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研究
目 录
1 引言 1
2 责任成本会计概述 1
2.1 责任成本会计的产生及发展 1
2.2 责任成本会计的含义 2
2.3 责任成本会计的原则 2
2.4 责任成本会计的核算 3
3 责任成本会计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
3.1 责任成本单位的划分不合理 5
3.2 责任中心的指标制定不合理 5
3.3 内部转移价格不合理、不真实 6
3.4 考评机制和奖惩制度不恰当 6
4 加强责任成本会计工作的对策 7
4.1 合理划分责任单位 7
4.2 合理制定责任中心的指标 8
4.3 合理制定内部转移价格 8
4.4 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和奖惩制度 9
结 论 11
致 谢 12
参 考 文 献 13
1 引言
由于经济日益走向市场化,市场竞争更趋激烈,迫使企业改进技术,更新管理系统,与原有的传统核算方式体系相比,责任成本核算方式体系在归集对象、经济原则、核算原则以及核算目的上都存在差异。在费用的归集对象上,传统成本会计针对的是各产品或成本核算对象,责任成本会计则针对的是责任中心;在费用的经济原则上,传统成本会计采用的是谁受益谁承担原则,而责任成本会计则采用的是谁负责谁承担的原则;在成本核算的原则上,传统成本会计以合理合法性为原则,责任成本会计则以可控性为原则;在成本核算的目的上,传统成本会计以正确计算各产品成本为目的,而责任成本会计则以正确核算各责任中心经营业绩为目的。两种成本会计系统有着不同的对象、方式和目的,传统成本会计有其不可替代性,但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责任成本会计却是对传统成本会计系统的补充和完善[1]。
同时,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分权管理的普遍运用也对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实现低成本高利润,迅速占领市场份额,如何将责任成本会计系统的优势发挥出来也是企业所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
2 责任成本会计概述
2.1 责任成本会计的产生及发展
责任成本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与西方企业的管理理论息息相关,它是分权管理思想的产物,同时也受到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理论的影响。
1)在19世纪末,泰勒的“科学管理”首次提出采用标准化和定额化的方式管理生产活动,提高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同时把责任划分成计划职责和执行职责,对费用做出严格的分类,然后每项费用都要制定计划并且将计划落实到每个工人身上,最后还要将实际的执行结果与计划进行比较,做出成本报表[2],责任成本会计出现的雏形;
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企业管理由集权管理转变为分权管理,把生产经营决策权和相应的经济责任划分给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提高了企业内部各单位权力独立性的同时也存在问题,为了保证自己部门的利益有些部门就会作出损害其他部门的行为,更严重的是还损害了企业的整体利益[3]。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企业开始提倡责任会计,同时还建立了相关的会计制度,责任成本会计大大的得到了发展,有了最初的规章制度;
3)企业实施了泰勒的“科学管理”后,虽然大幅度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但是工人的劳动变得紧张而单调,沦为了机器的奴隶,这引起了工人的不满,阶级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泰勒的科学管理不再适应。随之代替他的是行为科学,它注重企业设立科学的目标,让责任,权力和利益充分有效的结合起来[4]。加之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管理活动电算化后让企业的管理更为科学,企业目标、相关活动控制、业绩评价、项目的预测决策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有效的展开,责任成本会计体系也得到完善。
2.2 责任成本会计的含义
责任成本是在特定的责任中心发生的耗费。它是对成本费用更进一步分类,按责任原则将成本区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可控成本是指能够为某一责任成本中心控制的成本,是该责任中心通过努力可以完成责任成本预算的成本,成本的可控性和责任中心所处的管理层次的高低、权限的范围以及管理条件有关,在满足一定空间时间条件的时候,可控成本可以实现相互转化,具有相对的可控性。责任成本会计的主要目的就是核算这一耗费,按照企业的经营责任一级级落实到各个责任中心,并且对这些责任中心发生的耗费进行计算以及分析,同时对各个责任中心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即通过各级的责任成本核算,将各责任中心的责任进行明确的一种会计核算方式[5]。
衡量一个项目责任成本好坏的标准是企业实实在在的收益率与收益相对应的责任者个人回报。责任成本管理就是要提高项目的收益率,本质是开源与节流的集成,控制成本支出是责任成本管理,放大收入同样是责任成本管理。
由上述会计的产生、发展以及含义中可以看出,责任成本会计是成本会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属于现代成本会计的一个分支。同时它也结合了责任会计的理念,也是责任会计的一个子系统。责任成本会计是成本会计与责任会计相结合的产物,但也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以成本会计为基础,强调成本中心具有基础性的地位,结合企业的内部经济责任制,在企业内部建立责任成本中心,并且规划控制责任成本中心负责的经济业务,从而对企业内部责任成本中心进行业绩考核和评价。责任成本会计是一种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6]。
2.3 责任成本会计的原则
责任成本会计的建立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作为评价责任成本制度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划分责任单位,确认各责任中心责任目标,分解责任指标,考核评价业绩时都应该和企业的总体目标一致,确保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
2)可控性原则
各责任成本中心只需要对其所控制的各种费用、成本等等的指标负责,其他不可控的指标无需负责。因此,企业应将全部成本按习性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由此基础上为每个成本项目确定责任单位。
3)责任主体原则
责任成本会计的核算必须以企业内部各个责任成本中心为单位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计算以及分析,各个责任中心就是一个独立的责任主体。假如没有按照各责任成本中心进行分析计算,必会造成权、责、利三者不平衡,责任单位无法充分发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济责任和控制职权也不能真正的落实[7]。
4)责任激励原则
为了保证各责任中心尽全力完成责任目标,便于日后对工作成绩和经验效果的检验,保证责任成本管理制度的正确贯彻和实施,应该为各责任中心设计难易适应的责任目标,还要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充分的发挥制度的激励作用。
内部转移价格是各责任中心相互结算时选用的计价标准,是责任成本会计核算的基础。如果将企业的总利润比作是一块蛋糕,不同的转移定价不仅会影响这块蛋糕在各个责任中心的分配,还会影响这整块蛋糕的大小,因此它的制定也非常关键。合理的内部转移价格可以合理地划分各责任中心的责任,公正地评价责任业绩,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相反,不规范的内部转移价格不但不节约企业的内部成本,更阻碍了各个部门相互交换产品的积极性,内部产品的流转会受到制约。假设某企业电机生产部门的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利用,企业的装配部门此时承接了一份装配2000 台A 产品的订货合同, 每台A 产品都需用一台电机,而生产部门有能力制造这种电机。这两个部门都是分权制、拥有自主权的投资中心,且通过营业利润和投资报酬率这两个指标来评价部门业绩。若装配部门已知生产部门生产电机的单位变动成本为1500 元, 据此装配部门要求生产部门以每台1800 元的价格提供电机2000 台。但生产部门的要价为每台2200 元(对外正常销售价格), 双方都不愿作出让步。极端的结果是装配部门以2200 元的价格从外部供应商处购得该电机,而生产部门的生产能力继续处于闲置状态。这两个部门的行动使企业付出了700000 元的代价, 即是向外部供应商支付的价格(每台2200 元)与生产该电机的差异成本( 单位变动成本1500元)之间的差额( 2200- 1500) *2000= 1400000,为了各自的业绩评价,那么两个部门就会发生冲突,降低了员工的积极性,导致企业的内部成本增加。同时,由于转移价格会影响责任中心管理者的经营业绩,责任中心管理者会牺牲企业的长期获利能力为代价,与其他部门讨价还价,过分强调短期业绩。在我国,企业实施内部转移价格的时候往往采用企业总部制定的内部计划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在制定过程中可能会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与外部的市场价格相差比较大,不能真实反映出责任中心的经营业绩和实际成本的支出,更不利于责任中心积极地从企业内部挖掘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与企业的总体目标相违背[15]。
1 引言 1
2 责任成本会计概述 1
2.1 责任成本会计的产生及发展 1
2.2 责任成本会计的含义 2
2.3 责任成本会计的原则 2
2.4 责任成本会计的核算 3
3 责任成本会计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
3.1 责任成本单位的划分不合理 5
3.2 责任中心的指标制定不合理 5
3.3 内部转移价格不合理、不真实 6
3.4 考评机制和奖惩制度不恰当 6
4 加强责任成本会计工作的对策 7
4.1 合理划分责任单位 7
4.2 合理制定责任中心的指标 8
4.3 合理制定内部转移价格 8
4.4 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和奖惩制度 9
结 论 11
致 谢 12
参 考 文 献 13
1 引言
由于经济日益走向市场化,市场竞争更趋激烈,迫使企业改进技术,更新管理系统,与原有的传统核算方式体系相比,责任成本核算方式体系在归集对象、经济原则、核算原则以及核算目的上都存在差异。在费用的归集对象上,传统成本会计针对的是各产品或成本核算对象,责任成本会计则针对的是责任中心;在费用的经济原则上,传统成本会计采用的是谁受益谁承担原则,而责任成本会计则采用的是谁负责谁承担的原则;在成本核算的原则上,传统成本会计以合理合法性为原则,责任成本会计则以可控性为原则;在成本核算的目的上,传统成本会计以正确计算各产品成本为目的,而责任成本会计则以正确核算各责任中心经营业绩为目的。两种成本会计系统有着不同的对象、方式和目的,传统成本会计有其不可替代性,但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责任成本会计却是对传统成本会计系统的补充和完善[1]。
同时,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分权管理的普遍运用也对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实现低成本高利润,迅速占领市场份额,如何将责任成本会计系统的优势发挥出来也是企业所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
2 责任成本会计概述
2.1 责任成本会计的产生及发展
责任成本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与西方企业的管理理论息息相关,它是分权管理思想的产物,同时也受到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理论的影响。
1)在19世纪末,泰勒的“科学管理”首次提出采用标准化和定额化的方式管理生产活动,提高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同时把责任划分成计划职责和执行职责,对费用做出严格的分类,然后每项费用都要制定计划并且将计划落实到每个工人身上,最后还要将实际的执行结果与计划进行比较,做出成本报表[2],责任成本会计出现的雏形;
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企业管理由集权管理转变为分权管理,把生产经营决策权和相应的经济责任划分给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提高了企业内部各单位权力独立性的同时也存在问题,为了保证自己部门的利益有些部门就会作出损害其他部门的行为,更严重的是还损害了企业的整体利益[3]。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企业开始提倡责任会计,同时还建立了相关的会计制度,责任成本会计大大的得到了发展,有了最初的规章制度;
3)企业实施了泰勒的“科学管理”后,虽然大幅度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但是工人的劳动变得紧张而单调,沦为了机器的奴隶,这引起了工人的不满,阶级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泰勒的科学管理不再适应。随之代替他的是行为科学,它注重企业设立科学的目标,让责任,权力和利益充分有效的结合起来[4]。加之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管理活动电算化后让企业的管理更为科学,企业目标、相关活动控制、业绩评价、项目的预测决策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有效的展开,责任成本会计体系也得到完善。
2.2 责任成本会计的含义
责任成本是在特定的责任中心发生的耗费。它是对成本费用更进一步分类,按责任原则将成本区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可控成本是指能够为某一责任成本中心控制的成本,是该责任中心通过努力可以完成责任成本预算的成本,成本的可控性和责任中心所处的管理层次的高低、权限的范围以及管理条件有关,在满足一定空间时间条件的时候,可控成本可以实现相互转化,具有相对的可控性。责任成本会计的主要目的就是核算这一耗费,按照企业的经营责任一级级落实到各个责任中心,并且对这些责任中心发生的耗费进行计算以及分析,同时对各个责任中心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即通过各级的责任成本核算,将各责任中心的责任进行明确的一种会计核算方式[5]。
衡量一个项目责任成本好坏的标准是企业实实在在的收益率与收益相对应的责任者个人回报。责任成本管理就是要提高项目的收益率,本质是开源与节流的集成,控制成本支出是责任成本管理,放大收入同样是责任成本管理。
由上述会计的产生、发展以及含义中可以看出,责任成本会计是成本会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属于现代成本会计的一个分支。同时它也结合了责任会计的理念,也是责任会计的一个子系统。责任成本会计是成本会计与责任会计相结合的产物,但也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以成本会计为基础,强调成本中心具有基础性的地位,结合企业的内部经济责任制,在企业内部建立责任成本中心,并且规划控制责任成本中心负责的经济业务,从而对企业内部责任成本中心进行业绩考核和评价。责任成本会计是一种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6]。
2.3 责任成本会计的原则
责任成本会计的建立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作为评价责任成本制度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划分责任单位,确认各责任中心责任目标,分解责任指标,考核评价业绩时都应该和企业的总体目标一致,确保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
2)可控性原则
各责任成本中心只需要对其所控制的各种费用、成本等等的指标负责,其他不可控的指标无需负责。因此,企业应将全部成本按习性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由此基础上为每个成本项目确定责任单位。
3)责任主体原则
责任成本会计的核算必须以企业内部各个责任成本中心为单位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计算以及分析,各个责任中心就是一个独立的责任主体。假如没有按照各责任成本中心进行分析计算,必会造成权、责、利三者不平衡,责任单位无法充分发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济责任和控制职权也不能真正的落实[7]。
4)责任激励原则
为了保证各责任中心尽全力完成责任目标,便于日后对工作成绩和经验效果的检验,保证责任成本管理制度的正确贯彻和实施,应该为各责任中心设计难易适应的责任目标,还要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充分的发挥制度的激励作用。
内部转移价格是各责任中心相互结算时选用的计价标准,是责任成本会计核算的基础。如果将企业的总利润比作是一块蛋糕,不同的转移定价不仅会影响这块蛋糕在各个责任中心的分配,还会影响这整块蛋糕的大小,因此它的制定也非常关键。合理的内部转移价格可以合理地划分各责任中心的责任,公正地评价责任业绩,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相反,不规范的内部转移价格不但不节约企业的内部成本,更阻碍了各个部门相互交换产品的积极性,内部产品的流转会受到制约。假设某企业电机生产部门的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利用,企业的装配部门此时承接了一份装配2000 台A 产品的订货合同, 每台A 产品都需用一台电机,而生产部门有能力制造这种电机。这两个部门都是分权制、拥有自主权的投资中心,且通过营业利润和投资报酬率这两个指标来评价部门业绩。若装配部门已知生产部门生产电机的单位变动成本为1500 元, 据此装配部门要求生产部门以每台1800 元的价格提供电机2000 台。但生产部门的要价为每台2200 元(对外正常销售价格), 双方都不愿作出让步。极端的结果是装配部门以2200 元的价格从外部供应商处购得该电机,而生产部门的生产能力继续处于闲置状态。这两个部门的行动使企业付出了700000 元的代价, 即是向外部供应商支付的价格(每台2200 元)与生产该电机的差异成本( 单位变动成本1500元)之间的差额( 2200- 1500) *2000= 1400000,为了各自的业绩评价,那么两个部门就会发生冲突,降低了员工的积极性,导致企业的内部成本增加。同时,由于转移价格会影响责任中心管理者的经营业绩,责任中心管理者会牺牲企业的长期获利能力为代价,与其他部门讨价还价,过分强调短期业绩。在我国,企业实施内部转移价格的时候往往采用企业总部制定的内部计划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在制定过程中可能会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与外部的市场价格相差比较大,不能真实反映出责任中心的经营业绩和实际成本的支出,更不利于责任中心积极地从企业内部挖掘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与企业的总体目标相违背[1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