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波动下的外贸企业

人民币汇率波动下的外贸企业[20200112193746]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人民币汇率波动;外贸企业;财务风险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引言 1
第1章 人民币汇率波动与外贸企业财务风险 2
1.1人民币汇率波动及人民币汇率制度概述 2
1.2外贸企业概述 5
1.3财务风险概概述 6
第2章 人民币汇率波动时我国外贸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8
2.1外贸企业筹资风险研究 8
2.2外贸企业投资风险研究 9
2.3外贸企业资金回收风险研究 9
2.4外贸企业收益分配风险研究 10
第3章 人民币汇率波动时我国外贸企业财务风险防控 11
3.1外贸企业筹资风险防范 11
3.2外贸企业投资风险防范 11
3.3外贸企业资金回收风险防范 12
3.4外贸企业收益分配风险防范 13
结束语 14
参考文献 15
引言
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进行汇率改革至今,外汇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人民币汇率制度从单一固定汇率制度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转变。在这一改革过程中,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增强。随着国际国内不断增多的影响因素,人民币汇率波动呈现复杂态势。一是,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增强,表明我国经济市场化的加深;二是,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增强也代表着更强的不确定性,即因汇率波动引发的外贸企业财务风险日益提高。随着人民币汇率波动呈现常态化,汇率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汇率波动带来的外贸企业财务风险也越来越高。本文旨在通过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引起的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风险防范措施尽可能规避和减少风险,以提高外贸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对人民币汇率波动下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从微观而言,可以帮助具体外贸企业进行风险规避,减少经济损失;从宏观而言,可以帮助政府防范财务风险,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
我国对该论题的研究成果颇丰。梁露、李方(2006)[1]指出汇率波动的影响因素较多,其最根本的因素是相对通货膨胀指数和经济增长率,较为直接的因素是国际收支。赵延武(2004)[2]从会计角度对我国外汇管理进行研究,主要分析和测算名义汇率波动和实际汇率波动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提出加强企业内控管理,并指出可以利用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來避险。但这些理论主要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本文则从微观主体外贸企业角度来研究汇率波动对其财务风险的影响。本文主要以文献理论研究为主,根据及时的人民币波动情况,并使用图表进行直观地阐述和分析。首先,对人民币汇率制度、外贸企业及其财务风险理论进行阐述;其次,根据外贸企业四类财务风险在人民币汇率波动下的变化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前文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以更好地对人民币汇率波动下外贸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研究。
第1章 人民币汇率波动与外贸企业财务风险
1.1人民币汇率波动及人民币汇率制度概述
1.1.1汇率的相关概念
汇率是指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币的比率,其反映一个国家的货币对另一国货币的价值。经济学上将汇率分为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名义汇率NER(nominal exchange rate)是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为基础的价格,可表示为本国货币的外币价格,也可表示为外国货币的本币价格,即两国间货币的相对比价。实际汇率RER(real exchange rate)是相对于名义汇率而言,是指两国之间商品的相对价格。实际汇率也称为贸易条件(term of trade),它表明两国在进行贸易时,商品是按照何种比例交换。名义汇率未考虑到通货膨胀等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因素,而实际汇率则将其纳入考虑范畴。本文所指人民币汇率是指人民币名义汇率。
根据汇率标价确定的标准不同,有以下几种汇率标价方法:(1)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汇货币。在国际外汇市场上,英镑、欧元、澳元等均为间接标价法。如欧元兑美元汇率为0.9515,即1欧元兑0.9515美元。(2)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出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直接标价法,如日元兑美元汇率为121.599,即1美元兑121.599日元。
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所表示的汇率涨跌的含义恰好相反,故在引用某种货币的汇率和说明其汇率高低涨跌时,要先明确采用何种标价方法。人民币采用的汇率标价方法是直接标价法,即100个单位的外币作为标准折合成若干单位的人民币。
1.1.2汇率制度的相关概念
汇率制度(exchange rate arrangement),又称汇率安排,指各国或国际社会对于确定、维持、调整与管理汇率的原则、方式、方法和机构等所作出的系统规定。其主要包括确定汇率的原则和依据、维持与调整汇率的办法、管理汇率的法令、体制和政策以及制定、维持与管理汇率的机构。
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回顾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历程,如下表所示:
表1.1 改革开放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历程
时间 汇率制度 主要特征及影响
第一阶段(1979年-1984年) 双重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结算价格与官方汇率并存,人民币汇率低于官方汇率,扩大出口主要通过人民币的贬值来实现
第二阶段(1985年-1993年) 双重汇率制度 官方汇率与外部调剂市场并存,取消内部结算汇率,设立外汇调剂中心等
第三阶段(1994年-2005年7月) 浮动汇率制度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 汇率波动很小基本固定,本质为与美元相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但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要求,弊端日益显著
第四阶段(2005年7月-至今) 浮动汇率制度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 人民币汇率机制更具弹性化,中国人民银行将汇率波动设定在一定的区间内,若超出区间则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保证汇率的平衡
1.1.3人民币汇率波动现状及影响因素
我国外贸企业一般以美元作为结算货币的首选,我国的外汇储备也是以美元为主,以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的波动进行举例,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故此以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作为研究对象,来阐述我国人民币汇率波动现状。
本文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近30个月的汇率波动,如图1.2。
图1.2 人民币汇率波动图
从图1.2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围绕6.15线呈上下波动的常态。
导致人民币汇率呈波动常态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经济总体平稳增长,汇率不会明显升跌
近十年中国以总体平稳增长,其对中国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国内经济的平稳增长意味着国民经济各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国内生产成本下降,进而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有利于抑制进口,增加出口,促使人民币汇率增值;第二,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反映了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外汇市场中,有助于增强公众对人民币的信心,投资者们更倾向于持有人民币或者将其他货币转换为人民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36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