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
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20191230195244]
长期以来,信贷和存款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信贷风险产生于银行的贷款业务,有贷就会有风险。信贷风险管理的成败不仅关系到中小商业银行盈利目标能否实现,而且对中小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论述了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基本理论,然后结合我国中小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联系汉口银行当前的实际,指出我国中小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中小商业银行应该有针对性地提供特色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风险内控管理机制,改善外部经营环境等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信贷风险管理
目 录
1 引言 1
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基本理论分析 1
2.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定义及特性 1
2.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 2
2.3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分类 4
3 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5
3.1 对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论探讨 5
3.2 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实践——以汉口银行为案例进行分析 6
4 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问题及成因剖析 9
4.1 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9
4.2 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成因 11
5 完善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议 11
5.1 强化中小银行信贷风险内控管理机制 12
5.2 提高中小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12
5.3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从源头遏制信贷风险的产生 12
5.4 综合治理不良资产化解存量信贷风险 12
5.5 努力改善中小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 13
结 论 14
致 谢 15
参 考 文 献 16
1 引言
中小银行在我国金融组织体系中是发展速度最快、最为活跃的群体。整体看来这个群体包含:跨区域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农、建、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组成了我国金融体系。中小银行以独有的特色活跃在经济金融领域,它们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得到推广,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局势更进一步被突破。它们稳定了宏观经济的发展和持续增长,促进了地区经济的有效增长,扩展了社会就业情况等,在很多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经营监管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中小银行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单一的业务、大规模、资金成本高、不完善的管理制度、不合理的股权结构、高风险等。因此,中小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对稳定我国金融秩序、促进中小银行的健康发展有现实的意义。本文对中小银行信贷风险的特点、分类、成因等进行分析,提出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问题,并且得出一些适当的应对中小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措施。
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基本理论分析
2.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定义及特性
2.1.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定义
所谓风险是指一些可能造成损失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因素,包含不确定性的和损失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正是由于人们难以确定的位置、时间和到何种程度存在的潜伏损失,从而使其构成了一种风险。所谓信贷是指银行作为债权人,把货币资金的使用权为前提转移到客户的名义下,并且在限期内归还的授信行为。信贷资产形成后,其资本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是企业资金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市场条件下,企业需要承受来自四面八方的风险。信贷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减少、控制和解决。信贷只要存在于社会经济活动中,信贷风险必定会存在。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是银行在操作过程中因为不确定性因素导致借款人无法根据合约要求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使信贷资产的预期收入亏损的机率或者可能性。
我国中小银行包含多层次、规模较广,其中包括尚属小银行的福建兴业、广东发展、上海浦发银行、深圳发展,实力相对于较强的中信、光大银行和招商银行,中等规模的交通银行,还有区域性较强的城市商业银行。中小银行下的定义是:以存贷款为本源业务,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经营目标,在宏观调控能力、业务规模、网点覆盖范围、社会影响等方面都明显小于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国内金融机构群体,包括全国性和区域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2]。多类型、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目前在我国初步形成。中小商业银行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军队,是银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乃至对全国经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2.1.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特征
(1)地域固定性特征
与全国性大型银行不同,大部分中小商业银行及合作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仅限于地市县及所属省份的中心城市或某些区域。地方政府提出“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当地居民”,中小银行针对这一要求需要促使区域集中、贷款目标集中,这更是中小商业银行贷款取向的普遍性。
(2)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市场定位
中小商业银行贴近地方中小微企业,与中小微企业的贷款业务需求休戚相关。中小商业银行能很快地掌握地方政府的政策法规,并对其进行快速反应,同时避免了大型商业银行无法与当地企业实现“信息对称”的成本损失,造福一方百姓。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水平、客户资信和风险状况,并有条件为中小微企业量身打造适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3]。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关问题,关注中小企业成长,也推进了中小商业银行自身的成长。
(3)决策链短,机制灵活
较之大型商业银行,中小商业银行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市场细分和有效的市场目标选择,从而实现满足特殊顾客群体的个性化,多样化服务需求。由于决策层少,业务集中度高,决策速度快,使得中小商业银行对客户所提出的要求,能够很快的设计出相应的以市场化为导向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更有利于中小商业银行进行与市场供需机制相协调的资金分配再利用。
(4)没有分支机构或只有少数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
为了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我国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如福建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一些城市商业银行设置的比较集中,然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按照各自的行政区域,除了各省的总行,地级市、县都有自己的分支的存在。
2.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
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经济到行业状况,从企业经营状况到借款人道德品质等都会影响到信贷风险的产生,这就要求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地对风险进行识别。
2.2.1 信息不对称导致风险产生
信息不对称的不确定性是信贷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银企信贷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贷款对象选择中的风险。由于我国目前资本市场不发达,大多数企业经营周转所缺的资金主要通过银行筹资[4]。对中小商业银行而言,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尤其是地方商业银行,较之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经办当地中小微企业贷款时具有一定的信息优势,但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不规范,注册资本金少,经营状况不公开,致使中小商业银行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调查搜集数据,成本和管理费用的提高不言而喻。即便如此,也存在无法真实获取中小微企业数据的可能性。中小商业银行所发放的一系列信息不对称贷款,对于商业银行未来发展,无疑是定时炸弹。
2.2.2 内部机制管理不善
在现代经济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市场活动进行时,作为股份制中小商业银行,为了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为首要目标所发放的贷款,在期望获得利率收入、审批手续简略、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的推动下,在缺乏信贷风险与效益整合管理、缺乏有效信贷评估与监测机制、缺乏完善的信贷风险控制,“重贷款轻管理”等情况下,做出了发放贷款的行为。与此同时,为加大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力度,商业银行内部及外部监管机构组织了大量现场检查。但这种检查多是自上而下运动式的、就事论事式的专项检查,缺乏持续跟进的责任认定、追究机制,诸多问题屡查屡犯的现象难以从根本上消除[5]。
长期以来,信贷和存款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信贷风险产生于银行的贷款业务,有贷就会有风险。信贷风险管理的成败不仅关系到中小商业银行盈利目标能否实现,而且对中小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论述了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基本理论,然后结合我国中小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联系汉口银行当前的实际,指出我国中小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中小商业银行应该有针对性地提供特色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风险内控管理机制,改善外部经营环境等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信贷风险管理
目 录
1 引言 1
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基本理论分析 1
2.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定义及特性 1
2.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 2
2.3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分类 4
3 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5
3.1 对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论探讨 5
3.2 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实践——以汉口银行为案例进行分析 6
4 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问题及成因剖析 9
4.1 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9
4.2 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成因 11
5 完善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议 11
5.1 强化中小银行信贷风险内控管理机制 12
5.2 提高中小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12
5.3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从源头遏制信贷风险的产生 12
5.4 综合治理不良资产化解存量信贷风险 12
5.5 努力改善中小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 13
结 论 14
致 谢 15
参 考 文 献 16
1 引言
中小银行在我国金融组织体系中是发展速度最快、最为活跃的群体。整体看来这个群体包含:跨区域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农、建、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组成了我国金融体系。中小银行以独有的特色活跃在经济金融领域,它们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得到推广,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局势更进一步被突破。它们稳定了宏观经济的发展和持续增长,促进了地区经济的有效增长,扩展了社会就业情况等,在很多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经营监管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中小银行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单一的业务、大规模、资金成本高、不完善的管理制度、不合理的股权结构、高风险等。因此,中小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对稳定我国金融秩序、促进中小银行的健康发展有现实的意义。本文对中小银行信贷风险的特点、分类、成因等进行分析,提出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问题,并且得出一些适当的应对中小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措施。
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基本理论分析
2.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定义及特性
2.1.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定义
所谓风险是指一些可能造成损失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因素,包含不确定性的和损失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正是由于人们难以确定的位置、时间和到何种程度存在的潜伏损失,从而使其构成了一种风险。所谓信贷是指银行作为债权人,把货币资金的使用权为前提转移到客户的名义下,并且在限期内归还的授信行为。信贷资产形成后,其资本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是企业资金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市场条件下,企业需要承受来自四面八方的风险。信贷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减少、控制和解决。信贷只要存在于社会经济活动中,信贷风险必定会存在。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是银行在操作过程中因为不确定性因素导致借款人无法根据合约要求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使信贷资产的预期收入亏损的机率或者可能性。
我国中小银行包含多层次、规模较广,其中包括尚属小银行的福建兴业、广东发展、上海浦发银行、深圳发展,实力相对于较强的中信、光大银行和招商银行,中等规模的交通银行,还有区域性较强的城市商业银行。中小银行下的定义是:以存贷款为本源业务,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经营目标,在宏观调控能力、业务规模、网点覆盖范围、社会影响等方面都明显小于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国内金融机构群体,包括全国性和区域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2]。多类型、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目前在我国初步形成。中小商业银行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军队,是银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乃至对全国经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2.1.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特征
(1)地域固定性特征
与全国性大型银行不同,大部分中小商业银行及合作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仅限于地市县及所属省份的中心城市或某些区域。地方政府提出“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当地居民”,中小银行针对这一要求需要促使区域集中、贷款目标集中,这更是中小商业银行贷款取向的普遍性。
(2)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市场定位
中小商业银行贴近地方中小微企业,与中小微企业的贷款业务需求休戚相关。中小商业银行能很快地掌握地方政府的政策法规,并对其进行快速反应,同时避免了大型商业银行无法与当地企业实现“信息对称”的成本损失,造福一方百姓。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水平、客户资信和风险状况,并有条件为中小微企业量身打造适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3]。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关问题,关注中小企业成长,也推进了中小商业银行自身的成长。
(3)决策链短,机制灵活
较之大型商业银行,中小商业银行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市场细分和有效的市场目标选择,从而实现满足特殊顾客群体的个性化,多样化服务需求。由于决策层少,业务集中度高,决策速度快,使得中小商业银行对客户所提出的要求,能够很快的设计出相应的以市场化为导向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更有利于中小商业银行进行与市场供需机制相协调的资金分配再利用。
(4)没有分支机构或只有少数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
为了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我国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如福建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一些城市商业银行设置的比较集中,然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按照各自的行政区域,除了各省的总行,地级市、县都有自己的分支的存在。
2.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
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经济到行业状况,从企业经营状况到借款人道德品质等都会影响到信贷风险的产生,这就要求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地对风险进行识别。
2.2.1 信息不对称导致风险产生
信息不对称的不确定性是信贷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银企信贷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贷款对象选择中的风险。由于我国目前资本市场不发达,大多数企业经营周转所缺的资金主要通过银行筹资[4]。对中小商业银行而言,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尤其是地方商业银行,较之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经办当地中小微企业贷款时具有一定的信息优势,但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不规范,注册资本金少,经营状况不公开,致使中小商业银行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调查搜集数据,成本和管理费用的提高不言而喻。即便如此,也存在无法真实获取中小微企业数据的可能性。中小商业银行所发放的一系列信息不对称贷款,对于商业银行未来发展,无疑是定时炸弹。
2.2.2 内部机制管理不善
在现代经济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市场活动进行时,作为股份制中小商业银行,为了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为首要目标所发放的贷款,在期望获得利率收入、审批手续简略、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的推动下,在缺乏信贷风险与效益整合管理、缺乏有效信贷评估与监测机制、缺乏完善的信贷风险控制,“重贷款轻管理”等情况下,做出了发放贷款的行为。与此同时,为加大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力度,商业银行内部及外部监管机构组织了大量现场检查。但这种检查多是自上而下运动式的、就事论事式的专项检查,缺乏持续跟进的责任认定、追究机制,诸多问题屡查屡犯的现象难以从根本上消除[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