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信贷组合信用风险度量研究cm模型分析

摘要:从1970年起,金融自由化不断发展以及金融管制逐渐放松,促使各金融机构的业务迅速蓬勃发展,以趋利为目的的金融衍生产品逐渐在市场上传。产品衍生危害金融行业,从而引激发金融业的危机。虽然有多方面原因导致金融危机出现,但溯其根本,信用风险管理的失控成为主要原因。同时,金融危机使得绝大部分国家经济开始萎靡。为此,国际各金融界监督管理部门逐渐提高了对危机监管的重视。我国银行业所运用的信用评级体系仅仅只能达到内部评级法的基本要求,并且与高级内部评级法的规定相差甚远,并不能达到规定的要求。由此,模仿参照国际上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能进一步激发我国银行业应对风险的潜能。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映入CM模型来衡量中国银行业信贷组合的信用风险,以招商银行苏州分行为例进行案例分析,通过确定测量期、假定相关系数、建立信用等级,从而确立信用转移矩阵,最终进行度量得出信用风险的VaR值。通过度量结果结合现今银行业各层面发现的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得出相应的结论与意见。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一、 导论 3
(一)研究背景 4
(二) 文献综述 4
1.国外研究状况 4
2.国内文献综述 4
3.文献述评 5
4. 研究方法及思路 5
二、 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的概念及成因 5
(一)对信用风险概念的界定 5
(二)信用风险的特征 5
1.信用风险的内在性 5
2.风险和收益的非对称性 6
3.信用风险的历史交易资料较难收集 6
4.信用风险无法根本消除 6
(三) 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6
1.现代信用风险的广泛存在性 6
2.信用活动的不确定性 6
3.银行信贷决策的信息不对称 6
三、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状况及已有的问题 6
(一)信用风险管理状况 6
(二)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已有的问题 7
1.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 7
2.商业银行过度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视资产抵押在防范信用风险中起到的作用 7
3.度量信用风险的技术水平低,无法确定贷款各项违约信息 7
四、我国商业银行现行基于CM模型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7
(一)CM模型的基本思想 7
(二)CM模型的度量方式 7
五、苏州招商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案例分析 8
(一) 招商银行苏州分行的基本情况 8
(二) 基于CM模型对招商银行苏州分行信用风险度量的研究 8
1.数据来源 8
2.以招商银行苏州分行为例对CM模型各项自变量的确定 9
3.基于CM模型对招商银行苏州分行信用风险的度量分析 10
六、总结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1
中国银行业信贷组合信用风险度量研究
——基于CM模型分析
引言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从1970年起,金融自由化不断发展以及金融管制逐渐放松,促使各金融机构的业务迅速蓬勃发展,以趋利为目的的金融衍生产品逐渐在市场上传。这使得金融业存在的各项风险不断暴露,金融危机由此引发。世界经济遭到了以金融创新为起点而爆发的金融危机的数度重创。因而金融圈内监管部门提高了对风险监督管理控制的重视。
不难发现,为了激发我国银行业应对风险的潜能,需要不断借鉴参照国际银行业对信用风险度量的权威技术和管理模式,这样中国才能处于上风。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全面实施为契机,我国银行业的具体情况为基础,应用Credit Metrics模型进行信用风险度量,这对增强金融业整体的信用风险衡量水平具有显著效果。
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状况
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发展虽然更早,但对信用风险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时间也较短。虽然国外银行很早就认识到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将很大的成本用于信用风险管控的研究,但直到上世纪末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Altman(1968)作为早期的信用风险定量研究的先驱,其理论大多以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为基本,以信用评级机构划分信用等级是其重要理论。在他的基础上,很多新的信用等级研究理论一步步发展成熟起来。例如Zeta不仅将Altman模型增加了两个变量而且作了修正,从而提出了Zeta模型;Pinches&Mingo(1969)、West(1970)等以多元回归模型为基础对公开信用等级进行进一步的预算测量。Pinches&Mingo(1973)提出的因素分析法将诸多的观察变量削减成几个彼此独立的因素,从而建立回归模型对各证券的信用等级进行科学预测。随后国外学者们又加入了宏观经济变量、现金流量、产业变量等自变量建立各项因素模型对信用风险进行分类分析预测。
Stiglitz和Weiss(1981)总结前人经验提出“不完全信息市场信贷配给”模型,他们认为由于债权银行与债务公司之间存在逆向选择以及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信用风险由此引发。该模型的主要观点是通过系统信用风险分析,以减少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为信用风险的定量研究开拓了新思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逐渐研究出了各种度量模型,其中较为常用及权威的有四种,分别是KMV公司的KMV模型,J.P.摩根的Credit Metrics模型,瑞士的波士顿银行的Credit Risk+模型以及麦肯锡公司的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
2.国内文献综述
一直以来我国对信用风险研究的重视程度虽然一直不是很高,但在借鉴和研究在国外理论的前提下,国内关于信用风险度量研究也慢慢成熟起来。
杨蕴石和徐极巍(2010)通过比较Credit Metrics,KMV,Credit Risk+和Credit Portfolio View这四种高级的内部信用风险评级模型,分析并比较了各模型的理论前提和使用条件。林日丽(2014)进一步分析了信用风险度量的其他几种模型,如默顿模型、ZScore模型、死亡模型、信用风险附加法和KMV信用检测模型等,加深了我们对国际流行且权威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的认识。
董颖颖、柯孔林(2006)则将研究重心落脚于对Credit Metrics模型的缺陷分析并由此提出了实用有效的改进方法,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尝试探究将该模型应用于我国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度量的可能性。最后提出了将建立企业的违约数据库纳入议事日程,发展并普及企业信用管理中介行业,进一步完善证券市场,提高信息公示透明度以及畅通信息采集渠道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等建议。潘蔚琳和王可(2008)不仅在研究过程中讲解Credit Metrics模型的基本理论基础和和研究数据VaR值的具体计算过程,而且强调了Credit Metrics模型在银行内部评级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该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对我国信用评级系统发展的借鉴意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33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