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企业利润分配表问题的研究

摘 要摘 要在2006年2月国家财政部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财政部取消了利润分配表以及合并利润分配表。本文首先对利润分配表的相关概念进行辩析,对利润分配的程序进行一定的了解,作为下文的研究基础。其次,在理清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企业利润分配的现状,发现我国企业利润分配大多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分配”、股利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强、以送转股方式代替分红等问题。研究了取消企业利润分配表的原因,包括利润分配的时差性导致的财务报表问题、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以及利润分配表相关内容已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有所体现。并且发现了取消利润分配表对企业编制以及调整合并财务报表有所影响。据此,笔者提出了恢复利润分配表的几点理由: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不能代替利润分配表、利润的形成与利润的分配应单独披露、检查企业是否按规定进行利润分配、保障相关利益主体的知情权以及有利于公司经营的稳定持续发展。最后,笔者对利润分配表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使其能够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关键词:利润分配;利润分配表;恢复并改进摘 要 I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
目 录 1
0 引言 2
1 利润分配表相关概念辩析 2
1.1 利润 2
1.2 利润分配 4
1.3 利润分配表 5
2 我国企业利润分配现状分析 7
2.1 企业利润分配信息披露现状 7
2.2 上市公司利润分配存在的问题 8
3 取消企业利润分配表的原因及影响 9
3.1 取消企业利润分配表的原因 9
3.2 取消企业利润分配表的影响 10
4 恢复并改进利润分配表 11
4.1 恢复利润分配表的必要性 11
4.2 恢复利润分配表的政策建议 13
4.3 利润分配表的改进 13
结束语 16
致 谢 17
参考文献 18
恢复企业利润分配表问题的研究
0 引言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新《企业会计准则》,取消企业利润分配表和合并利润分配表。企业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1 恢复利润分配表的必要性 11
4.2 恢复利润分配表的政策建议 13
4.3 利润分配表的改进 13
结束语 16
致 谢 17
参考文献 18
恢复企业利润分配表问题的研究
0 引言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新《企业会计准则》,取消企业利润分配表和合并利润分配表。企业利润分配表连接着利润表的净利润项目和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项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认为此举措尚有欠妥之处,彻底取消利润分配表并不是最理想的方案。
近年来,企业利润分配问题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夏成才(1997)指出“如何编制利润分配表,及时披露利润分配的信息是股票上市公司会计核算的一项重要内容”[]。戴志刚和张霞(2007)分析了企业取消利润分配表的原因是利润分配的时差性使财务报表出现问题、借鉴国际会计准则规定而取消以及利润分配表部分内容在所以者权益变动表中得到体现等[]。皮海洲(2010)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利润分配普遍存在“不分配”、“不分红”、高送转一手高派现、一首巨额再融资等问题[]。王轲(2012)认为在我国企业利润分配制度并不完善,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完善分红制度是必然之举[]。瞿可(2012)认为我国企业利润分配格局在逐步变化,但企业利润留成水平反而降低[]。李晓慧和李超(2013)认为当前公司利润分配的依据不够明确,导致当前公司分红缺乏动力[]。倪睿(2014)认为企业的利润分配管理对企业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张楠(2015)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利润分配存在分红意识淡薄、分配不公、道德风险等问题[]。
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数都是着重于分析企业的利润分配问题,而对于取消利润分配表或者恢复利润分配表问题的研究几乎没有。本文拟结合前人对企业利润分配问题及其相关研究成果,探讨恢复企业利润分配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利润分配表的格式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并做出相关说明,使得利润分配表能够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
1 利润分配表相关概念辩析
1.1 利润
(1)利润的定义
利润也叫做损益,反映的是某一会计期间企业的经营成果,也是收支的差额。如果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各项收入总和不能与费用和支出的总和相抵,那么则视为亏损。
(2)利润的构成
利润包含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有狭义和广义两层含义,狭义上是指营业利润,而广义上则是指净利润(由于所得税费用作为费用核算)。“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只是在淡化了利得与损失之间配比关系的基础上而演变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实质上仍表示营业外收支净额。利润的构成可用图1表示。
图1 利润的组成
其中: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1.2 利润分配
企业在进行利润的分配时,需要遵循国家法规和企业的内部规章。企业利润的分配主体包含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企业管理人员,利润的分配对象是企业实现的税后净利润。实施利润分配的过程和结果,可以反映出投资者的权益能否得到保障,也会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企业只有严格按照规定和程序进行利润分配的核算,才能有效加强利润分配的管理。
(1)利润分配的原则
依据“税利分流”办法可以确定企业利润分配的原则如下:
①利润分配过程中,时刻注意保障国家、企业以及员工利益的分配原则。企业根据“先税后分,税后按资分红”的原则,先交纳所得税(应税利润应符合税法规定),在保障国家的利益之后,最后弥补亏损和提取公积金来保障企业的利益。
②利润分红要显示出同股同利,共同承担风险的原则。
③利润分配应按照国家的规定和步骤来进行,做好公平竞争的原则。
④利润的分配应按照资本保全的原则,保证不侵蚀企业的原有资金情况下,完成分配。
(2)利润分配的项目
按照我国《公司法》的法则规定,企业的利润分配可分成以下几个事项:
①盈余公积金。盈余公积金也就是在企业缴纳所得税之后的净利润中提取出来的留存在公司的资金,其具有固定用途。企业可以通过提取公积金来弥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亏损,其也可以用来扩大公司的规模或是转增资本金。
②股利。简单来说,股利就是股东按其股份的多少而获取的相应的利润。董事会宣布将公司的盈余利润分发给各位股东,目的是为了回报股东对公司的注资和支持。股息和红利并称为股利,其中股息代表优先股获得的股利,红利则代表普通股获得的股利。公司分派股利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的程序严格执行,由董事会决议通过的股利分配政策须经股东大会审议通过,最后再由董事会宣布发放股利的时间。
③未分配利润。公司的税后净利润用于提取盈余公积金以及分配给投资者相应的股利,经过上述分配后,余下的就是未分配利润。企业的未分配利润通常留待下一年继续弥补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41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