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及责任机制探索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及责任机制探索[20191230195608]
2013年6月,我国国家审计署发布了“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告”,对我国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状况做了详尽调查。通过对“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告”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分析,阐述了健全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现状成因入手,深入探析了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在的风险问题以及管理对策。同时,对我国政府责任机制进行相关探索,并针对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风险提出管理意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责任机制
目 录
1 引言 1
2 地方政府债务的概述 1
2.1 地方政府债务概况 1
2.2 地方政府债务现状 1
2.3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 2
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其管理 5
3.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5
3.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管理 5
4 地方政府债务责任机制 8
4.1 责任主体机制 8
4.2 责任分工机制 9
4.3 责任追究机制 10
5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11
5.1 编制政府债务预算,加强预算管理 11
5.2 完善监督体制,全程管理控制债务风险 11
5.3 明确债务责任,强化风险管理 11
结论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经济都得到了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各级地方政府发展迅速。为了使经济增长继续保持一个显著的成绩,各地方政府对资金的需求不得不借助于举借外债,而采取外债形式发展经济是各有利弊的。据国家审计总署2013年公布的最新审计结果,截至2013年6月底,共有3个省级、99个市级、195个县级、3465个乡镇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100%。截至2013年底,各级政府债务规模超过20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债务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超10.8万亿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果无法按时足额的还本付息就会危及社会的稳定,导致出现债务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有害而无利的。因此,妥善预防好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研究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及其责任机制的探索就显得格外重要。
2 地方政府债务的概述
2.1 地方政府债务概况
所谓地方政府债务,就是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指标发展地方经济而进行的融资手段欠下的债务。以地方政府吸纳财政收入的形式而存在,它的收入在地方政府预算中被列入,并且接受地方政府的统一安排调度。地方政府债务通常用于运输、通信、教育、住房、医疗和污水处理系统等公共地方性设施的建设。这些债务存在的主要形式有:以地方政府的名义向银行贷款进行融资或者是提供担保或提供变相担保;换一种形式得发行地方债务,钻预算法的漏洞;各项一直被地方政府拖欠着的工资和工程款等。此外,它的表现形式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所谓显性债务,意思是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债务的偿还主体必须是各地方政府。在分级财政体制下,必然存在着地方政府的各项显性债务,为了仍然能够为地方提供各项公共服务,就必须在合适的范围内进行举债融资。而隐性债务则是指虽然法律没有明确提出要求这笔债由地方政府来承担,但是由于公众的期望被迫承担的债务,这类债务包括非法定的社会保障资金缺口,一些关于公共投资项目的未来支出等。
2.2 地方政府债务现状
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可以进行举债,但是我国的地方债务还是达到了一个很巨大的数目。根据我国国家审计署2013年最新公布的数据来看,全国省、市、县、乡(镇)四级政府负债超过14万亿元,新增加的债务情况与上一年的相比,其规模是远大于去年。到2013年6月底,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偿的债务达到了206988.65亿元,承担着一定担保性责任的债务已经达到29256.49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为66504.56亿元。(详见表 1)。
表 1 全国政府性债务规模情况表
单位:亿元
年度 政府层级 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 政府或有债务
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 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
2013年6月底 中央 98129.48 2600.72 23110.84
地方 108859.2 26655.77 43393.72
合计 206988.7 29256.49 66504.56
资料来源:国家审计署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到2013 年6 月底,中央政府负有的偿还性责任的债务已经达到98129.48亿元,在政府的或有债务中,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600.72亿元,可能需要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23110.84 亿元;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8859.17亿元,在政府的或有债务中,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6655.77 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43393.72亿元。其原因是在实际生活中,为了发展各个地方经济以及为了给人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设施服务,所以地方政府还是通过其他的方式欠下了很多债务来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这些债务存在的主要形式有:以其他形式来发行地方债,钻预算法的空子;以地方政府名义向银行贷款进行融资或者是提供担保或变相担保;地方政府拖欠的工资和各项工程款等等。
2.3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
结合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地方债务的形成原因是十分复杂的,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现有法律的缺失以及有关政策的落实不到位。地方政府不仅要发展地方经济, 还要提供各项公共服务, 再算上巨大的刚性的办公费用和人头经费支出。在负担地方财政支出的同时,随着财政收入相对落后, 财政收入和支出差距较大。由于地方财政的收入还是很一定的, 这样就使得财政收入不能远远满足不断增长的财政支出。那么在不允许地方政府自己发行债券的情况下, 各级地方政府也只能通过各种比较间接性或者隐蔽性的方式进行大规模的举债,结果导致地方政府存在大量债务的同时, 缺乏必要的公开性,因而债务的风险相对就更大。
2.3.1 政府财权事权划分不清
导致形成地方政府债务的直接原因是财政管理体制,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造成地方政府的财力严重不足。这一原因的表现主要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界定不清楚。目前我国还没有法律来明确划分何种等级的财权有怎样的事权,所以就形成了当前上级政府财权事权两收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近年来我国在实施增加医疗,教育,住房的投资中,还要求当地政府提供相应的投资资金。加上我国现在遵循的转移支付制度又不完善,上级对地方特别是省以下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不能满足地方正常运转的需要,加上我国财政金融体制不健全,导致地方政府只能靠举债解决财政支出压力,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各种非正规手段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内外举债,违规融资。尤其是省级以下的地方政府财力与事权不匹配的现象更为突出。
2.3.2 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造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层次不同以及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我国依然存在着严重的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极度不平衡。比如一些经济欠发达省份和地市,它的第二、三产业规模较小,产业结构单一,加上能源、交通、水利建设等方面均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文化、医疗、科技等方面更是不能和发展好的地区相比较。但是同级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各种比较,比如经济指标、政府形象等,这些就加大了地方政府的压力,在维持正常运转都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只依靠各种举债来促进社会和经济事业的各项发展。
2.3.3 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
2013年6月,我国国家审计署发布了“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告”,对我国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状况做了详尽调查。通过对“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告”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分析,阐述了健全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现状成因入手,深入探析了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在的风险问题以及管理对策。同时,对我国政府责任机制进行相关探索,并针对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风险提出管理意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责任机制
目 录
1 引言 1
2 地方政府债务的概述 1
2.1 地方政府债务概况 1
2.2 地方政府债务现状 1
2.3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 2
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其管理 5
3.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5
3.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管理 5
4 地方政府债务责任机制 8
4.1 责任主体机制 8
4.2 责任分工机制 9
4.3 责任追究机制 10
5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11
5.1 编制政府债务预算,加强预算管理 11
5.2 完善监督体制,全程管理控制债务风险 11
5.3 明确债务责任,强化风险管理 11
结论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经济都得到了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各级地方政府发展迅速。为了使经济增长继续保持一个显著的成绩,各地方政府对资金的需求不得不借助于举借外债,而采取外债形式发展经济是各有利弊的。据国家审计总署2013年公布的最新审计结果,截至2013年6月底,共有3个省级、99个市级、195个县级、3465个乡镇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100%。截至2013年底,各级政府债务规模超过20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债务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超10.8万亿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果无法按时足额的还本付息就会危及社会的稳定,导致出现债务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有害而无利的。因此,妥善预防好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研究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及其责任机制的探索就显得格外重要。
2 地方政府债务的概述
2.1 地方政府债务概况
所谓地方政府债务,就是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指标发展地方经济而进行的融资手段欠下的债务。以地方政府吸纳财政收入的形式而存在,它的收入在地方政府预算中被列入,并且接受地方政府的统一安排调度。地方政府债务通常用于运输、通信、教育、住房、医疗和污水处理系统等公共地方性设施的建设。这些债务存在的主要形式有:以地方政府的名义向银行贷款进行融资或者是提供担保或提供变相担保;换一种形式得发行地方债务,钻预算法的漏洞;各项一直被地方政府拖欠着的工资和工程款等。此外,它的表现形式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所谓显性债务,意思是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债务的偿还主体必须是各地方政府。在分级财政体制下,必然存在着地方政府的各项显性债务,为了仍然能够为地方提供各项公共服务,就必须在合适的范围内进行举债融资。而隐性债务则是指虽然法律没有明确提出要求这笔债由地方政府来承担,但是由于公众的期望被迫承担的债务,这类债务包括非法定的社会保障资金缺口,一些关于公共投资项目的未来支出等。
2.2 地方政府债务现状
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可以进行举债,但是我国的地方债务还是达到了一个很巨大的数目。根据我国国家审计署2013年最新公布的数据来看,全国省、市、县、乡(镇)四级政府负债超过14万亿元,新增加的债务情况与上一年的相比,其规模是远大于去年。到2013年6月底,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偿的债务达到了206988.65亿元,承担着一定担保性责任的债务已经达到29256.49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为66504.56亿元。(详见表 1)。
表 1 全国政府性债务规模情况表
单位:亿元
年度 政府层级 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 政府或有债务
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 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
2013年6月底 中央 98129.48 2600.72 23110.84
地方 108859.2 26655.77 43393.72
合计 206988.7 29256.49 66504.56
资料来源:国家审计署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到2013 年6 月底,中央政府负有的偿还性责任的债务已经达到98129.48亿元,在政府的或有债务中,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600.72亿元,可能需要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23110.84 亿元;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8859.17亿元,在政府的或有债务中,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6655.77 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43393.72亿元。其原因是在实际生活中,为了发展各个地方经济以及为了给人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设施服务,所以地方政府还是通过其他的方式欠下了很多债务来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这些债务存在的主要形式有:以其他形式来发行地方债,钻预算法的空子;以地方政府名义向银行贷款进行融资或者是提供担保或变相担保;地方政府拖欠的工资和各项工程款等等。
2.3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
结合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地方债务的形成原因是十分复杂的,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现有法律的缺失以及有关政策的落实不到位。地方政府不仅要发展地方经济, 还要提供各项公共服务, 再算上巨大的刚性的办公费用和人头经费支出。在负担地方财政支出的同时,随着财政收入相对落后, 财政收入和支出差距较大。由于地方财政的收入还是很一定的, 这样就使得财政收入不能远远满足不断增长的财政支出。那么在不允许地方政府自己发行债券的情况下, 各级地方政府也只能通过各种比较间接性或者隐蔽性的方式进行大规模的举债,结果导致地方政府存在大量债务的同时, 缺乏必要的公开性,因而债务的风险相对就更大。
2.3.1 政府财权事权划分不清
导致形成地方政府债务的直接原因是财政管理体制,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造成地方政府的财力严重不足。这一原因的表现主要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界定不清楚。目前我国还没有法律来明确划分何种等级的财权有怎样的事权,所以就形成了当前上级政府财权事权两收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近年来我国在实施增加医疗,教育,住房的投资中,还要求当地政府提供相应的投资资金。加上我国现在遵循的转移支付制度又不完善,上级对地方特别是省以下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不能满足地方正常运转的需要,加上我国财政金融体制不健全,导致地方政府只能靠举债解决财政支出压力,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各种非正规手段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内外举债,违规融资。尤其是省级以下的地方政府财力与事权不匹配的现象更为突出。
2.3.2 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造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层次不同以及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我国依然存在着严重的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极度不平衡。比如一些经济欠发达省份和地市,它的第二、三产业规模较小,产业结构单一,加上能源、交通、水利建设等方面均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文化、医疗、科技等方面更是不能和发展好的地区相比较。但是同级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各种比较,比如经济指标、政府形象等,这些就加大了地方政府的压力,在维持正常运转都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只依靠各种举债来促进社会和经济事业的各项发展。
2.3.3 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