和奖惩激励制度的监督和评定都需要审计信息和结论的支持。不仅如此,组织里内部审计存在的原因及其规模范围形成的原因也可以通过委托代理理论进行解释。无论是确定报告的公允性和可靠性,还是建立绩效考评机制时,都有赖于审计的鉴定结果。审计结果的功能还体现在可以客观地估计和判断管理层经营决策是否合理有效。公司管理初期,企业并不存在内部控制,一切类似监督评价的工作仅由审计及会计人员就可完成,然而随着管理活动的细化,仅仅依赖审计已不足以满足公司经营发展的需要,由于如此原因推动了内部控制的诞生。在内部控制中,内部审计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是内控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正确评估内部控制依赖于正确的审计数据,另一方面,正是通过评估内部审计结论,反过来完善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而内部审计部门的确立是企业得以完成监督和评价的关键因子,其在整个内部控制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是高级管理层监管企业的瞭望口。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内部审计;公司治理;治理效应;实证研究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1
1.3 研究思路 2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
2.1 理论基础 2
2.1.1 委托代理理论 3
2.1.2 受托责任理论 4
2.1.3 交易费用理论 4
2.2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4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6
2.3.1 国内研究综述 6
2.3.2 国外研究现状 6
第3章 内部审计对公司风险管理影响的实证分析 7
3.1 研究假设 7
3.2 样本、变量及回归模型 8
3.2.1 样本选取 8
3.2.2变量设置及描述性统计 9
3.2.3 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10
第4章 研究结论及相关建议 12
4.1研究结论 12
4.2 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几点建议 12
4.3 研究的局限性 14
参考文献 15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各国企业为了能更加灵活多变地应对变化多端经济环境,纷纷加大管控力度,不仅注重外部审计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近些年来,公司监管层越来越重视内部审计,并且内审也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关注。与此同时,公司治理理念正接受新经济环境的洗礼,内部审计成了大家的聚焦点。内部审计业已在公司治理、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和地位,更是企业董事会、高管层、外部审计的重要支持者。
要使中国企业跟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浪潮,能在瞬息万变的宏观环境下求生存求发展,就更加需要重视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机制等,因此迫切需要内部审计在企业治理中与时俱进。2008年财政部制定了并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下列简称《规范》),《规范》鼓励上市公司及中小型公司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并应聘请专业审计人员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这是我国自1983年内部审计制度建立以来一次重大突破。2010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其与《规范》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法规体系。学术界理论研究活动也大幅增加,厦门大学著名教授王光远(2007)提出的关于现在内部审计的十大理念,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有许多理论以及实证研究表明内部审计对现代企业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研究意义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内部审计的设立与管理相对比较落后,差距很大。2002年4月,IIA在《改善公司治理的建议》中特别指出,董事会、执行管理层、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四个“基本主体"的协同,能够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的治理结构(IIA,2002),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四大主体之一在公司治理中具有监督和评价等职能。德勤会计事务所的Antoine(2004)认为,因为企业承担了更大的受托责任并且在市场上肩负着恢复投资者信心的重任,为了更好地控制企业发展,因此内部审计也被迫必须改革,顺应发展的趋势。
研究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重要的一环,而内部审计的主要活动是监督并评价企业经营活动以及内部控制机制是否具有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自全球次贷危机以来,内部审计的作用慢慢发生了转变同时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挑战,不管是决策者还是管理人越来越不能忽视其重要性。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就内部审计与企业治理进行分析和研究。
我国现处于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关键时刻,因此我国的企业管理者以及学术界应从具体实际出发,探索内部审计的作用如何在公司治理中具体显现,探讨在公司治理层面内部审计应当如何充分发挥其功效,对进一步强化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加深大众及学者对内部审计机制的理解、提高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的影响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从内部审计治理效应入手,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知识介绍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基础,并从理论角度分析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内部审计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关系等方面,为之后的实证研究夯实理论基础。实证分析部分截取了2013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部分数据,从获利能力、代理成本及外部审计报告类型三个角度来探讨内部审计的公司治理作用:首先,以管理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作为代理成本的替代指标,对内部审计能否降低公司代理成本进行了检验;以净利润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作为获利能力的替代指标;以及将外部审计报告类型作为因变量,内部审计的设立情况为自变量,探讨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内部审计随着时代发展和市场所需其职能也在不断扩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1947年提出,内部审计主要涉及财会活动,那时查账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是查账。1957年,IIA再次对内部审计的范围进行了界定,将属于经营活动的审计工作划分进内部审计的范畴。上个世纪80年代,内部审计开始对企业的管理活动予以监督和评价。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内部审计进入了的阶段崭新开始以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作为标志。内部审计的工作范畴从仅涉及财务审计到财务审计、经营审计、风险管理审计三位一体全方面,其职能也随着从单一的监督逐渐转变为评价、控制、咨询等多个方面。现代内部审计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评价和监督职能;提高公司价值;优化企业治理效果;确保受托代理责任的履行。
内部审计的理论来源主要包括委托代理、受托责任、交易费用三大理论。
2.1.1 委托代理理论
为了避免因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身份重叠而会给公司发展造成弊端,委托代理理论应运而生,提倡权责分离。所有人和管理者能分别独立自主地履行各自职务的同时也无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问题,包括信息不对称、代理问题等,这主要是由于代理人和委托人的利益有时是相背的。公司治理就是为了解决代理人与委托人利益相背离的矛盾,其根本目的是股东为了自身利益,建立奖惩激励制度和监督机制来督促代理人有效履行代理任务,而实时监督制度和奖惩激励制度的监督和评定都需要审计信息和结论的支持。不仅如此,组织里内部审计存在的原因及其规模范围形成的原因也可以通过委托代理理论进行解释。无论是确定报告的公允性和可靠性,还是建立绩效考评机制时,都有赖于审计的鉴定结果。审计结果的功能还体现在可以客观地估计和判断管理层经营决策是否合理有效。公司管理初期,企业并不存在内部控制,一切类似监督评价的工作仅由审计及会计人员就可完成,然而随着管理活动的细化,仅仅依赖审计已不足以满足公司经营发展的需要,由于如此原因推动了内部控制的诞生。在内部控制中,内部审计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是内控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正确评估内部控制依赖于正确的审计数据,另一方面,正是通过评估内部审计结论,反过来完善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而内部审计部门的确立是企业得以完成监督和评价的关键因子,其在整个内部控制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是高级管理层监管企业的瞭望口。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