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

新世纪初十年来,高速发展的房地产行业,俨然成为国民经济无可动摇的产业。然而房价的节节攀升,巨大的房产泡沫,使得国家不得不出台严厉的宏观调控政策来促使房地产企业健康、规范运转。房地产企业要想勇立潮头不被市场淘汰,就必须改变过去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深入透彻地理解自身的融资结构现状和影响因素。合理安排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从而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此文章整理归拢了海内外融资结构理论和公司绩效相关关系的理论,以及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中融资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简要概括了昔人的研究结果。本文将分析他们的融资结构和经营绩效,这对企业的融资方式选择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辅助功用,并且也会一定程度帮助实现公司运营发展。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2
二、文献综述 2
(一)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 2
(二)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3
(三)中国房地产行业融资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4
1、中国房地产行业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4
2、中国房地产行业资本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4
(四)文献综述小结 5
三、研究设计与变量选取 5
(一)研究假设 5
1、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假设 5
2、债务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假设 6
3、成长性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假设 6
(二)变量选取 6
1、被解释变量 6
2、解释变量 7
3、控制变量 7
(三)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7
1、样本选择 7
2、数据来源 7
(四)模型设计 8
四、实证分析 8
(一)因子分析 8
(二)变量间相关性检验 12
(三)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3
五、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14
(一)研究结论 14
(二)政策建议 14
(三)本文局限性 15
致谢 15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参考文献 15
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
引言
引言
资金的筹集便为融资的狭义所指,而对上市公司的意义远非如此。合乎自身特点的融资结构不但可以提高产业利润,降低融资成本,还体现出高层卓越的公司治理水平,进而更新企业资本运作理念,为股东获得收益,为公司扩大经营提供活力,提高抵御风险度过危机的能力。我国的房地产企业是在政策刺激下迅速成长的一个特殊行业,兼具基石性的产业、先发性的产业和奠基性的产业的属性,作用力强。建筑建材业、装修装饰业、材料生产业、金融服务业等众多行业都与之相关联,占据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当大比重。不仅如此,房屋作为必备的生活资料,公众关注多,社会影响强,且房产经济也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不过现实并非一帆风顺,我国大部分房地产企业都有较为严重的资金压力,存在前期资金投入大、投资风险高、投资回收期较长、资金周转速度慢等固有弊端。企业的自有资本难以或不足以支撑前期巨大的资金需求量,需要通过负债来筹集资金。这样就被动造就了房地产业与其余行业相比,总体来说财务杠杆比例高,负债比率同时也仅次于金融业、建筑业等行业。在中央实施的限购、限贷等一系列严厉的宏观调控政策的约束下,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筹资渠道狭窄,直接融资能力弱等先天不足日渐暴露。而外部募资结构极不合理,主要靠银行贷款,传统拆借取贷渠道来提供,剩下的一小部分才由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来支持。
因此,在房地产企业面对严历调控的关键时期,分析自身企业特点并选择适宜自身发展的融资结构来增加核心竞争力,提升投资回报率便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房地产企业内部创建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融资渠道,建立良好规范的融资结构,增强抗击外来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利润与公司绩效,对我国上至政府监管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下至群众理性购房均有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
二、文献综述
( 一)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
1.国外的研究
国外的学者在现代企业结构方面的研究领先于我们,Berle & Means(1933)曾在著作《现代公司与私人财产》中提到:股权结构和企业绩效存在相关关系。股权的集中程度相对高的企业,股东的利益跟企业的长远价值波动趋势一致。因此,在经营权与股权分散的大背景下,相对集中的股权可以抑制经理层的代理成本,有效制约企业治理过程中不利于股东权益的经营决策,促使公司绩效向最优发展。Habib(1997)提出观点认为:大股东拥股比例高,对于股份稳定有积极作用。改善了股东频繁毁约的行为,有助于公司稳定。后来的Trojanowski(2002)& Kapopoulos(2007)分别在对英国和希腊的上市公司企业绩效实证分析后,都证实了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股权越集中,对管理层的刺激鼓舞和监督效果越显著,对公司盈利与发展至关重要。
除此类正向论证外,一部分学者在研究中得到了股权不宜集中宜分散的结论。Leech& Leahy(1991)、La Porta(2000)&Thomsen(2006)在通过对不同地区的股东持股比例和公司绩效关系方面地实证分析,不约而同地给出分散的股权结构改善了公司绩效的结论。他们认为,委托代理产生的成本不局限存在于股东和经理人之间,大股东和小股东也有摩擦,所以过于集中的股权结构使得公司容易在治理运作上出现问题。
2.国内的研究
西方在体系分析先于我们,国内的科学工作者在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相关性的探索仍处于萌芽阶段。1997年的许小年是最先在国内开始探究中国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配置对于公司绩效的影响.选取了法人股比例,实证归纳表明:剔除个别特例,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即股权集中度高对公司的通股比例等实际性的财务指标验证。最终得出结论:股权相对的集中度、法人股的持有比例、五大股东以及十大股东的持有比例越高,公司绩效越好;而国有股比例于企业发展盈利益处少;流通股比例相对效应较低。吴淑砚(2002)整合了1997一2000年上市公司的数据绩效有正向影响。验证了许小年的判断。但却认为国有股比例和境内法人股比例达到相应程度时,管理创新的有效性远高于监控代理成本;职工持股合并上层高管的比例大对公司绩效有强化性。
人们对股权结构的了解不断深入,探究也就不仅限于股权结构的作用,还引入了其他影响因素。除了股权结构的直接影响意义外,黄建山(2009)发现分散型的股权结构对技术的创新发展有激励作用,从而达到提升公司绩效的效果。李佳宾和蒋伟(2011)则别具一格在制造业样本数据切入,实证显示:公司股权聚集度和制造业的法人持股数多,公司绩效偏好;散户持股数少,公司绩效偏好;另外,国有股的持股幅度不能因投资消费主体虚置等原因而简单的认定其与公司绩效负相关。实际上,适逢国有股比例超过28.9%时会提升企业产值,因而国有持股比与公司绩效呈U型相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04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