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政策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目 录
1 引言 1
2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概述 2
2.1 资产减值的概述 2
2.2 盈余管理的概述 2
3 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的现状及动因 2
3.1 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现状 2
3.2 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 3
4 资产减值政策和盈余管理的关系及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6
4.1 资产减值政策和对盈余管理的关系 6
4.2 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遏制 6
4.3 资产减值为盈余管理提用了空间 8
5 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对策11
5.1 完善资产减值准则11
5.2 健全资产市场机制体系11
5.3 规范企业资产减值内部控制制度11
5.4 强化对资产减值的监督管理体系12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16
1 引言
盈余管理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目前国内外会计学热门的和广泛关注的话题。盈余管理作为企业的一种会计手段和管理方法,实质是进行盈余管理的主体追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企业为了实施其经营目标和管理需要,就会利用资产减值这一行为以实现这种管理。而准则是允许在规定限度内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这是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但一些企业会任意滥用资产减值,人为地进行利润操纵来粉饰企业财务报表。对于企业来说,一旦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就会发生本质的变化,必然导致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甚至造假,损害报表使用者的利益,情况严重的会危及社会安定。
中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布了新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开始实行,其中的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的颁布和实施在学术界产生了新一轮的热潮,该准则有一项非常有改革性的规定“部分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1]。下面表格中的前八项的资产减值可以转回,后七项则是减值损失不允许转回的具体资产。
会计准则 备注
《第1号—存货》
《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指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第5号—生物资产》 指消耗性生物资产
《第15号—建造合同》
《第18号—所得税》
《第21号—租赁》
《第27号—石油天然气》 指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
《第8号—资产价值》 具体包括: 1、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
2、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3、固定资产
4、生产性生物资产
5、无形资产
6、商誉
7、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
新准则的实施使得企业对于资产减值行为变得相对的严谨,这有利于进一步地遏制企业利用计提减值准备操纵企业利润,但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企业的某些层面。但实际这对于盈余管理的作用也有待于进一步地在企业中验证。
新准则的制定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减值减值的确认、计量、披露做了相关的改善,但在真实操作中情况是复杂多变的,依然还存在需要改进的方面,不可能完全杜绝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而本来这种行为也是有可取之处的,只是每样东西都有双面性,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所以我们仍需要加强规范这类行为。深入研究资产减值政策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最终能从多种角度来规范此种行为,保证财务信息更加可靠,维护经济市场的秩序,为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提高参考依据。
2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概述
2.1 资产减值的概述
在2006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给出的资产减值定义为“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1],并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1]。我国的资产减值20多年来的发展共经历了4个阶段,每段时间都有新的进步。
2.2 盈余管理的概述
对于盈余管理的概念,研究学者都持有不同的看法。总的概括来说,盈余管理是企业在遵循会计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手段对企业会计数据进行的策略性的控制和调整,实现主体自身效用最大化或企业利益最大化达到期望盈余目标。
3 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现状及动因
3.1 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现状
表1上市公司2006-2009资产减值损失计提金额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资产减值损失计提金额(亿元) 442 1433 3963 1690
从表1来看,2006、2007、2008、2009年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分别为442亿元、1433亿元、3963亿元、1690亿元,说明自2007年新会计准则正式实施,2007-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009年的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损失计提金额均比2006年的442亿元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金额高出不少,并且计提的金额所占比例较大的部分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2285家上市公司在2012年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超过3700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20%,净利润有18000亿元多,资产减值损失占净利润约20%。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资产减值的计提对企业利润有深远的影响。2006年的新准则在原有准则的基础上做了很大调整,在企业既有有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良好的改进,但又有用来操纵利润的不良现象,本文分析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来解释其现状。
3.2 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
3.2.1 会计准则灵活
我国的企业种类多、规模参差不齐、经营范围广,使得企业会计准则需要具有全面性、概括性。企业在实际运用会计准则时,会依据企业所处的行业背景、经营环境等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资产减值处理方法。而这些变化的因素有较强的差异性,所以会计准则不可能适应所有的企业,也不能规范到企业会计行为的方方面面。由于不同行业间资产损耗有较大区别,我国的会计准则允许管理者在某些部分有自行判断的能力,如资产价值评估。也就是,企业的发展现状是否发生变化可以由公司经营者来判断。但这样企业的自主性过大就会在判断时加入主观色彩,让其他人无法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给企业追求利润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因此,会计准则的灵活运用会给人为操纵利润带来了机会。
3.2.2 外部部门监管松懈
政府和外界其他组织对企业监督的目的,主要是为确保企业及各方的利益,保障市场秩序。但是目前我国各监督部门的权责职能划分不明确,监督人员放松懈怠工作不尽责,导致出现问题追究责任时各部门只会相互推卸,也不寻找本部门所犯的错误,从而在根源上掐断这种问题。除此之外,企业为了给外界有良好的印象,就会选择相对隐蔽的手段,这就会使监管部门在监督时无迹可寻,增加了监管难度。而且我国目前对这种行为的法律法规不够全面,处罚力度也不强,不能对企业超限度的盈余管理行为起到震慑作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93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