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内部控制分析

经济飞速发展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如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员工权益受到侵害、消费者权益受到严重伤害等,很多案例表明许多企业以牺牲社会责任为代价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受到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从企业社会责任的正当性和重要性、内部控制对企业的自我约束作用以及二者的相辅相承的关系出发,发现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内部控制环境混乱、风险管控不严、监督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改善治理层结构、加强沟通、增强企业文化的渗透等对策,以期能够推动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关键词 内部控制,企业社会责任,利润最大化,可持续发展
目 录
1 引言1
2 内部控制的发展与基本理论 1
2.1 内部控制的发展与演进 1
2.2 内部控制的本质 3
2.3 内部控制的目标 4
2.4 内部控制的作用 5
3 社会责任的起源与发展 6
3.1 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 6
3.2 企业社会责任的特点7
3.3 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7
4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部控制分析 8
4.1 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的关系8
4.2 从企业社会责任角度分析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9
5 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导向优化企业内部控制11
5.1 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 11
5.2 优化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 11
5.3 提升企业管理层的责任感 12
5.4 完善人力资源政策 12
5.5 营造企业责任文化氛围 12
5.6 增强企业风险识别能力 12
5.7 将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 13
5.8 增强公司内部结构性的沟通 13
5.9 探索并实践内部监督 13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16
1 引言
2016年4月,一则未经证实的网帖让许多人为之惊愕。一名名叫魏则西的就读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生在网上发表了这样一个关于自身经历的帖子:他被医院诊断出患有滑膜肉瘤症,一时间他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父母都因这突如其来的噩耗而陷入了慌乱,家人四处求医,终无果。而后,魏则西通过“百度”搜索治疗“滑膜肉瘤”的治疗方法,找到一家宣称可用从国外引进的先进“生物免疫疗法”治愈“滑膜肉瘤”症的“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尽管医药费高昂,这个消息还是让魏则西一家人看到了生的希望。医院的一位相关人员曾应诺:“生物免疫疗法”的治愈成功率达到80%~90%,可保二十年无虞。然而,花费了二十多万的巨额医药费后的魏则西仍未见好转,反而一次次恶化。随后,不断有网友对百度与医院提出质疑,称百度对医疗广告审查不严,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相关科室挂名于医院,实际早已被私人承包。终于,魏则西在一片喧嚣声中于2016年4月12日陨落。可见,现实往往比故事更加触目惊心。然而,如今“魏则西事件”究竟真相如何,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无法探知,唯期逝者安息,生者坚强。看完这则事例后,我深感魏则西是不幸的,但同时他也是幸运的。起码他的身后有社会,有舆论,他不是一个人在抗争。试想,有多少生命还来不及出现在我们面前就已经永远逝去,生前事也在时间的冲刷之下成为了“奇闻轶事”。我们只要稍加回忆,就会发现这种网络搜索乱象其实由来已久,我不禁发问,企业是利欲熏心引发的视而不见还是过失导致的失察?是什么让类似的“三鹿奶粉”、“毒大米”、“僵尸肉”、“松花江污染”、“员工14连跳”“朴槿惠基金丑闻”等事件层出不穷得上演?究其本质,企业片面得追逐利润,忽视社会责任,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对社会环境及建设造成恶劣影响,还对企业的自身的健康发展带来局限。因此在基于社会责任的视角下完善内部控制已成为世界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
2 内部控制的发展与基本理论
2.1 内部控制的发展与演进
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内部控制的理念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前人的不断深入研究,内部控制理论逐渐被了解与接受。具体的来说,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经历了大体四个发展阶段。
2.1.1 内部牵制阶段
公元前3600年以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内部控制的雏形。在当时极为简易的财务管理活动中,人们把每一笔经手的财物都记录下来、并用符号做标记以防丢失或是被不怀好意的人私自挪用。15世纪末,意大利出现了复式记账法,内部控制牵引渐趋于成熟。经历过产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快速扩张,社会生产力也因此得到快速发展,此时出现了公司制企业。由此而产生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那时候的企业便通过日常的经营一步步摸索,一步步总结来获取制约和检查公司业务及人员的经验。这就是内部控制发展最初的状态。显然,这个时期的内部控制牵制无法在各个方面对企业实施切实有效的管理与作用。
2.1.2 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20世纪,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在企业规模、新技术应用、大生产背景下应运而生。1934年,美国联邦政府对公司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做出明确规定,并保证合理高效,这一规定出现于《证券交易法中》;[]1949年美国注会协会首次较为系统的定义了“内部控制”这一名词;[2] 审计从业人员在相关工作的进行中发现,此前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义与要过于宽泛,不够贴近工作实际情况,于1953年向AICPA提出申请,美国注会协会也于同年颁布《审计程序说明》,在第109号中对之前的定义做出修正,并按照工作生活的实际要求将内控分为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两部分。[3]直到1972年,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才被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所准确定义。[4]
2.1.3 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00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