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老金面临问题研究

由于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延长和70年代以来实行的人口控制政策,按照国际惯例,我国在20世纪末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使我国的退休负担不断的加重,所以我国在不断改革和完善养老保障制度以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并且能行之有效的施行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养老金会计体系。然而,我国对于养老金会计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系统、较为完善的养老金会计体系,这势必会阻碍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站在企业的角度,对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首先简述了养老金会计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然后介绍了企业养老金会计的相关理论,从我国养老金会计发展的现状中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成本核算
第3章我国养老金会计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3.1空账缺口巨大
所谓“空账”,是指尽管你的账户里名义上有钱,但实际上却只是个无法兑现的空头数字。这是最早引发舆论关注的养老金“缺口”版本。
实际上,这是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所必须承担的转轨成本的一部分。
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施行的是上世纪90年代确立的“统账结合”制度,基本养老保险由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部分组成。社会统筹部分由单位负担缴费,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20%,个人账户则由职工个人缴费,为个人工资的8%.前者“现收现付”,用于支付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后者实行的是长期封闭积累、产权个人所有的“完全积累”制,原则上不能调剂借用。
然而,由于在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确立之前,企业员工基本无需缴纳养老保险费用,所以现有的养老保险基金中没有这部分职工的个人账户部分。但在养老保险制度设立之后,这部分职工退休后却从养老保险基金中领取养老金。因此,仅靠统筹账户不足以应对当期发放,加之各地财政实力不同,多数地区不得不在实际上采用了“现收现付制”的方法,即挪用个人账户的资金、用正在工作的一代人合计缴纳的28%的月工资来支付现有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个人账户仅仅记账,而没有实际存款。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口红利在逐渐消失,空账压力会变得越来越大。
3.2会计处理方面
3.2.1养老金成本构成单一
首先,2006年2月15日,新修改的《企业会计准则第 9 号—职工薪酬》第四条规定,企业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分别不同情况列入资产成本或期间费用,同时将应付的养老金确认为负债。但是,这里提到的养老金成本仅仅考虑了当期服务成本,没有考虑养老金成本的其他项目,如利息费用、养老金资产的投资报酬、前期服务成本摊销、精算利得与损失等项目,使养老金成本构成单一,未能反映养老金的经济实质。其次,支付养老金是未来的行为,企业应根据养老金计划,对未来应付给职工的养老金折算为本期现值。但目前我国的当期服务成本只是根据当期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没有考虑养老金资产的资金时间价值以及选择适当的折现率与精算估价方法对养老金成本进行估算,导致每期提存的养老金负债与当期提供的服务成本不配比,影响到养老金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再次,《企业会计准则第 9 号—职工薪酬》第五条规定,企业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根据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算。这里的工资总额是按目前的实际工资水平计算,一般情况下,未来的工资水平高于目前的实际工资水平,而且养老金支付是一种未来的行为,如果以现行工资水平计算养老金负债和养老金成本,无法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的养老金给付义务,可能导致企业的养老金负债未能真正得到补偿。
3.2.2养老金资产与负债的确认互相分离
目前,我国企业对养老金资产和负债的确认采用查看完整请+Q:351916072获取分离观,也就是说,将企业和企业养老金计划看作相互独立的个体,企业只需在计提时确认养老金费用和养老金负债,并定期向养老金受托机构提存资金,其义务就履行完毕。没有在账面记录养老金资产的投资损益,向退休职工发放养老金时,企业也不再在账面作任何记录。首先,这样处理不能反映养老金经济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因为实行设定受益计划计划的企业虽然将养老金资产委托给受托机构管理,但养老金资产的投资运作风险仍由企业承担,实质上这部分资产仍属企业,养老金资产的投资收益与损失会影响到企业的资产价值和财务成果。因此,企业不仅要记录养老金计提和缴存的经济业务,而且应确认养老金资产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收益与损失,反映因支付养老金而减少的养老金资产与负债。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养老金经济业务全貌,为养老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充分的信息。其次,与国际惯例不协调。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87 号(SFAS87)《雇主对养老金的会计处理》规定,不仅在会计报表中列出养老金成本、养老金资产和养老金负债项目,而且也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详细披露企业养老金计划的相关项目和会计处理方法。由此可见,美国养老金会计关于养老金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偏向于整体观,将企业和养老金计划当作一个整体,要求企业在会计处理和披露中及时反映养老金资产和负债的增减变动情况,显然与我国所主张的分离观不相协调。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第1章 引言  1
1.1 养老金会计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1
1.2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理论及成果  2
1.3 文章的框架结构  2
第2章 养老金会计概述  3
2.1 养老金概述  3
2.1.1 养老金的性质  3
2.1.2 养老金计划  3
2.1.3 养老保险模式  3
2.2 养老金会计的目标  4
2.2.1 基本目标是反应受托责任  4
2.2.2 具体目标是向信息需求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4
2.2.3 根本目标是提高社会效益  5
2.3 养老金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5
2.3.1 权责发生制原则  5
2.3.2 配比原则  6查看完整请+Q:351916072获取
2.3.3 充分披露原则  6
第3章 我国养老金会计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6
3.1 “空账”缺口巨大  6
3.2  会计处理方面  7
3.2.1 养老金成本构成单一  7
3.2.2 养老金资产与负债的确认互相分离  7
3.2.3 补充养老保险部分的会计处理较模糊  8
3.2.4 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9
3.2.5 小结  9
3.3 欠缴现象普遍  9
第4章 完善我国养老金会计改革的建议  10
4.1 加快法制建设,提高相关立法的层次  10
4.2 合理界定养老金成本,完善养老金成本核算模式  10
4.3 改进业绩报告体系,完善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  11
4.3.1 推行全面收益报告  11
4.3.2 在财务报表中披露  12
4.3.3 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  12
4.4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12
4.5 加强监管  12
结束语  13
参考文献  14查看完整请+Q:351916072获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24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