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20200105141632]
时代在不断的进步,社会也在不断的发展,这也就意味着经济的发展也从未停止过脚步。2000年以后,世界经济展现出的格局愈演愈烈,经济活动所表现出的内在并不能别一些受限制的法规表达出来。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并没有被直接的御用在会计准则里面。但其明确指出:“当经济活动发生的法律形式与其内涵经济实质不一致时,为了保证会计核算信息与客观经济事实相符,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意思就是说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我们得以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为基础。企业会计准则将实质重于形式以会计核算基本原则收入囊中,在实务中,企业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如果只是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就易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不能够反映经济现实。所以,会计信息只根据其法律形式是完全不可行的,只有按照交易或事项的实质来判断,才能得到最真实的交易或事项。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实质,形式,法律形式,信息失真,
目 录
1 引言1
2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内涵1
2.1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概念的提出2
2.2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内涵2
3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必要性3
3.1 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势的影响3
3.2 企业组织形式和业务复杂化因素3
3.3 原有准则、制度存在缺陷3
4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意义3
4.1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意义3
4.1.1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对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补充3
4.1.2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对一贯性原则的补充4
4.1.3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和谨慎性原则相辅相成4
4.2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独立审计中的意义4
4.2.1 在涉及舞弊或违法行为中的运用4
4.2.2 在涉及履行合同或法规中的运用4
4.2.3 在涉及影响收益趋势变动中的运用4
4.3 有效防止会计信息失真5
4.4 真实反映企业经济活动5
4.5 进入国际市场的会计准则要求5
5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具体运用5
5.1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资产确认活动中的运用5
5.2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无形资产核算中的运用6
5.3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资产减值认定中的运用6
5.4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收入确认中的运用6
5.5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负债中的运用7
5.5.1 未来负债的核算7
5.5.2 长期借款及借款利息的核算7
5.5.3 预计负债的确认8
5.6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确认损益中运用8
6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9
6.1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滥用问题9
6.2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协调问题10
6.3 过分强调实质,忽略法律形式问题10
6.4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收入准则中缺乏监督机制10
6.5 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1
7 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运用的几点建议11
7.1 立足国情灵活运用原则11
7.2 把握好强调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尺度11
7.3 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11
7.4 会计教育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12
7.5 综合全面地使用各种会计核算原则12
8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都会计工作人员提出的要求12
8.1 提升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12
8.2 加强对企业会计人员的技能培训13
8.3 会计人员应注意经验的不断积累13
8.4 会计人员应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13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1 引言
时代在不断的进步,社会也在不断的发展,这也就意味着经济的发展也从未停止过脚步。2000年以后,世界经济展现出的格局愈演愈烈,经济活动所表现出的内在并不能别一些受限制的法规表达出来。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并没有被直接的御用在会计准则里面。但其明确指出:“当经济活动发生的法律形式与其内涵经济实质不一致时,为了保证会计核算信息与客观经济事实相符,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意思就是说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我们得以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为基础。企业会计准则将实质重于形式以会计核算基本原则收入囊中,在实务中,企业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如果只是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就易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不能够反映经济现实。所以,会计信息只根据其法律形式是完全不可行的,只有按照交易或事项的实质来判断,才能得到最真实的交易或事项。
2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内涵
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293卷465号Gregory v. Helvering案(Gregory诉Helvering案)是一起美国最高法院就美国联邦所得税法进行的有里程碑意义的判决。实质重于形式强调的基础是,从联邦税法角度,依据交易的经济实质,当经济实质与交易的法律形式相背离时,纳税人必须受到限制。
Evelyn Gregory是一家名为“United MortgAge Company”的全权股东。“United Mortgage Company”事实上拥有一家名为“Monitor SeCurities Corporation”1000股股权。1928年9月18日,Evelyn Gregory创设了一家“Averill Corp”(公司名),三天后将她的1000股“Monitor Securities Corporation”股份转到“Averill Corp”名下。9月24日她结束了“Averill Corp”公司并将转给“Averill Corp”的1000股股份分配给自己。同一天,她将该1000股股份出售并卖得133,333.33美元。她声称转让成本为57,325.45美元,只应就76,007.88净资本利得纳税。在Gregory1928年申报联邦所得税时,依据1928年的税收法案112节,她把该交易认定为公司免税重组。国内收入局局长Guy Helvering认为,从经济实质看不存在商业重组,Gregory拥有全部三家公司,她仅仅在形式上显得好像是重组,她处置Monitor的股份实质上没有缴付所得税,据此她少报了10000美元的纳税义务。
税收上诉法院委员会在下面的诉讼里所做的判决更倾向于纳税人。[见Gregory诉Commissioner(格里高里诉局长案)27 B.T.A. 223 (1932)]
但是美国上诉法院二级巡回法庭驳回了上述的判决,他们的裁决更加有利于税务局长。Learned Hand J在判决中说:如果是为了躲避税收,那么是不能被豁免的。每个人都会为了减少自己的税收,选择一种自己认为可以付最少税收的选项。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能增加他们的税收。
美国最高法院裁决也倾向于税务局长。 法庭作出否定裁决的理由还有一些说明:如果说将某一公司资产转移到了另一个公司,那就表示公司在进行重组。就象本案清楚的事实。根据这些情形,事实已经摆在眼前,所以只能解释为只可能有一个解释,虽然表面上它是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在进行,但是其实是公司有意安排的打着企业重组的幌子来做一些不法行为。
2.1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概念的提出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SuBstAnCe Over Form PrinCipe)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是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也就是说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或事项的外在形式或人为形式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其实质内容。所以会计信息要反映的交易或事项,必须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非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
时代在不断的进步,社会也在不断的发展,这也就意味着经济的发展也从未停止过脚步。2000年以后,世界经济展现出的格局愈演愈烈,经济活动所表现出的内在并不能别一些受限制的法规表达出来。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并没有被直接的御用在会计准则里面。但其明确指出:“当经济活动发生的法律形式与其内涵经济实质不一致时,为了保证会计核算信息与客观经济事实相符,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意思就是说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我们得以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为基础。企业会计准则将实质重于形式以会计核算基本原则收入囊中,在实务中,企业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如果只是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就易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不能够反映经济现实。所以,会计信息只根据其法律形式是完全不可行的,只有按照交易或事项的实质来判断,才能得到最真实的交易或事项。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实质,形式,法律形式,信息失真,
目 录
1 引言1
2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内涵1
2.1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概念的提出2
2.2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内涵2
3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必要性3
3.1 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势的影响3
3.2 企业组织形式和业务复杂化因素3
3.3 原有准则、制度存在缺陷3
4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意义3
4.1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意义3
4.1.1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对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补充3
4.1.2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对一贯性原则的补充4
4.1.3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和谨慎性原则相辅相成4
4.2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独立审计中的意义4
4.2.1 在涉及舞弊或违法行为中的运用4
4.2.2 在涉及履行合同或法规中的运用4
4.2.3 在涉及影响收益趋势变动中的运用4
4.3 有效防止会计信息失真5
4.4 真实反映企业经济活动5
4.5 进入国际市场的会计准则要求5
5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具体运用5
5.1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资产确认活动中的运用5
5.2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无形资产核算中的运用6
5.3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资产减值认定中的运用6
5.4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收入确认中的运用6
5.5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负债中的运用7
5.5.1 未来负债的核算7
5.5.2 长期借款及借款利息的核算7
5.5.3 预计负债的确认8
5.6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确认损益中运用8
6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9
6.1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滥用问题9
6.2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协调问题10
6.3 过分强调实质,忽略法律形式问题10
6.4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收入准则中缺乏监督机制10
6.5 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1
7 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运用的几点建议11
7.1 立足国情灵活运用原则11
7.2 把握好强调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尺度11
7.3 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11
7.4 会计教育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12
7.5 综合全面地使用各种会计核算原则12
8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都会计工作人员提出的要求12
8.1 提升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12
8.2 加强对企业会计人员的技能培训13
8.3 会计人员应注意经验的不断积累13
8.4 会计人员应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13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1 引言
时代在不断的进步,社会也在不断的发展,这也就意味着经济的发展也从未停止过脚步。2000年以后,世界经济展现出的格局愈演愈烈,经济活动所表现出的内在并不能别一些受限制的法规表达出来。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并没有被直接的御用在会计准则里面。但其明确指出:“当经济活动发生的法律形式与其内涵经济实质不一致时,为了保证会计核算信息与客观经济事实相符,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意思就是说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我们得以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为基础。企业会计准则将实质重于形式以会计核算基本原则收入囊中,在实务中,企业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如果只是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就易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不能够反映经济现实。所以,会计信息只根据其法律形式是完全不可行的,只有按照交易或事项的实质来判断,才能得到最真实的交易或事项。
2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内涵
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293卷465号Gregory v. Helvering案(Gregory诉Helvering案)是一起美国最高法院就美国联邦所得税法进行的有里程碑意义的判决。实质重于形式强调的基础是,从联邦税法角度,依据交易的经济实质,当经济实质与交易的法律形式相背离时,纳税人必须受到限制。
Evelyn Gregory是一家名为“United MortgAge Company”的全权股东。“United Mortgage Company”事实上拥有一家名为“Monitor SeCurities Corporation”1000股股权。1928年9月18日,Evelyn Gregory创设了一家“Averill Corp”(公司名),三天后将她的1000股“Monitor Securities Corporation”股份转到“Averill Corp”名下。9月24日她结束了“Averill Corp”公司并将转给“Averill Corp”的1000股股份分配给自己。同一天,她将该1000股股份出售并卖得133,333.33美元。她声称转让成本为57,325.45美元,只应就76,007.88净资本利得纳税。在Gregory1928年申报联邦所得税时,依据1928年的税收法案112节,她把该交易认定为公司免税重组。国内收入局局长Guy Helvering认为,从经济实质看不存在商业重组,Gregory拥有全部三家公司,她仅仅在形式上显得好像是重组,她处置Monitor的股份实质上没有缴付所得税,据此她少报了10000美元的纳税义务。
税收上诉法院委员会在下面的诉讼里所做的判决更倾向于纳税人。[见Gregory诉Commissioner(格里高里诉局长案)27 B.T.A. 223 (1932)]
但是美国上诉法院二级巡回法庭驳回了上述的判决,他们的裁决更加有利于税务局长。Learned Hand J在判决中说:如果是为了躲避税收,那么是不能被豁免的。每个人都会为了减少自己的税收,选择一种自己认为可以付最少税收的选项。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能增加他们的税收。
美国最高法院裁决也倾向于税务局长。 法庭作出否定裁决的理由还有一些说明:如果说将某一公司资产转移到了另一个公司,那就表示公司在进行重组。就象本案清楚的事实。根据这些情形,事实已经摆在眼前,所以只能解释为只可能有一个解释,虽然表面上它是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在进行,但是其实是公司有意安排的打着企业重组的幌子来做一些不法行为。
2.1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概念的提出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SuBstAnCe Over Form PrinCipe)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是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也就是说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或事项的外在形式或人为形式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其实质内容。所以会计信息要反映的交易或事项,必须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非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