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
伴随着社会经济模式的转变、高速发展的开展,从20世纪90年代起,会计信息的披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作为重中之重的盈余管理信息,一直是投资管理者、债权人重点关注的对象。所以,确保盈余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成为会计工作的首要任务。本文研讨的出发点是2006年发布的资产减值准则在具体施行后对企业的盈余管理带来了什么具体的改变。主要从理论方面出发,重点针对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阐述分析,同时对盈余管理的原因和动机进行剖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新资产减值准则在某种程度上对盈余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同时也有不可小觑的局限性。最后从结论入手,从会计准则和环境两个不同的方面给出相关的建议和看法。关键词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盈余管理,会计准则
目 录
1 引言 1
2 资产减值相关概念的相关理论 1
2.1 国外资产减值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
2.2 国内资产减值理论的发展 2
3 盈余管理理论分析 4
3.1 盈余管理的涵义 4
3.2 盈余管理的特征 4
3.3 盈余管理的动机 5
4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7
4.1 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遏制 7
4.2扩大了资产减值的适用范围 7
4.3规范了资产减值的确认时点 8
4.4 明确了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方法 8
4.5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作了禁止性规定 9
4.6 引入了资产组、资产组组合和总部资产等概念 9
4.7资产减值披露更详细 10
4.8资产减值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分析 10
5研究建议 12
5.1加强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取和规范监督 12
5.2建立完善上市公司绩效考评体系 12
5.3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12
5.4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13
结 论 14
致 谢 15
参 考 文 献 16
1 引言
从会计产生至今,资产一直都是最为重要的要素之一,因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财务报表使用者最密切关注的信息就是资产。在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猛烈的情况下,企业应对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也逐渐变大,假设企业进行会计核算还是继续使用历史成本的话,那么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肯定会收到极大的影响,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性也会一降再降。所以企业因为经济环境变动或自身的各种原因,经常会导致企业资产减值,为了能够使上市公司的真实资产情况得以公允的反映出来,通过资产减值来调整账面价值显得势在必行。资产减值准备则指的是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该资产的账面价值,企业根据能够产生减值损失的某些迹象来判断是否产生减值,依照账面价值和可回收金额的差值来进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虽然仅仅只是减值迹象中的一种,也应该对该资产可回收金额进行评测和估计,资产减值准备只能表明资产有减值的可能性,还不能完全确认确实资产发生了减值[1]。
2006年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在八项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五项减值准备。资产减值的计提范围也由此不断扩大,我们不难看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为了更准确的反映资产状况,而这些制度准则的扩充和完备也减少了企业虚增资产和谎报利润的行为。可以看出2006年出台的资产减值准则是在原准则的基础上进行的提高和加深,可以说企业盈余管理也因此举步维艰,在全面提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质量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全方位影响到上市公司的财务系统、经营成果、借款财务比率、绩效指标、信用评级等方面。新准则的实施会大大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进一步缩小盈余管理的空间。在这个背景下研究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有十分重大意义,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2]。
2 资产减值相关理论
2.1 国外资产减值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伴随着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进行商品交易的同时往往更加小心、谨慎,资产减值理论也孕育而生。这一思想最初出现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那时的意大利商人就已经对库存商品采用买入价与市场价的计价方式了,假如市场价格低于买入价格,就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来确认库存商品的价值。这种经济行为与资产减值思想大致类似,这种思想萌芽成就了今后的存货计价法中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19世纪,会计理论逐步发展,逐步完善,存货计价方法也因为它的谨慎和稳健性而被商界普遍接受和认可,资产减值理论也慢慢的走入了会计实践中来,范围也由存货逐渐发展到了投资和应收账款。经济商品市场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渐渐关注并且接受了资产减值在会计中的应用。19世纪后期,欧洲大陆国家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终于在1936年,AAA执行委员会首次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对那些不能销售出去的存货或是使用下降的资产,应该减少它的账面价值或者除去它的账面价值。通过对目前市场的大量调查研究,AAA执行委员会首次提出了可回收金额的概念,为资产减值理论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为后来的学者研究和补充资产减值的相关理论提供了基础。
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美国会计师协会首次颁发了存货计价的公告,公告指出了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存货价格的计算方式可以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又在后来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会计师协会第一次详细的规定了存货与计价孰低法的内容条款。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又在1973年发布的《报告经营成果》调研中首次具体的规定了对于核算企业中待处置的财产的相关内容。规定提出:企业应该依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进行会计处理与会计核算,在有可靠信息能证明企业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发生减值或是发生负债,且减值或负债的金额可以合理估算的,则企业应当按标准将其确认为费用。实质上准则给可能发生的或有损失确认提供了相关的标准,同时也表明了企业在运作过程中肯定会面临相应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以及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不准确的问题[3]。准则规范了企业应收账款在减值情况下的会计处理方式,这在整个资产减值理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2.2 国内资产减值理论的发展
国内学者对资产减值理论的研究较西方学者而言起步晚,主要是以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再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探索,并且在资产减值理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于1992年1月1日,我国资产减值理论跨出了实践的第一步——“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正式执行了。起初这种制度只是单单要求企业应该计提坏账准备金,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说的要求并不是强制所有企业都要执行。出于规范行业,加强管理的考虑,我国于1992年7月1日正式实施了“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这一制度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金额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坏账准备金额不得超过账面价值的3%,在会计年度期末还要对降价的库存商品和用于销售的自制半成品进行资产减值测试,并计提存货变现损失准备[4]。为了使企业能够适应经济环境和经济体制的变化,我国于1993年7月开始允许企业采用余额百分比法对企业应收账款进行备抵核算,依照规定,各行各业可以按不同的比例计提坏账准备。财政部于1997年12月发出《关于企业资产评估等有关会计处理的通知》中规定:如果一个企业的某项长期投资二次评测的结果是减值的,而上次的评测结果是增值的,那么将第二次评测的减值额度会在第一次的增值范围内抵扣。
目 录
1 引言 1
2 资产减值相关概念的相关理论 1
2.1 国外资产减值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
2.2 国内资产减值理论的发展 2
3 盈余管理理论分析 4
3.1 盈余管理的涵义 4
3.2 盈余管理的特征 4
3.3 盈余管理的动机 5
4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7
4.1 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遏制 7
4.2扩大了资产减值的适用范围 7
4.3规范了资产减值的确认时点 8
4.4 明确了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方法 8
4.5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作了禁止性规定 9
4.6 引入了资产组、资产组组合和总部资产等概念 9
4.7资产减值披露更详细 10
4.8资产减值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分析 10
5研究建议 12
5.1加强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取和规范监督 12
5.2建立完善上市公司绩效考评体系 12
5.3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12
5.4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13
结 论 14
致 谢 15
参 考 文 献 16
1 引言
从会计产生至今,资产一直都是最为重要的要素之一,因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财务报表使用者最密切关注的信息就是资产。在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猛烈的情况下,企业应对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也逐渐变大,假设企业进行会计核算还是继续使用历史成本的话,那么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肯定会收到极大的影响,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性也会一降再降。所以企业因为经济环境变动或自身的各种原因,经常会导致企业资产减值,为了能够使上市公司的真实资产情况得以公允的反映出来,通过资产减值来调整账面价值显得势在必行。资产减值准备则指的是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该资产的账面价值,企业根据能够产生减值损失的某些迹象来判断是否产生减值,依照账面价值和可回收金额的差值来进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虽然仅仅只是减值迹象中的一种,也应该对该资产可回收金额进行评测和估计,资产减值准备只能表明资产有减值的可能性,还不能完全确认确实资产发生了减值[1]。
2006年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在八项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五项减值准备。资产减值的计提范围也由此不断扩大,我们不难看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为了更准确的反映资产状况,而这些制度准则的扩充和完备也减少了企业虚增资产和谎报利润的行为。可以看出2006年出台的资产减值准则是在原准则的基础上进行的提高和加深,可以说企业盈余管理也因此举步维艰,在全面提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质量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全方位影响到上市公司的财务系统、经营成果、借款财务比率、绩效指标、信用评级等方面。新准则的实施会大大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进一步缩小盈余管理的空间。在这个背景下研究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有十分重大意义,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2]。
2 资产减值相关理论
2.1 国外资产减值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伴随着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进行商品交易的同时往往更加小心、谨慎,资产减值理论也孕育而生。这一思想最初出现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那时的意大利商人就已经对库存商品采用买入价与市场价的计价方式了,假如市场价格低于买入价格,就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来确认库存商品的价值。这种经济行为与资产减值思想大致类似,这种思想萌芽成就了今后的存货计价法中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19世纪,会计理论逐步发展,逐步完善,存货计价方法也因为它的谨慎和稳健性而被商界普遍接受和认可,资产减值理论也慢慢的走入了会计实践中来,范围也由存货逐渐发展到了投资和应收账款。经济商品市场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渐渐关注并且接受了资产减值在会计中的应用。19世纪后期,欧洲大陆国家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终于在1936年,AAA执行委员会首次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对那些不能销售出去的存货或是使用下降的资产,应该减少它的账面价值或者除去它的账面价值。通过对目前市场的大量调查研究,AAA执行委员会首次提出了可回收金额的概念,为资产减值理论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为后来的学者研究和补充资产减值的相关理论提供了基础。
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美国会计师协会首次颁发了存货计价的公告,公告指出了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存货价格的计算方式可以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又在后来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会计师协会第一次详细的规定了存货与计价孰低法的内容条款。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又在1973年发布的《报告经营成果》调研中首次具体的规定了对于核算企业中待处置的财产的相关内容。规定提出:企业应该依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进行会计处理与会计核算,在有可靠信息能证明企业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发生减值或是发生负债,且减值或负债的金额可以合理估算的,则企业应当按标准将其确认为费用。实质上准则给可能发生的或有损失确认提供了相关的标准,同时也表明了企业在运作过程中肯定会面临相应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以及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不准确的问题[3]。准则规范了企业应收账款在减值情况下的会计处理方式,这在整个资产减值理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2.2 国内资产减值理论的发展
国内学者对资产减值理论的研究较西方学者而言起步晚,主要是以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再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探索,并且在资产减值理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于1992年1月1日,我国资产减值理论跨出了实践的第一步——“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正式执行了。起初这种制度只是单单要求企业应该计提坏账准备金,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说的要求并不是强制所有企业都要执行。出于规范行业,加强管理的考虑,我国于1992年7月1日正式实施了“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这一制度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金额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坏账准备金额不得超过账面价值的3%,在会计年度期末还要对降价的库存商品和用于销售的自制半成品进行资产减值测试,并计提存货变现损失准备[4]。为了使企业能够适应经济环境和经济体制的变化,我国于1993年7月开始允许企业采用余额百分比法对企业应收账款进行备抵核算,依照规定,各行各业可以按不同的比例计提坏账准备。财政部于1997年12月发出《关于企业资产评估等有关会计处理的通知》中规定:如果一个企业的某项长期投资二次评测的结果是减值的,而上次的评测结果是增值的,那么将第二次评测的减值额度会在第一次的增值范围内抵扣。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