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股权激励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附件)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中外研究者们开始关注企业的盈余管理问题,展开了很多研究并得到了不少颇具开创性的成果。盈余管理主要包括应计盈余管理以及真实盈余管理两类。目前我国现有研究大部分都以前一类为核心开展。不过由于我国财会制度和监管在不断改进完善,应计盈余管理所受限制逐步增多,管理层则更多地开展真实盈余管理。同时,《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2006年)颁行后,已有很多上市企业实施了这一机制。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前人已有关于股权激励、真实盈余管理两个因素之间关系的课题研究的成果,并总结提出几个假设,随后利用2013年至2015年三年内我国A股上市的制造类企业中已经制定股权激励方案的336家企业样本数据展开实证研究,分析企业制定的激励方案对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证明,对于企业真实盈余管理来说,股权激励的强度对其有正向影响,激励有效期对其有负向影响。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 2
(一)真实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2
1.真实盈余管理的定义 2
2.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 3
(1)资本市场动机 3
(2)避税动机 3
(3)契约动机 3
(二)股权激励与真实盈余管理关系的相关研究 3
三、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4
(一)股权激励程度与真实盈余管理 4
(二)股权激励有效期与真实盈余管理 4
四、研究设计 5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5
(二)变量设计 5
1.被解释变量的度量 5
2.解释变量的度量 6
3.控制变量的度量 6
(三)模型设计 6
五、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6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
(二)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7
(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7
六、研究结论及建议 9
(一)结论 9
(二)建议 9
1.完善管理层激励机制 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9
3.规范职业经理人市场 9
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10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0
高管股权激励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
——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引言
引言
现代企业开展的业务类型与过去相比愈来愈多,而且规模也逐步扩张,企业主已经不具备直接负担全部日常管理运营的能力,因此国内企业开始大量聘请职业经理人实施企业管理,企业所有权与其实际经营权不再密切关联。由于企业主与经理人间存在利益冲突,企业治理成本逐步提高,所以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很快变成当代企业治理研究相关的关键课题。股权激励制度这一种能够帮助企业解决企业主和实际运作管理者之间矛盾的机制,显著缩减了代理成本,所以在中外被普遍应用。特别是《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2006年)颁行后,A股市场内实施此激励办法的公司总量显著增多。一来,股权激励使得企业主与实际运作者形成更加一致的目标,提高了企业内部凝聚力,稳定了公司运行和发展。二来,股权激励制度可能给企业高管带来更高利润,很多企业高管为达到设定的获得股权的条件,可能采取盈余管理。尤其是自从美国安然财务造假事件爆发之后,股权激励制度的各类缺陷进一步暴露并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过去数十年内,人们熟知的应计盈余管理工作早就引发了学者们和企业管理者的普遍重视,还有不少专家分析了这一行为与公司股权激励的关系,得到了很多成果。有学者得出了两者正相关的论断。不过《萨班斯法案》在美国实施后,各国对应计盈余管理的管控逐渐强化。2006年中国政府颁布了新版本会计准则,自此企业应用应计盈余管理来操纵企业盈余的余地逐步缩小,所受监管逐步加强,所以公司高管更多采用更为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手段达到公司盈余控制的目的。本文将重点分析高管股权激励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
本研究选择了中国A股市场内制造类企业从2013年到2015年3年内已经实施了股权激励的336个企业样本数据,基于当前已有理论,计划对数据展开研究。
二、文献综述
外国专家很早就已经开始着手研究真实盈余管理工作,发展至今与此有关的研究不仅更加成熟而且颇为完善,但是我国当前与此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不多,研究覆盖范畴不够宽泛。根据本文的研究需求,本文主要从真实盈余管理和企业股权激励制度与其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方面来回顾文献。
(一)真实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1.真实盈余管理的定义
外国研究者很早就已经展开了真实盈余管理课题相关研究,但是当时的研究多为应计盈余管理的辅助性分析,由于前期财会工作准则本就有不小漏洞,管理团队有很大空间实施应计盈余管理。2002年世界上爆发了多个财务丑闻,美国很快正式颁行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加强了对企业应计盈余管理的监管和控制强度,此后学者们才逐步将关注点投向真实盈余管理,于此有关的研究才逐步增多,并形成了新的研究领域。
Schipper(1989)首先把对真实交易实施操控也纳入到了盈余管理行为范畴之内,确认指出真实盈余管理行为通常更难被外界察觉。
Healy(1995)提出企业实施的真实盈余管理即为应用实际交易调节企业运作、筹/投资过程的时点及结构,必然会对公司的现金流造成影响。Wahlen& Healy (1999)第一次界定盈余管理概念有应计、真实两类盈余管理类型。
Ewert(2005)对此概念给出的界定为:企业利用关联交易或执行合同的时间,设法修改财务报告中盈余数据,提高了交易成本的行为。他提出制定紧缩的财会工作政策可能导致管理团队更经常、更有可能实施真实盈余管理。
Roychowdhury(2006) 对此概念给出的界定为:管理团队所开展的与正常营运有违的具体行为,其主要目的是达成特定激励制度目标,这一行动可能对企业真实现金流造成影响,或者对企业正常营运造成影响。他还第一次给出了与真实盈余管理相关的实证分析计算模型。
我国研究者针对真实盈余管理开展的研究不多,而且多数以外国研究者提出的观点为基础参考。
宁亚平(2004)提出,在不会损害企业价值的基础上,公司开展交易实现对盈余进行操控管理的行为即为真实盈余管理。
陈波和王翠婷(2010)的研究给出的概念将其界定为管理层为获得个人利益而可能筹划安排发生交易的时间、性质、内容等行为。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 2
(一)真实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2
1.真实盈余管理的定义 2
2.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 3
(1)资本市场动机 3
(2)避税动机 3
(3)契约动机 3
(二)股权激励与真实盈余管理关系的相关研究 3
三、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4
(一)股权激励程度与真实盈余管理 4
(二)股权激励有效期与真实盈余管理 4
四、研究设计 5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5
(二)变量设计 5
1.被解释变量的度量 5
2.解释变量的度量 6
3.控制变量的度量 6
(三)模型设计 6
五、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6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
(二)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7
(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7
六、研究结论及建议 9
(一)结论 9
(二)建议 9
1.完善管理层激励机制 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9
3.规范职业经理人市场 9
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10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0
高管股权激励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
——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引言
引言
现代企业开展的业务类型与过去相比愈来愈多,而且规模也逐步扩张,企业主已经不具备直接负担全部日常管理运营的能力,因此国内企业开始大量聘请职业经理人实施企业管理,企业所有权与其实际经营权不再密切关联。由于企业主与经理人间存在利益冲突,企业治理成本逐步提高,所以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很快变成当代企业治理研究相关的关键课题。股权激励制度这一种能够帮助企业解决企业主和实际运作管理者之间矛盾的机制,显著缩减了代理成本,所以在中外被普遍应用。特别是《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2006年)颁行后,A股市场内实施此激励办法的公司总量显著增多。一来,股权激励使得企业主与实际运作者形成更加一致的目标,提高了企业内部凝聚力,稳定了公司运行和发展。二来,股权激励制度可能给企业高管带来更高利润,很多企业高管为达到设定的获得股权的条件,可能采取盈余管理。尤其是自从美国安然财务造假事件爆发之后,股权激励制度的各类缺陷进一步暴露并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过去数十年内,人们熟知的应计盈余管理工作早就引发了学者们和企业管理者的普遍重视,还有不少专家分析了这一行为与公司股权激励的关系,得到了很多成果。有学者得出了两者正相关的论断。不过《萨班斯法案》在美国实施后,各国对应计盈余管理的管控逐渐强化。2006年中国政府颁布了新版本会计准则,自此企业应用应计盈余管理来操纵企业盈余的余地逐步缩小,所受监管逐步加强,所以公司高管更多采用更为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手段达到公司盈余控制的目的。本文将重点分析高管股权激励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
本研究选择了中国A股市场内制造类企业从2013年到2015年3年内已经实施了股权激励的336个企业样本数据,基于当前已有理论,计划对数据展开研究。
二、文献综述
外国专家很早就已经开始着手研究真实盈余管理工作,发展至今与此有关的研究不仅更加成熟而且颇为完善,但是我国当前与此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不多,研究覆盖范畴不够宽泛。根据本文的研究需求,本文主要从真实盈余管理和企业股权激励制度与其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方面来回顾文献。
(一)真实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1.真实盈余管理的定义
外国研究者很早就已经展开了真实盈余管理课题相关研究,但是当时的研究多为应计盈余管理的辅助性分析,由于前期财会工作准则本就有不小漏洞,管理团队有很大空间实施应计盈余管理。2002年世界上爆发了多个财务丑闻,美国很快正式颁行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加强了对企业应计盈余管理的监管和控制强度,此后学者们才逐步将关注点投向真实盈余管理,于此有关的研究才逐步增多,并形成了新的研究领域。
Schipper(1989)首先把对真实交易实施操控也纳入到了盈余管理行为范畴之内,确认指出真实盈余管理行为通常更难被外界察觉。
Healy(1995)提出企业实施的真实盈余管理即为应用实际交易调节企业运作、筹/投资过程的时点及结构,必然会对公司的现金流造成影响。Wahlen& Healy (1999)第一次界定盈余管理概念有应计、真实两类盈余管理类型。
Ewert(2005)对此概念给出的界定为:企业利用关联交易或执行合同的时间,设法修改财务报告中盈余数据,提高了交易成本的行为。他提出制定紧缩的财会工作政策可能导致管理团队更经常、更有可能实施真实盈余管理。
Roychowdhury(2006) 对此概念给出的界定为:管理团队所开展的与正常营运有违的具体行为,其主要目的是达成特定激励制度目标,这一行动可能对企业真实现金流造成影响,或者对企业正常营运造成影响。他还第一次给出了与真实盈余管理相关的实证分析计算模型。
我国研究者针对真实盈余管理开展的研究不多,而且多数以外国研究者提出的观点为基础参考。
宁亚平(2004)提出,在不会损害企业价值的基础上,公司开展交易实现对盈余进行操控管理的行为即为真实盈余管理。
陈波和王翠婷(2010)的研究给出的概念将其界定为管理层为获得个人利益而可能筹划安排发生交易的时间、性质、内容等行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