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问题研究

目 录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 研究的方法 2
1.3 文献综述 2
2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现状与分析 3
2.1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格式正逐步完善和统一 4
2.2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不够科学 4
2.3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存在较多的无用信息 4
2.4 多数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对内控缺陷整改的理解不当 5
3 研究设计 5
3.1 研究假设 5
3.3 模型的建立 7
4 样本的选择及描述性统计 8
4.1 样本的选择 8
4.2 描述性统计 9
5 实证设计与检验 11
5.1 相关性分析 11
5.2 Logistic回归 13
6 结论及展望 15
6.1 研究结论 15
6.2 改进措施 15
6.3 本文的不足 17
结论 18
致谢 19
参考文献20
表1 变量描述 8
表2 总体的描述性统计 10
表 3 已披露和未披露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10
表 4 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 12
表5 回归结果 13
表6 共线性处理后的结果13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2001年美国安然公司的事件曝出后震惊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世界,随后还相继发生了一系列的大型公司舞弊案件,如:雷曼兄弟破产、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接管、美国三大汽车商经营发生巨大困难,以及我国的中信泰富、中航油、三大航空公司的衍生金融产品投资发生巨大亏损的事件。虽然这些事件发生的一些表面原因看似各不相同,但究其根源都与其对自身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问题认识不到位,致使内部控制失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鉴于以上情形,全世界从2002年开始逐步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管。在2002 年下半年初,由美国国会制定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要求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进行严格披露后,许多具备发达的资本市场的国家也相继加大了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监管力度,陆续出台了一些有关规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框架或规范,纷纷开始建立与内部控制有关的各项法律法规。而我国也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内控的制度与规范。我国从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随后于2010年4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指引。这些指引从2012年1月1日起开始在沪深两市主板上市的公司执行。实行该规范以及相关配套指引的上市公司应当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对外披露。这些都标志着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相关的规范体系正在逐步建成,为我国上市公司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制度及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更为全面而可靠的信息提供了保证,同时也为内部控制自我评价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
1.1.2 研究的意义
从以上可以看出,一方面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已断然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的法定义务。即便抛开相关法律法规对上市公司审计监管的要求,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也是有效防范风险、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重要方法和工具,我们要从公司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实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还很不规范。而有关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研究也较少,因此本研究还丰富了我国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问题实证研究方面的成果,拓展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理论研究范围。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1.2 研究的方法
本文在借鉴国外Bryan and Lilien、Dolye等专家以及国内聂兴凯,郑洪涛,田薇等学者们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选取上交所A股为样本,结合相关数据来具体分析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有关因素,采用描述性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对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分析,对如何更好地做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对策。
1.3 文献综述
1.3.1 文献回顾
张黎淼(2010)认为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要考虑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实施标准以及不同的应用环境。聂兴凯,郑洪涛,田薇(2010)分析发现,管理层规模越大、管理层持股数量越多、董事越勤勉、管理层薪酬越高,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概率就越大。王楠楠(2011)认为应从公司层面和业务层面分别对内部控制的设计有效性和执行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将两个层面的评价纳入自我评价报告格式之中。詹长杰(2011)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具有信息含量,但是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对股价的影响是负面的。范存遥(2011)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存在自愿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意识不强、没有统一规范的自评体系、自评设计缺少客观性等问题。王婷(2012)发现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董事会规模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有效性水平是正相关;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水平与内部控制评价自我评价报告的有效性水平呈显著负相关。龚文(2012)研究发现: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独立董事比例、上市年限、董事规模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负相关,公司盈利能力、公司控制权、董事会下设委员会个数以及监事会规模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续玉婷(2012)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内控自我评价存在内部控制过于形式化,内控自评工作过于仓促、开展受阻、未实现全面性,内控自评报告格式不统一等不足。王晨(2012)认为国家应该提高内部控制方面规范的法律力度;实施内部控制全面评价体系;采取有效、实用的评价方法和统一的指标体系。刘建(2013)得出结论为内部控制水平高的公司,其财务报告可靠性更高、企业经营效率也更高。陈明远(2013)研究得出我国要构建系统的、易于操作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可为内部控制评价的推行提供技术性支持。
1.3.2 文献评述
笔者认为以上文献都有较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以上等作者都为我国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理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都有许多值得财政部、证监会、证券市场等相关部门颁布相关规章条例的时候值得参考的地方。但是,这些文章也有一些局限和不足。首先,选择的样本量较少,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本来就出于起步阶段,各个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尚不成熟,形式不一,内容五花八门,如果没有足够的样本量必然会使结论缺乏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例如,王楠楠(2011)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问题研究》从样本的选择上看,此文在研究中选取样本数量较少,仅为110家,这必定影响了文章研究的精确性与代表性。而且文章还只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对研究的深度有一定影响。其次,理论色彩较为浓重,发现的问题以及提出的措施与意见有较多相似之处。例如,发现我国目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格式不规范不统一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统一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格式,这一条类似建议,以上文章中就有10多篇文章提到。尽管这说明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在这方面确实存在较为明显的漏洞,但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一些学者的文章有时也缺乏新颖独到的观点。另外,较多文章都对美国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及其扩展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英国Cadbury报告和Turnbull指南、加拿大CoCo报告、美国萨班斯法案等涉及内部控制评价的相关规范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对我国内部控制相关制度提出了一些建议。虽然有利于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但是缺乏实用性。因此本文致力于实证研究,争取给我国上市公司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通过研究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有效性有关的影响因素,获得相关结论,来提高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近而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10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