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整治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本研究基于国内外关于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综述的基础上,以南京市为例,运用Logistic模型分别对不同整理模式下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理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迁村并点模式下,农户选择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安置补偿满意度、距城镇中心距离、政策认知度;城镇化模式下,主要因素包括文化程度、户籍政策满意度和搬迁经济压力;内部改造模式下,主要因素包括目前房屋居住满意度、距城镇中心距离、房龄。(2)选择迁村并点模式、城镇化模式、内部改造模式的农户意愿差异影响因素依次对应为:政策认知度、户籍政策满意度、目前房屋居住满意度。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差别化的模式选择对策和政策参考。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绪论1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
1.研究背景 1
2.研究意义 2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2
1.农村居民点整理意愿研究动态2
2.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研究动态3
3.研究述评3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3
1.研究目标3
2.研究内容3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4
1.研究方法4
2.技术路线4
3.创新之处5
二、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5
(一)概念界定5
1.农村居民点整理5
2.农户意愿6
3.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6
(二)理论基础6
1.农户行为理论6
2.公众参与理论6
3.区域差异理论6
三、调查样本与基本评价6
(一)调查区域概况6
(二)基本评价7
四、宅基地整治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7
(一)模型选择7
1.统计分析方法介绍7 2.指标选取及变量定义7
(二)模型运算及结果分析9
1.模型运算9
2.结果分析9
(1)农户选择不同整理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9
(2)农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户选择不同整理模式的差异影响因素分析10
五、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10
(一)主要结论10
(二)政策建议10
1.政策建议之基于模式选择的差异影响因素研究10
2.政策建议之基于农户意愿的共同影响因素研究11
致谢11
参考文献11
附录A 调查问卷12
宅基地整治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引言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和使人类劳动过程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与基础,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整理工作应运而生。农村居民点整理作为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自“挂钩”政策出台后,受到了各地方政府的热
烈响应。近年来,全国居民点逐步得到整治、归并和改造,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蓬勃发展,为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推进农村宅基地差别化整治时,发生了诸如农户“被上楼”等社会问题,探其原因,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过于追求宏观指标,违背农民意愿强拆强建,不能与整改地区农民就拆建、补偿等问题达成一致意愿,使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足够保障;另一方面,我国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普遍采取整村推进模式,缺乏因地制宜的模式选择考虑,忽略区域差异和农户意愿。
近几年来,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大力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具有代表性。笔者通过查阅文献,了解了江苏省目前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状,并选取南京市作为样本区进行主要研究,明晰不同整理模式农户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性,以期提供差别化的模式选择对策。
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农村居民点整理作为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已经有相当多的多角度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成果。但是总体而言,国内的农村居民点整理仍然有很多的研究空间,对于如何更广泛深入地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考虑得较少。
整理模式的选择对农户意愿影响很大,我国目前农村居民点整理普遍采取整村推进模式,如何选择整理模式、确定模式选择标准的研究十分必要。
(2)现实意义
从农村居民点整理时实践层面上看,总体进展不错,但农户利益时常受到侵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农村居民点整理多从自然、社会、经济等角度出发,对整理意愿的影响考虑略有不足;另一方面我国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普遍整村推进,典型的“一刀切”思维,缺乏差别化整治机制。基于农户退出意愿探究差别化的宅基地整治模式,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有序推进提供参考是必要的。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1. 农村居民点整理意愿研究动态
农户决策的影响因素往往是综合的、差异的,我国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上,不同学者得出不同的整理意愿影响因素结论。
陈美球等表明农民文化程度、常年居住在家人口数量、人均年收入、与邻院的最近距离、人均宅基地面积和离县城的距离6个因素对农户集约利用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意愿具有显著影响[1]。
高小琛研究发现家庭基本情况对农村居民点整理意愿的影响是最大的,其次是受访者特征和整理愿望。子因子中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年收入,其次是是否认为新房会改善居住条件,受访者特征、是否认为能从整理中得到好处,影响相对较小的是现住房建筑结构和对政策和规划的理解[2]。
邵子南等从微观角度分析表明:家庭收入、职业类型等对整理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影响,而年龄、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等有显著的负影响[3]。
徐源泽等以江苏省海门市为例发现农户对整理与自身关系密切程度、整理前后土地价值大小的主观认知因素影响最大[4]。
管婧婧等从区位差异入手,分析表明愿意参与农居点整治的近远郊农户人数比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政策导向对农户的安置补偿意愿产生显著影响;集中居住地的硬件设施,搬迁后生活变化是影响近郊农户和远郊农户的重要因素[5]。
曲衍波等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在划分农户类型和Logistic回归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整治意愿的共同决策因素包括户主年龄、非农收入比例和房屋建设年份、距离城镇中心距离以及空废房屋比例;农业主导型农户的特定决策因素为家庭常住劳动力、子女情况、承包耕地面积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状况,非农主导型农户特定决策因素增加了当地农村风气和非农就业地点两项因素[6]。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37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