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养老项目审计研究以a养老项目为例(附件)【字数:15476】
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老龄化的问题日趋严重,导致养老项目的研究也是亟待解决。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纷纷开始尝试采用PPP模式,开展有关基建设施项目的探索,而我国从2014年政府才开始逐步推广。本文从我国的养老项目入手,综合国外经验及PPP模式的特点,分析养老项目采用政府跟踪审计的必要性,并构建PPP养老的政府跟踪审计模式,并结合A项目的发展,分析其在各个阶段审计的重点。希望可以丰富政府审计理论,同时为PPP养老模式实施政府审计提供实务指导。关键词PPP模式,养老项目,政府跟踪审计
目录
0 引言 1
1 PPP模式概述 2
1.1 PPP的概念及特点 2
1.1.1伙伴关系 2
1.1.2利益共享 2
1.1.3风险分担 3
1.2 PPP发展历程 3
1.2.1 探索阶段 3
1.2.2 发展阶段 3
1.2.3 普及阶段 4
1.3 PPP运行流程 4
2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PPP养老必要性分析 5
2.1人口老龄化及机构养老受到认同 5
2.2国外PPP养老借鉴 6
2.3政府推行PPP养老模式 8
3 PPP养老特点及审计必要性分析 8
3.1PPP养老现状 8
3.2 PPP养老的特点 10
3.2.1形态更为多样化 10
3.2.2以软性服务为主 10
3.2.3产生机制不同 10
3.2.4收费机制比较复杂,价格弹性大 10
3.3 审计必要性分析 10
4 PPP养老跟踪审计模式构建 11
4.1识别阶段 12
4.2准备阶段 13
4.3采购阶段 13
4.4执行阶段 13
4.5移交阶段 14
5 A项目案例分析 14
5.1 A项目背景 14
5.2项目发展及审计 15
5.2.1识别阶段 15
5.2.2准备阶段 16
5.2.3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购阶段 16
5.2.4执行阶段 17
结论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PPP模式养老项目审计研究——以A项目为例
0 引言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当时我国总人口约为13.7亿人,其中参与普查登记的大陆地区人口约为13.4亿人。比起关注人口总数的增长情况,更重要的是人口结构发生的变化,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曾表示,我国人口结构正在由“高、低、高”模式过渡为“三低”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我国人口总数的增长速度减慢,但是老龄人口比例增加,这样的发展更是凸显出了老龄化的问题,数据也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愈加成为一件社会必要关注的重点,老龄化进程正在逐步加快。
我国现在养老服务业无论人力还是物力供求关系极度不平衡的现状,实际需求服务与现在能够提供的服务两者差距越来越大,现在的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水平与社会实际需要相差甚远在人力方面,我国虽然已经有养老护理员职业,但是从业人员不多,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而且专门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也相当匮乏。
而在资金上,由于政府的财力的有限,作为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发展中国家,政府也不可能将有限的财力过多的投入到养老机构建设中。“十三五”时期,政府预计在养老服务业领域投入2908亿元,年均581.6亿元,而2016年全国财政预算支出约为236864亿元,仅占该年的0.246%。由此可见,政府的只能为养老项目提供极其有限的财力支出,更多的就需要其他方面的合作,私人资本就是一个很好地合作对象。
一个PPP项目的建设需要涉及许多主体,如:政府、社会资本方、承包商、专业运营商、原料供应商、产品或服务购买方等等。也有许多形式的分类,可以分为外包、特许经营和私有化三大类,而这之下,还可以细分为设计建设(DB)、建设—经营—移交(BOT)、转让—经营—转让(TOT)、建设—拥有—运营—移交(BOOT)、建设—拥有—运营(BOO)等等。正是由于PPP项目涉及方方面面,拥有其特定的复杂性,所以需要相关部门的监管,而审计监管既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监管办法。
政府跟踪审计可以监督关口前移,有利于完善项目的监督机制;全生命周期的跟踪审计,可以提高审计效果;适时的过程监督,能够规范项目建设管理;拥有及时审计意见,也能提高投资效益;对全过程进行真实合理的审计监督和控制,确保项目结算的准确计价,及时控制成本范围,减少资金损失。
PPP模式概述
1.1 PPP的概念及特点
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这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这种模式鼓励私人部门与政府进行合作,共同参与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虽然各个国家、组织和地区有着对PPP的诠释存在细节上的不同,但是对于PPP主要特征的认知大致是相同的,可以将PPP归纳为伙伴关系、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三大特征。[2]
1.1.1伙伴关系
伙伴关系,是PPP模式的首要特征。PPP模式侧重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并在实际合作中,将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以最方便快捷的方式达到“互赢”。在这样的合作方式下,关键是如何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目标保持一致,在双方利益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也是PPP模式中政府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伙伴关系与其他关系相比的独特之处。这样双方在该项目下,才能通力合作,以最少、最优的的资源,提供最好的服务或者产品。当然,不仅如此,想要保持长久友好的合作关系,还需要伙伴之间相互信任、互相为对方考虑问题,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将双方“绑在同一条船上”做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也就是另外两个特征: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
1.1.2利益共享
利益共享,点明了双方追求的是利益,而非利润,虽仅一字之差,但是代表的却是不同的两样东西。由于PPP项目针对的是国家的社会基础建设项目这一特殊性,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追求的并不是简单的利润分配,反而需要控制私人部门可能的过于高额的利润。毕竟,社会基础建设项目都是具有公益属性的,而非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在这类公益项目中过多的追求经济利润,势必会减少用户的体验感,引起公众的不满。在这类项目中,合作双方除了获得经济上的利润外,对于公共部门而言,不仅可以减少对基础建设投资的资金以及其他相关成本,减少财政压力,从成功的项目中还能得到公共部门管理的优化和声誉的提升,建立更好的政府声望。而对于私人部门来说,最直接的是扩大品牌影响和知名度,由于是有公共部门牵线,使得合作更加稳定,并且拥有相对平和、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还能拓展私人部门的日常的经济业务,帮助私人部门在其他领域的发展。
目录
0 引言 1
1 PPP模式概述 2
1.1 PPP的概念及特点 2
1.1.1伙伴关系 2
1.1.2利益共享 2
1.1.3风险分担 3
1.2 PPP发展历程 3
1.2.1 探索阶段 3
1.2.2 发展阶段 3
1.2.3 普及阶段 4
1.3 PPP运行流程 4
2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PPP养老必要性分析 5
2.1人口老龄化及机构养老受到认同 5
2.2国外PPP养老借鉴 6
2.3政府推行PPP养老模式 8
3 PPP养老特点及审计必要性分析 8
3.1PPP养老现状 8
3.2 PPP养老的特点 10
3.2.1形态更为多样化 10
3.2.2以软性服务为主 10
3.2.3产生机制不同 10
3.2.4收费机制比较复杂,价格弹性大 10
3.3 审计必要性分析 10
4 PPP养老跟踪审计模式构建 11
4.1识别阶段 12
4.2准备阶段 13
4.3采购阶段 13
4.4执行阶段 13
4.5移交阶段 14
5 A项目案例分析 14
5.1 A项目背景 14
5.2项目发展及审计 15
5.2.1识别阶段 15
5.2.2准备阶段 16
5.2.3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购阶段 16
5.2.4执行阶段 17
结论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PPP模式养老项目审计研究——以A项目为例
0 引言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当时我国总人口约为13.7亿人,其中参与普查登记的大陆地区人口约为13.4亿人。比起关注人口总数的增长情况,更重要的是人口结构发生的变化,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曾表示,我国人口结构正在由“高、低、高”模式过渡为“三低”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我国人口总数的增长速度减慢,但是老龄人口比例增加,这样的发展更是凸显出了老龄化的问题,数据也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愈加成为一件社会必要关注的重点,老龄化进程正在逐步加快。
我国现在养老服务业无论人力还是物力供求关系极度不平衡的现状,实际需求服务与现在能够提供的服务两者差距越来越大,现在的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水平与社会实际需要相差甚远在人力方面,我国虽然已经有养老护理员职业,但是从业人员不多,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而且专门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也相当匮乏。
而在资金上,由于政府的财力的有限,作为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发展中国家,政府也不可能将有限的财力过多的投入到养老机构建设中。“十三五”时期,政府预计在养老服务业领域投入2908亿元,年均581.6亿元,而2016年全国财政预算支出约为236864亿元,仅占该年的0.246%。由此可见,政府的只能为养老项目提供极其有限的财力支出,更多的就需要其他方面的合作,私人资本就是一个很好地合作对象。
一个PPP项目的建设需要涉及许多主体,如:政府、社会资本方、承包商、专业运营商、原料供应商、产品或服务购买方等等。也有许多形式的分类,可以分为外包、特许经营和私有化三大类,而这之下,还可以细分为设计建设(DB)、建设—经营—移交(BOT)、转让—经营—转让(TOT)、建设—拥有—运营—移交(BOOT)、建设—拥有—运营(BOO)等等。正是由于PPP项目涉及方方面面,拥有其特定的复杂性,所以需要相关部门的监管,而审计监管既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监管办法。
政府跟踪审计可以监督关口前移,有利于完善项目的监督机制;全生命周期的跟踪审计,可以提高审计效果;适时的过程监督,能够规范项目建设管理;拥有及时审计意见,也能提高投资效益;对全过程进行真实合理的审计监督和控制,确保项目结算的准确计价,及时控制成本范围,减少资金损失。
PPP模式概述
1.1 PPP的概念及特点
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这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这种模式鼓励私人部门与政府进行合作,共同参与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虽然各个国家、组织和地区有着对PPP的诠释存在细节上的不同,但是对于PPP主要特征的认知大致是相同的,可以将PPP归纳为伙伴关系、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三大特征。[2]
1.1.1伙伴关系
伙伴关系,是PPP模式的首要特征。PPP模式侧重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并在实际合作中,将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以最方便快捷的方式达到“互赢”。在这样的合作方式下,关键是如何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目标保持一致,在双方利益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也是PPP模式中政府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伙伴关系与其他关系相比的独特之处。这样双方在该项目下,才能通力合作,以最少、最优的的资源,提供最好的服务或者产品。当然,不仅如此,想要保持长久友好的合作关系,还需要伙伴之间相互信任、互相为对方考虑问题,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将双方“绑在同一条船上”做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也就是另外两个特征: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
1.1.2利益共享
利益共享,点明了双方追求的是利益,而非利润,虽仅一字之差,但是代表的却是不同的两样东西。由于PPP项目针对的是国家的社会基础建设项目这一特殊性,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追求的并不是简单的利润分配,反而需要控制私人部门可能的过于高额的利润。毕竟,社会基础建设项目都是具有公益属性的,而非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在这类公益项目中过多的追求经济利润,势必会减少用户的体验感,引起公众的不满。在这类项目中,合作双方除了获得经济上的利润外,对于公共部门而言,不仅可以减少对基础建设投资的资金以及其他相关成本,减少财政压力,从成功的项目中还能得到公共部门管理的优化和声誉的提升,建立更好的政府声望。而对于私人部门来说,最直接的是扩大品牌影响和知名度,由于是有公共部门牵线,使得合作更加稳定,并且拥有相对平和、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还能拓展私人部门的日常的经济业务,帮助私人部门在其他领域的发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