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公司资产减值准备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盈余管理一直是各企业关注的重心且纷纷探寻合理进行盈余管理的办法。与此同时,经过“修饰”的盈余管理则会一定程度上掩盖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资产减值因其灵活性成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最普遍的手段,其两面性同时也给企业的不合理利用带来了机会。新资产减值准则在规范资产减值政策的同时,也对上市公司肆意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不合理行为进行了有效的遏制。本文首先运用描述性统计论证新准则实行后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数的均值和标准差与之前存在差异。其次,选取2005和2007年的数据为小样本,运用回归分析、T检验等方法,以利润平滑和防止亏损两种动机作为研究重点,分析新准则的实行对盈余管理行为具有明显的遏制作用。最后得出结论新准则实行后,盈余管理的行为依旧存在但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实行能够有效缩小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从而遏制盈余管理行为。
目录
摘要4
关键词4
Abstract 4
Key words4
一、引言 4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4
(二)基本理论研究 5
1.资产减值准备研究5
2.盈余管理研究6
3.利用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 7
二、文献综述 8
(一)国外研究综述 8
(二)国内研究综述 9
三、研究设计10
(一)样本选择与指标选择 10
1.样本选择 10
2.数据来源10
3.研究指标选择10
(二)研究思路11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11
(一)研究检验结果分析 11
1.描述性统计分析 12
2.不同动机下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的分析15
(二)研究局限性16
1.样本选择局限性16
2.盈余动机分析的局限性16
五、研究结论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7
图1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变动趋势图12
图2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变动趋势图13
表1本文主要选取的财务指标10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表2 ROE所反映的上市公司业绩水平11
表3不同动机的标准说明11
表4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数12
表5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较13
表6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较14
表7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较14
表8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较15
表9防止亏损动机下及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较15
表10回归结果 16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引言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一直就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但热点也必将成为研究难点。目前,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调节利润的现象普遍存在。一般在合理的范围内,盈余管理可以对企业利润进行适度调整。与此同时,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也在逐步广泛化。
由于会计实务一直是复杂多样化的,相应的,制定和施行会计准则是也为其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资产减值准备因其可以灵活的计提和转回则被更多的上市公司所发现并利用,但资产减值准备对一个上市公司来说是一把 “双刃剑”。上市公司合理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则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但如若利用不当,也终将成为会计信息失真的“催化剂”。
新政策一旦颁布,这必然会使得利用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这一手段的上市公司产生重大影响。在2006年财政部颁布新企业会计准则之后,一时间引起了很多企业和个人的广泛讨论。这项新准则使得我国的会计准则更加具有谨慎性和规范性。单单从资产减值准则来看,之前有很多的上市公司利用该准则的灵活性进行企业盈余管理的“大平滑”和“大洗澡”,这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因此,新政策背景下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则具有新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故此,本文将在前人众多文献研究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
(二)基本理论研究
1.资产减值准备研究
(1)资产减值准备的定义
(2)资产减值准备政策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坏账准备阶段”。1992年,财政部首次在《企业财务通则》中提出企业按照规定,可以在合理范围内计提坏账准备并对发生坏账损失的情况进行了明确的解释和规定。至此,直至1998年,企业适用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项目仅局限于坏账准备。
第二阶段——“四项计提阶段”。在1998年至2000年之间的资产减值准则计提项目被称为 “四项计提”,即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以及长期投资。该规定从开始的只针对境外、香港上市公司逐步扩大到全体上市公司,进而使得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使用主体逐步广泛。
第三阶段——“八项计提阶段”。2000年,财政部新发布的会计制度中针对减值准备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在原先的“四项计提”的基础上增加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从而进一步扩充到八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进入了“八项计提”阶段。该项政策一直延续到2006年2月新准则颁布之后才得以修改和补充。
第四阶段——“全面阶段”。2006年之前,由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的过度灵活性,企业利用该项政策进行利润的大粉饰,这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因此,在2006年2月,财政部为遏制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来虚增利润的行为对政策进行了新一轮的修改。2006年颁布的新准则的规定将更有利于我国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向更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新会计准则规定了资产减值准备一旦计提便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将使得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将越来越规范化和科学化。该项准在2007年初施行以来一直沿用至今,在保证企业各项资产质量的基础上,对企业肆意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虚增利润的行为进行了有效的遏制。
(3)新资产减值准则的主要不同之处
与就会计准则相比,新准则的不同之处主要有:①《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和旧准则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相反,它要求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在内的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必须计入当期损益,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不得调整以后期间的损益[1]。②关于存货、应收账款、金融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委托贷款等资产在其价值得以恢复的情况下,可以转回已经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1]。③《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按公允价值计量,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1]。
2.盈余管理理论研究
(1)盈余管理的概念
盈余管理,就是上市公司的企业管理人员基于某种特定的目的,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以内,通过做出一些会计或非会计的选择从而影响企业的财务报告中的盈余状况来实现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目录
摘要4
关键词4
Abstract 4
Key words4
一、引言 4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4
(二)基本理论研究 5
1.资产减值准备研究5
2.盈余管理研究6
3.利用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 7
二、文献综述 8
(一)国外研究综述 8
(二)国内研究综述 9
三、研究设计10
(一)样本选择与指标选择 10
1.样本选择 10
2.数据来源10
3.研究指标选择10
(二)研究思路11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11
(一)研究检验结果分析 11
1.描述性统计分析 12
2.不同动机下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的分析15
(二)研究局限性16
1.样本选择局限性16
2.盈余动机分析的局限性16
五、研究结论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7
图1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变动趋势图12
图2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变动趋势图13
表1本文主要选取的财务指标10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表2 ROE所反映的上市公司业绩水平11
表3不同动机的标准说明11
表4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数12
表5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较13
表6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较14
表7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较14
表8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较15
表9防止亏损动机下及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较15
表10回归结果 16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引言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一直就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但热点也必将成为研究难点。目前,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调节利润的现象普遍存在。一般在合理的范围内,盈余管理可以对企业利润进行适度调整。与此同时,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也在逐步广泛化。
由于会计实务一直是复杂多样化的,相应的,制定和施行会计准则是也为其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资产减值准备因其可以灵活的计提和转回则被更多的上市公司所发现并利用,但资产减值准备对一个上市公司来说是一把 “双刃剑”。上市公司合理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则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但如若利用不当,也终将成为会计信息失真的“催化剂”。
新政策一旦颁布,这必然会使得利用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这一手段的上市公司产生重大影响。在2006年财政部颁布新企业会计准则之后,一时间引起了很多企业和个人的广泛讨论。这项新准则使得我国的会计准则更加具有谨慎性和规范性。单单从资产减值准则来看,之前有很多的上市公司利用该准则的灵活性进行企业盈余管理的“大平滑”和“大洗澡”,这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因此,新政策背景下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则具有新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故此,本文将在前人众多文献研究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
(二)基本理论研究
1.资产减值准备研究
(1)资产减值准备的定义
(2)资产减值准备政策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坏账准备阶段”。1992年,财政部首次在《企业财务通则》中提出企业按照规定,可以在合理范围内计提坏账准备并对发生坏账损失的情况进行了明确的解释和规定。至此,直至1998年,企业适用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项目仅局限于坏账准备。
第二阶段——“四项计提阶段”。在1998年至2000年之间的资产减值准则计提项目被称为 “四项计提”,即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以及长期投资。该规定从开始的只针对境外、香港上市公司逐步扩大到全体上市公司,进而使得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使用主体逐步广泛。
第三阶段——“八项计提阶段”。2000年,财政部新发布的会计制度中针对减值准备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在原先的“四项计提”的基础上增加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从而进一步扩充到八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进入了“八项计提”阶段。该项政策一直延续到2006年2月新准则颁布之后才得以修改和补充。
第四阶段——“全面阶段”。2006年之前,由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的过度灵活性,企业利用该项政策进行利润的大粉饰,这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因此,在2006年2月,财政部为遏制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来虚增利润的行为对政策进行了新一轮的修改。2006年颁布的新准则的规定将更有利于我国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向更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新会计准则规定了资产减值准备一旦计提便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将使得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将越来越规范化和科学化。该项准在2007年初施行以来一直沿用至今,在保证企业各项资产质量的基础上,对企业肆意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虚增利润的行为进行了有效的遏制。
(3)新资产减值准则的主要不同之处
与就会计准则相比,新准则的不同之处主要有:①《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和旧准则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相反,它要求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在内的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必须计入当期损益,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不得调整以后期间的损益[1]。②关于存货、应收账款、金融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委托贷款等资产在其价值得以恢复的情况下,可以转回已经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1]。③《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按公允价值计量,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1]。
2.盈余管理理论研究
(1)盈余管理的概念
盈余管理,就是上市公司的企业管理人员基于某种特定的目的,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以内,通过做出一些会计或非会计的选择从而影响企业的财务报告中的盈余状况来实现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