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对其公信力影响研究
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对其公信力影响研究[20200105133112]
近年来,不少关于慈善组织的丑闻被曝光,引发了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危机,其根源在于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的缺陷导致其信息透明度不足。为此,本文在对慈善组织信息披露与慈善组织公信力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红十字会的个案对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信息披露的角度,提出应通过统一慈善信息披露标准、完善慈善信息披露制度、构建全国性慈善信息平台和健全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监管体系这四个方面来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公信力,路径选择
目 录
1 引言. 1
2 基本概念和研究综述 1
2.1 慈善组织内涵 1
2.2 慈善组织公信力界定 2
2.3 相关研究综述 3
3 慈善组织及其公信力作用分析 5
3.1 慈善组织作用分析 5
3.2 慈善组织公信力作用分析6
4 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在公信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7
4.1 有助于慈善组织获取资源8
4.2 有助于抵制慈善谣言 8
4.3 有助于构建良好公共关系9
4.4 有助于公众有效监督9
4.5 有助于提高慈善资源的使用效率9
5 我国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10
5.1 我国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0
5.2 我国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1
6 中国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案例分析 13
6.1 “郭美美事件”简介 13
6.2 “郭美美事件”与中国红十字会公信力危机 14
6.3 中国红十字会公信力危机的治理对策 15
7 提高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对策建议 16
7.1 统一慈善组织信息披露标准 16
7.2 完善慈善信息披露制度 16
7.3 构建全国性慈善信息平台 17
7.4 健全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监管体系 18
结论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21
1 引言
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迅速,慈善组织数量持续上升,各项善款捐赠也逐年增多。慈善组织在调节利益分配,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等方面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慈善组织公信力是整个慈善组织存活和成长的根基与根底,慈善组织达到优良运行的核心是慈善组织是否拥有公信力。最近几年,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负面事件,致使我国慈善组织面对史无前例的信誉危机,极度影响了慈善事业的健康成长,其根本是信息披露不足导致的信息透明度缺乏。惟有提升慈善透明度,慈善组织才可以恢复公众的信托,可以突破慈善成长的桎梏,为我国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根基。面临这个局势,民政部在2011年8月草拟了《公益慈善捐助信息披露指引(征求意见稿)》。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速发展慈善事业,民政部公布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指出了我国慈善事业正面对千载一时的发展机会。但是,因为许多繁杂要素的影响,我国慈善事业还处在初级阶段,慈善组织的本身实力与其社会职责还未对应。所以在此背景下,对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对公信力影响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审视和构建信息披露机制,对于提升慈善组织信息透明度,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与重新塑造慈善组织公信力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基本概念和研究综述
2.1 慈善组织内涵
迄今为止,国际上对慈善组织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慈善组织常与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公益组织、免税组织、民间组织、第三部门等相互混用。由于这些组织在服务对象和目标等方面都有共性意义,因此各国都未曾给出明确细致的区分。
在英国,根据《1601年慈善法》中的规定,符合慈善目的的组织有:扶贫,发展教育,传播宗教以及促进社会福利这四种类型。前三种属于第一类慈善目的,第四种属于第二类慈善目的[1]。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慈善法案也随之修改,并对慈善目的重新定义,将慈善事业增加到12个领域。慈善事业一步步从传统慈善走向现代慈善,现代意义的慈善组织也随之产生。Ross(1968)在《大英百科全书》对慈善组织的定义:“慈善团体系指以促进人类的福祉为努力目标的团体,它不仅是积极地减轻人类的痛苦,而且更是积极地促进人类的幸福”。
美国在《国内税收法典》501(C)(3)条款中对慈善组织作出明确的界定。慈善组织若想获得免税资格,必须满足该条款下所规定的条件。该条款对慈善组织的界定是:为慈善、宗教、科学、公共安全试验、文学、教育、促进国家或国际间业余体育竞赛(但任何活动不得包括提供的体育设施或设备)以及预防虐待儿童或而动物建立或运营的法人社团、基金会,但其收入不得作为私人股东或个人收益,其所组织的实质性活动不得用于影响立法,宣传或参与,拥护或反对所有公职候选人的竞选活动。
在中国,来自官方或学者对慈善组织的一般界定为:以一定的社会捐款为基础,主要通过资金运作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的非政府、非营利组织[2]。
郑功成(2003 )在论述慈善时说到:“何谓慈善事业?笔者曾经给它下过一个定义:慈善事业是建立在社会捐献基础之上的民营社会性救助事业”,“捐献为慈善事业的立身之本,没有捐献便没有慈善事业”。由此可见,慈善与捐赠密不可分。这里的“捐赠”既包括财物的捐赠,也包括劳动的捐赠——志愿行为。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将慈善组织界定:以自愿性为基础,专门从事捐赠救助的非营利非政府组织,具有志愿性、捐赠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公益性的特性,是相对狭义的定义。它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中致力于救助贫困及弱势群体的非营利组织。
2.2 慈善组织公信力界定
公信力源于英文单词accountability ,可以翻译为有义务性,有责任性和可说明性。公信力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责任,并且附带说明义务[3]。对公信力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是Public Trust ,表示公众对慈善组织具有信任度、普遍认同感和满意度的一种评价。《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公信力的注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 慈善组织若想要立足于社会并且持续稳定的发展,那必须要有公信力,也就是说公信力是慈善组织存在和不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黎明琳(2012)在《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及其法治保障》中指出慈善组织公信力是慈善组织行为能力的基础,体现慈善组织的理念、诚信和具体服务的水平,同时也是公众对慈善组织的评价,反映着公众对慈善组织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也就是说,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与募捐数额是成正比的。因此作者认为,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石和生命。
崔树银、朱玉知(2009)主编的《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浅析》一文中认为慈善组织公信力是慈善组织在社会上被公众接受和信任的程度。
张伟珍(2007) 编著的《从慈善组织公信力维度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就是指慈善组织获取公众信任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为了促进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努力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一是要加强慈善组织的自身建设,二是要正确发挥政府与媒体的作用。
综合以上观点,慈善组织公信力可以概括为社会公众对于慈善组织的接受和信任认可的程度,还有慈善组织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它的核心是信任与信赖,信任的主体是社会公众。换句话说就是,慈善组织获取公众信任的能力就是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公众信任程度的大小就是慈善组织能力的大小。慈善组织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公众对其的信任。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关键之处是让社会公众了解并信任其将募集而来的各项捐款都用于慈善事业中。慈善组织只有在实际运行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公信力,才能得到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募集更多的捐赠,然后才能保证慈善组织能更好的致力于慈善事业和健康发展。
近年来,不少关于慈善组织的丑闻被曝光,引发了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危机,其根源在于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的缺陷导致其信息透明度不足。为此,本文在对慈善组织信息披露与慈善组织公信力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红十字会的个案对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信息披露的角度,提出应通过统一慈善信息披露标准、完善慈善信息披露制度、构建全国性慈善信息平台和健全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监管体系这四个方面来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公信力,路径选择
目 录
1 引言. 1
2 基本概念和研究综述 1
2.1 慈善组织内涵 1
2.2 慈善组织公信力界定 2
2.3 相关研究综述 3
3 慈善组织及其公信力作用分析 5
3.1 慈善组织作用分析 5
3.2 慈善组织公信力作用分析6
4 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在公信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7
4.1 有助于慈善组织获取资源8
4.2 有助于抵制慈善谣言 8
4.3 有助于构建良好公共关系9
4.4 有助于公众有效监督9
4.5 有助于提高慈善资源的使用效率9
5 我国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10
5.1 我国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0
5.2 我国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1
6 中国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案例分析 13
6.1 “郭美美事件”简介 13
6.2 “郭美美事件”与中国红十字会公信力危机 14
6.3 中国红十字会公信力危机的治理对策 15
7 提高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对策建议 16
7.1 统一慈善组织信息披露标准 16
7.2 完善慈善信息披露制度 16
7.3 构建全国性慈善信息平台 17
7.4 健全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监管体系 18
结论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21
1 引言
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迅速,慈善组织数量持续上升,各项善款捐赠也逐年增多。慈善组织在调节利益分配,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等方面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慈善组织公信力是整个慈善组织存活和成长的根基与根底,慈善组织达到优良运行的核心是慈善组织是否拥有公信力。最近几年,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负面事件,致使我国慈善组织面对史无前例的信誉危机,极度影响了慈善事业的健康成长,其根本是信息披露不足导致的信息透明度缺乏。惟有提升慈善透明度,慈善组织才可以恢复公众的信托,可以突破慈善成长的桎梏,为我国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根基。面临这个局势,民政部在2011年8月草拟了《公益慈善捐助信息披露指引(征求意见稿)》。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速发展慈善事业,民政部公布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指出了我国慈善事业正面对千载一时的发展机会。但是,因为许多繁杂要素的影响,我国慈善事业还处在初级阶段,慈善组织的本身实力与其社会职责还未对应。所以在此背景下,对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对公信力影响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审视和构建信息披露机制,对于提升慈善组织信息透明度,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与重新塑造慈善组织公信力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基本概念和研究综述
2.1 慈善组织内涵
迄今为止,国际上对慈善组织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慈善组织常与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公益组织、免税组织、民间组织、第三部门等相互混用。由于这些组织在服务对象和目标等方面都有共性意义,因此各国都未曾给出明确细致的区分。
在英国,根据《1601年慈善法》中的规定,符合慈善目的的组织有:扶贫,发展教育,传播宗教以及促进社会福利这四种类型。前三种属于第一类慈善目的,第四种属于第二类慈善目的[1]。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慈善法案也随之修改,并对慈善目的重新定义,将慈善事业增加到12个领域。慈善事业一步步从传统慈善走向现代慈善,现代意义的慈善组织也随之产生。Ross(1968)在《大英百科全书》对慈善组织的定义:“慈善团体系指以促进人类的福祉为努力目标的团体,它不仅是积极地减轻人类的痛苦,而且更是积极地促进人类的幸福”。
美国在《国内税收法典》501(C)(3)条款中对慈善组织作出明确的界定。慈善组织若想获得免税资格,必须满足该条款下所规定的条件。该条款对慈善组织的界定是:为慈善、宗教、科学、公共安全试验、文学、教育、促进国家或国际间业余体育竞赛(但任何活动不得包括提供的体育设施或设备)以及预防虐待儿童或而动物建立或运营的法人社团、基金会,但其收入不得作为私人股东或个人收益,其所组织的实质性活动不得用于影响立法,宣传或参与,拥护或反对所有公职候选人的竞选活动。
在中国,来自官方或学者对慈善组织的一般界定为:以一定的社会捐款为基础,主要通过资金运作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的非政府、非营利组织[2]。
郑功成(2003 )在论述慈善时说到:“何谓慈善事业?笔者曾经给它下过一个定义:慈善事业是建立在社会捐献基础之上的民营社会性救助事业”,“捐献为慈善事业的立身之本,没有捐献便没有慈善事业”。由此可见,慈善与捐赠密不可分。这里的“捐赠”既包括财物的捐赠,也包括劳动的捐赠——志愿行为。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将慈善组织界定:以自愿性为基础,专门从事捐赠救助的非营利非政府组织,具有志愿性、捐赠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公益性的特性,是相对狭义的定义。它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中致力于救助贫困及弱势群体的非营利组织。
2.2 慈善组织公信力界定
公信力源于英文单词accountability ,可以翻译为有义务性,有责任性和可说明性。公信力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责任,并且附带说明义务[3]。对公信力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是Public Trust ,表示公众对慈善组织具有信任度、普遍认同感和满意度的一种评价。《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公信力的注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 慈善组织若想要立足于社会并且持续稳定的发展,那必须要有公信力,也就是说公信力是慈善组织存在和不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黎明琳(2012)在《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及其法治保障》中指出慈善组织公信力是慈善组织行为能力的基础,体现慈善组织的理念、诚信和具体服务的水平,同时也是公众对慈善组织的评价,反映着公众对慈善组织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也就是说,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与募捐数额是成正比的。因此作者认为,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石和生命。
崔树银、朱玉知(2009)主编的《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浅析》一文中认为慈善组织公信力是慈善组织在社会上被公众接受和信任的程度。
张伟珍(2007) 编著的《从慈善组织公信力维度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就是指慈善组织获取公众信任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为了促进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努力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一是要加强慈善组织的自身建设,二是要正确发挥政府与媒体的作用。
综合以上观点,慈善组织公信力可以概括为社会公众对于慈善组织的接受和信任认可的程度,还有慈善组织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它的核心是信任与信赖,信任的主体是社会公众。换句话说就是,慈善组织获取公众信任的能力就是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公众信任程度的大小就是慈善组织能力的大小。慈善组织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公众对其的信任。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关键之处是让社会公众了解并信任其将募集而来的各项捐款都用于慈善事业中。慈善组织只有在实际运行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公信力,才能得到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募集更多的捐赠,然后才能保证慈善组织能更好的致力于慈善事业和健康发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