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公司弱弱联合”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研究以东航并购上航为例

摘要: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获得各项优质的资源,达到迅速扩张规模的目的而采用并购重组这一方式。 但是已有研究大多针对强强联合和以强并弱情况下的企业并购行为进行研究,认为这样的并购模式可能更有利于提高公司绩效,实现协同作用,达到并购的目的。但是对“弱弱联合”的企业并购研究却很少涉及,两个实力薄弱的企业利用并购重组的方式能否实现协同作用以及提高盈利能力的问题仍值得深入研究。本文研究了中国东方航空与上海航空这两家上市公司合并后的短期财富效应和中长期绩效增长情况,结果表明这次并购成功完成了中国民航史上的第一次“弱弱联合”,东方航空并购后财务状况改善,盈利能力增强。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二、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研究综述 2
(一)企业并购短期市场绩效 2
(二)企业并购财务绩效 2
(三)并购绩效影响因素 3
1.并购支付方式对并购绩效的影响 3
2.并购类型对并购绩效的影响 3
3.政府干预对并购绩效的影响 3
三、东方航空并购上海航空案例研究 4
(一)并购重组企业背景介绍 4
1.合并方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4
2.被合并方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4
(二)东航和上航并购实施过程概述 5
(三)东航和上航并购重组绩效分析 5
1.吸收合并公告的短期市场反应 5
2.并购重组的中长期财务绩效分析 7
(1) 偿债能力分析 8
(2) 盈利能力分析 10
(3)营运能力分析 11
(4) 发展能力分析 13
3. 分析总结 14
四、研究结论 15
(一)主要结论 15
(二)研究局限性 15
(三)研究展望 16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6
我国上市公司“弱弱联合”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研究——以东航并购上航为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 引言
引言
伴随着我国市场的日益繁荣,上市公司的数量日益增加,其中企业的并购行为也变得日益频繁,无论从企业并购数量方面还是从交易金额方面来考量,当今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都已经达到了比较大的规模,根据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在2014年发布的数据来看,中国市场在20132014年这一年中的并购重组交易数量以及交易金额都名列全球第二位。数据表明,中国有5270起并购交易的数量,交易的总金额达到3370亿美元,仅略低于美国。
对于众多的企业并购事件,学者们较多的研究其中强强联合和以强并弱的并购绩效,认为这样的并购模式可能更有利于提高公司绩效,能够实现协同作用,达到并购的目的。然而对于“弱弱联合”的企业并购绩效的研究却比较有限,两个实力薄弱的企业利用并购重组的方式能否实现协同作用以及提高盈利能力的问题仍值得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将对“弱弱联合”的企业并购绩效进行研究,完善对企业并购绩效研究的评价,同时为相关管理层提供指导意见。
本文通过综述已有文献,结合案例研究发现“弱弱联合”企业的并购同样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有效降低营运成本,提升公司的竞争力,达到“1+1>2”的效果从而实现经营的协同作用。另外,也可以提高公司的运营规模,提升市场覆盖率,消除恶性竞争,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的研究能为今后“弱弱联合”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并为利益相关者制定决策,进行投资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二、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研究综述
(一)企业并购短期市场绩效
国外学者考察成功并购企业的短期市场绩效,其研究普遍认为,被并购公司事件日短期市场异常收益一般能够增加20%~40%,主并购公司则略有不同,其短期市场异常收益虽有增长但比较低,更有一些学者认为主并购公司不但没有从中获益反而其短期市场绩效呈现出负异常收益。
Ruback 和 Jensen(1983 )研究结果表明若是成功的并购则能够使得被并购企业的股东获得大概20% 异常收益,而收购方也能从并购中得到短期的财富增长。但是与此不同的是有些学者研究结论表明,并购能够使被并购企业获得正的异常收益,然而为主并购企业却带来了负的异常收益。Bruner(2002)分析了130多篇关于并购绩效研究的经典文献,得出结论被并购公司一般有10%~30%的异常收益,而主并购企业异常收益却有负的倾向。
我国的学者对国内公司并购重组短期市场绩效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这三类分别是共同研究被并购公司和主并购公司的绩效、单独考察主并购公司的绩效以及单独考察被并购公司的绩效。这三种不同方面的研究结果也存在一定分歧。其中同时研究被并购公司和主并购公司的学者认为被并购公司短期市场绩效良好,主并购企业绩效较差。例如余光、杨荣(2000)深入分析沪深两市三十多起并购事件,事件研究结果表明:在并购事件中,被并购企业短期市场绩效较好,而主并购企业股东收益减少。单独研究被并购企业绩效的学者认为其市场短期绩效变化并不显著。例如陈信元和张田余(1999)以1997年上交所的并购事件为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窗口[10,20]期间,被并购公司短期市场累计超常收益率虽然在上升,但是统计检验结果不显著,这就说明被并购企业没有实现短期市场财富的增加。陈萍和程耀文(2005)单独就主并购企业的市场短期绩效进行研究,他们认为并购活动并没有使主并购企业获得协同效应,股东财富不增反减。
我国学者在进行企业并购市场绩效的研究时,我国证券市场可能不够完善,证券市场对信息的吸收和消化的时间长度与国外不同,股票价格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并购双方股东面对并购事件时对股票市场的一种预期,这种预期可能会受到例如证券市场有效性、公司信息透明度、公众的投机行为等股票市场本身存在的特征影响,从而对于国内公司并购短期市场绩效的研究存在不同的结论。
(二)企业并购财务绩效
国外学者通过选取企业并购前后关键的财务指标(如现金流量、托宾Q值、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回报率等)建立一个全面的评价系统,从目标公司财务的角度考察并购绩效。并购重组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其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
Palepu 与 Rubackr(1992)使用财务指标法分析了美国1979~1984年中最有影响力的50起并购重组活动,他们研究发现并购对公司的资产周转率有较大影响,可以显著地提高并购公司自身的资产周转率,而并购活动使得公司的营运现金流入比同类企业中没有进行并购的公司更少。然而Sharma(2002)研究了1986~1991年期间36起大型并购活动后发现,并购并没有使得主并购方获得收益,不仅如此,并购反而使得其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相关盈利指标显著降低,盈利能力下降。
国内学者主要选取利于评价获利能力(每股收益、资产回报率等)和现金回报(资产运营现金流回报、预期贴现现金流等)的关键财务数据建立一个全面的评价系统进行分析。
原红旗、吴星宇(1998)认为主并购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显著下降,而投资收益/总利润、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这三个指标都有所上升,因此总体上有效改善了主并购公司的财务绩效。而李志刚等(2008)利用因子分析法分别对收购公司、目标公司进行分析,他们认为公司绩效在并购完成之前呈现逐期上升趋势,随着并购事件的完成其绩效开始小幅度下降,并购完成后的第二期下降幅度增大,在并购后第三期又稍稍有些回升,但是从长远来看,公司并购并没有带来财务绩效的增加。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37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