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以a股上公司为例

摘要:企业盈余质量一直被投资者和决策者着重关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目标也发生了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过渡的变化。高质量的盈余可以使投资者更加准确的预测被投资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自2006年新会计准则颁布,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再次应用在企业的财务会计事项中至今已有近10年,本文通过对2008~2014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将稳健性作为衡量指标以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在2008~2014年间普遍具有稳健性;且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盈余质量。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2
二、文献综述2
(一)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相关文献综述2
(二)稳健性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文献综述2
(三)公允价值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文献综述2
研究设计3
研究假设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3
变量定义3
模型设计3
实证结果与分析4
描述性统计4
相关性检验4
回归分析4
五、结论与局限5
致谢5
参考文献6
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
——以A股上市公司为例
金融学院 会计123班 翟煜晨
引言
引言
2006年财政部正式颁布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更加注重我国特殊的经济市场环境,并在此前提下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公允价值的重新引入。2007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缓解危机的同时会计准测受到了质疑,其中公允价值计量所受争议最多,其优劣存废一度成为争论的焦点。面对严峻形势各国纷纷修订涉及到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2009年4月,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放宽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标准,并对第157号准则进行了补充和完善。2014年我国财政部发布《公允价值计量》作为39号准则,充分考虑我国目前的经济市场环境,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作出了较为详细且严格的规定。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我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业务复杂程度日益加巨的背景下,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会计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资本市场中,投资者和债权人一般会利用盈余信息来衡量公司的业绩和未来的成长值,因此会计盈余是财务报表中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在现代企业中,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将会产生代理成本,导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较为严重,使得财务报告使用者需要得到高质量的盈余信息来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而会计准则的存在对盈余质量又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可以制约盈余管理的发生从而提高盈余质量,另一方面又为盈余管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会计稳健性是衡量会计盈余质量的特征之一。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较为特殊,频繁利用公允价值进行交易的行业(如:金融业、投资性房地产)已经开始全面的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但在会计信息的选择中,我国的会计工作者更看重可靠性而不是相关性。综上所述,本文将采用会计稳健性来衡量盈余质量。为了探讨公允价值的使用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此来考察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并为后续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提出假设:公允价值的应用会降低会计稳健性。利用A股上市公司2008~2014年间的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以证明假设的成立,期望为上市公司提高盈余质量提供新的经验数据。
文献综述
本文将会计稳健性作为衡量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指标,先进行公允价值与盈余质量相关性的文献综述,再引入会计稳健性,对稳健性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性进行综述,最后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相关性综述。
(一)公允价值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文献综述
Barth(1994)选取了1971~1990年的银行业为样本数据Barth ,Landsman和Wahlen(1995)利用美国银行业1971~1990年的数据,结果表明基于公允价值计量的银行收益波动比基于历史价值的收益波动要大,且公允价值的应用会加大公司财务报告的不确定性。William.R.Scott(1997)指出,在会计实务中,引入公允价值对收益进行计量是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最根本办法。邓传洲(2005)以中国B股上市公司为例,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公允价值披露能显著的增加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同时也显著增强了每股收益对市场整体收益率的解释能力。罗胜强(2006)总结了银行界及其监管机构对金融危机后公允价值的反应,得出:当金融工具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且市场价格是可观察时其公允价值是容易确定、不存在争议的。但当金融工具缺乏活跃交易市场时,用来估计公允价值所需要的假设存在者大量的人为主观判断,因而无法确保所得到的公允价值是可靠的,便会为操纵利润提供更多的弹性空间。葛家澍(2007)通过比较IASB和F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得出,公允价值若在良好运用的前提下,将会是财务会计发展的趋势且可以较为全面的反映企业价值。
(二)稳健性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文献综述
何和平(2001)在文章中指出,盈余信息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会被会计稳健性影响,产生质量下降的情况,但会计稳健性会提高会计盈余信息质量的相关性,且在相关会计信息被充分披露的前提下可以提高可比性。李增泉、卢文彬(2003)运用Basu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与股票收益相关性明显,存在会计稳健性,且该情况与成熟市场的情况大致相同。Watts(2003)在研究中表明,为确保会计稳健性的提高,盈余管理的难度和成本将会提高。葛家澍(2011)在理论研究中指出,企业的财务报表的信息来源必须是确定的、可信的,表外信息则可以通过披露、估计、判断或者模型得到。蒋珩(2012)以会计稳健性为视角理论研究了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得出应在追求稳健性的前提下进行公允价值的应用,才能保证信息质量的提高。
(三)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相关文献综述
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全面反映未来收益或损失的不确定性,会计稳健性则为了降低风险而提前确认费用、推迟确认收益、高估负债以及低估资产。在一定层次上,公允价值和会计稳健性存在着矛盾。国内外有关公允价值计量和会计稳健性独立的研究较多,而较少有将二者结合进行研究分析。尽管目前的相关研究不多,但两者的结合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武凝(2009)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在会计目标上是一致的,公允价值能够对因追求会计稳健性而导致的投资决策失误进行修正。时秀花(2009)研究发现,公允价值的运用可以修正会计稳健性的单边不对称性。杜颖洁(2009)利用我国1998~2007年的上市公司数据,对公允价值计量和会计稳健性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结论:采取公允价值计量的上市公司显著的表现出了更强的会计稳健性,并认为公允价值的应用不会必然导致会计稳健性的下降。张荣武、伍中信(2010)研究得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会计稳健性与公允价值是完全相悖而行的,混合模式下的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之间仅存在适度的相关性。文冬冬(2010)通过对我国A股公司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相关资产项目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后会计盈余的稳健性水平显著降低,且与企业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提规模成负相关。万红波、王洋(2010)在研究中指出,现阶段的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正处于相互融合、自我完善的阶段,在经济迅速发展和我国市场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下,公允价值计量应该更大幅度的引入相关行业。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29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