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20200112193846]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相关概念及内涵 1
1.2.1社会责任相关概念及内涵 1
1.2.2 公司内部治理概念及内涵 1
1.3 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 2
第2章 国内外研究概述 4
2.1 国外相关研究 4
2.2 国内相关研究 5
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6
第3章 研究设计 7
3.1 假设预期 7
3.2 样本选取 8
3.3 变量设定 9
3.3.1 被解释变量 9
3.3.2 解释变量 9
3.3.3控制变量 9
3.4 模型构建与研究方法 10
第4章 实证研究过程 12
4.1 描述性统计 12
4.2 相关性分析 13
4.3 回归分析 15
第5章 实证结论与建议 17
5.1 实证结论 17
5.2建议 17
第6章 研究局限 19
参考文献 20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生产安全事故的频发,使得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而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和“科学发展观”渐渐深入人心,企业自身也越来越发觉在发展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的同时,也应当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成为了大众的呼声。然而企业该如何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职责呢?这除了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社会提供必要的管理和监督,也需要企业自身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来予以支持配合。国内学术界上单独对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文献虽多,但深入探究二者关系的文献却相对较少。而这些少有的研究又大多基于近几年公司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或公司年报,这些报告中有关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不够规范,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所以本文将尝试利用权威机构——润灵环球责任评级近三年的相关数据,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探究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就企业如何改善内部治理结构、如何完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提出几点建议。
1.2相关概念及内涵
在进行二者关系的研究之前,需要认识什么是“社会责任”、什么是“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以及“内部治理结构”又是指什么。所以下面将对这几个概念的内涵进行简单的阐述。
1.2.1社会责任相关概念及内涵
江季芳,王前锋(2009)[1]在进行相关研究时指出1923年英国学者Oliver Sheldon在美国进行企业考察时首次提出了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之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相关研究是伴随着公司社会责任实践以及对上市公司透明度要求提高而发展起来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即采用财务有关技术方法将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的状况和相对应产生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信息予以披露。而披露的内容则涵盖了目标、动机、原则、内容、模式和监管六块。
1.2.2 公司内部治理概念及内涵
于晓谦(2010)[2]认为公司内部治理,是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的一种监督与权利制衡机制,即通过某种制度安排来妥善处理公司的委托代理关系,合理划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防止经营者跟所有者的利益彼此背离,以便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得以实现。其中关键在于对经营者权、责、利的制衡,于是召开股东大会、设立监事会董事会、聘请独立董事、进行高管激励、合理安排股权结构等等,这些成了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的重要成分。
1.3 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
很多研究表明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着互相促进的关系,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能促使公司更加主动地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一般是从以下四个理论来研究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利益相关者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指管理者需要在综合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下进行企业管理活动。陈斯瑕(2013)[3]指出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了企业的股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消费者、政府部门、社区与居民、环境保护组织、媒体、自然环境等。他们与企业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企业经营决策不得不对他们的利益有所考虑。所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应当是一种权衡利益的制度安排,该制度安排下企业必须对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予以回应,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职责。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经济市场上,由于不同人员对信息掌握的充分程度不同,其所处地位便会存在优劣,这样一来容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下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于企业而言,由于利益相关者不能充分、真实地了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其对企业的投资和扶持力度便难以很好地与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相匹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企业得到的支持不一定能比消极应对的企业得到的多,这样一来便会降低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市场上不积极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企业日渐增多。道德风险则会带来“自行车被盗”的问题,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委托人无法得知代理人是否真正履行社会责任,是否把用于社会责任的资金挪用于其他项目,这样一来,代理人便因缺少监督约束而不会主动投入资金履行社会责任。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企业应当构建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来促进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
委托代理理论是指企业的所有者作为委托人,经营者作为代理人,代理人应以委托人的利益进行活动,委托人的利益需要代理人的行为去实现。但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都难免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利益冲突、目标不一致导致了代理问题。现今人们越来越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的投资者也越来越注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管理者通过披露更多的社会责任信息可以减少代理成本,促进企业自身治理结构的完善。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又不损害到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黄菡(2013)[4]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理论基础,企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以促进社会责任的履行,只有企业积极履行了社会责任,才可能获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面的理论概述中不难看出,企业完善内部治理或者履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是对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可以是协调广义上的利益相关者,即在企业发展各环节产生关联的各方(利益相关者理论),也可以是协调狭义上的利益关系,如企业群或者说一个产业内部关系(信息传递理论),或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理论),又或者代际关系(可持续发展理论)。不论从哪一理论入手,都要求抓握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点,找出二者的相互关联性,以便提出能使二者彼此促进的措施,进而有效缓和各方利益矛盾。
第2章 国内外研究概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35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