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会计体系下的企业成本管理研究(附件)

目前,根据原有的批量生产模式和市场环境形成的传统会计系统,已无法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过时的传统会计系统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领导者逐步摒弃了传统会计的不妥之处,为企业引进了精益会计体系,利用其洞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指导能力对成本进行了精益管理,优化了企业价值流生产。精益体系有利于大规模地推动生产力的提升,提高不同规模生产制造商的生产效率,加强企业管理,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最终实现最大收益。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将精益成本管理和传统成本管理进行了对比,再根据相关结果运用多种方法和工具,构建了精益成本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并对KM企业的实践应用进行了简述。关键词 精益成本管理,精益会计,精益生产,价值流
目 录
1 绪论 1
1.1 企业运营角度 1
1.2 市场需求角度 2
1.3 国家政策角度 2
2 精益成本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3
2.1 精益会计的基本含义 3
2.2 精益成本管理的基本内容 4
3 传统成本管理和精益成本管理的差异 5
3.1 传统成本管理的基本内容 5
3.2 传统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6
3.3 精益成本管理的优越性 7
4 精益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8
4.1 精益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及相关方法 8
4.2 精益成本管理体系的应用 11
结论 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8
图1 精益管理基本框架 10
图2 KM公司销售毛益率 13
图3 KM公司存货周转天数 14
图4 KM公司存货周转率 14 1 绪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各式各样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经济的市场化使得以谋求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要不断地更新产品,控制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为企业谋求更高的利润。但是,所有的企业制度、生产方式和销售模式都不能是一成不变的,企业需要依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据国家政策,迎合市场的需求,抓住消费者,才能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从企业自身的运营角度也可以发现,传统的会计系统和成本管理系统已不再适用于目前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急需改善生产方式,对自身的生产管理进行合理的调整,并改进成本管理方式,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为企业谋求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获取更多的利润,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
因此,不管是从企业运营角度和市场需求角度来看,还是从国家政策角度来看,企业优化原有的生产成本管理系统,舍弃传统会计系统的不合理之处,都是企业现阶段亟待完成的工作。
1.1 企业运营角度
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不难发现,企业的成本管理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越来越多的商品库存和相关费用使得企业的运营成本不断增加,但市场中的产品又无法大规模的提高售价,成本和收入的双重压力使得企业利润减少,甚至入不敷出。企业亟待引进新式的成本管理方法,缓解目前的危机,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利润,促进企业的发展。
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已不再局限于单一产品或服务间的竞争,已经逐渐演变成价值流间的竞争。经过各方面因素的推动,我国的一些企业寻找到一种更为合理的生产成本管理方法,即精益生产管理,并尝试建立精益会计成本管理系统。应用了该方法的企业,成本控制初见成效,达到了降低成本,减少浪费,增加企业价值的目标。然而,虽然对生产成本进行了精益化的成本管理,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对精益生产的应用仍存在不足之处,很多企业仅仅在生产部门或某些部门实施了精益化生产与成本计量,并没有全面的、合理的在企业的各部门进行推广与应用,降低了精益管理方法的利用率,未能完全体现精益体系的作用,因此,需要企业进行进一步的应用。
通过我国部分企业成功改进成本管理方法的案例,可以看出企业改善成本管理方法的必要性,以及精益生产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精益成本管理体系值得企业大规模的推广与全面应用,为企业谋求新的发展方式,消除不必要的增值,降低消耗成本,提高利润率,促进企业发展,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1.2 市场需求角度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中的商品样式变得繁杂,品种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消费者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流通性也在不断地增强,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有所改善。同时,国家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民的收入增加,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对商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注重对商品个性化和及时性的要求,这就使得市场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度增加。
市场需求受到消费者偏好的影响,因此,消费者的需求通常会成为整个市场的需求,对供求关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就使得供给需要适应需求。市场需求的转变也就是要求企业将自身的生产决定权从供给方转变成需求方,将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模式逐渐转变为小批量精益化生产模式,生产原则也逐渐由原先的“推动式生产”转变为以消费者需求为起点的“拉动式生产”。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实时生产,减少存货对企业资源的浪费,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稳定性。
1.3 国家政策角度
国家的政策指引了经济的发展走向,是企业发展的灯塔。政策也从侧面引导企业生产,完善经营工作的方针策略,改进企业的管理方法,维持企业的稳定运行。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并在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习总书记指出,在市场调控中,一方面要适度扩大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快对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体系运行的质量和效率,为经济连续增长的提供强大动力。
国家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就是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用改革推进整体结构的调整,实现各要素的优化配置,扩大有效供给,优化投资结构,提升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变通性,以适应需求的变化,对产业结构进行开源疏流,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得满足人民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落实“供给侧改革”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促进过剩产能的有效化解及产业的优化重组;二是降低企业成本,保持产品竞争优势;三是化解房地产业持续发展;四是防范并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功能健全的股票市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理念与精益化生产的原则相吻合,都是按需生产,根据市场需求对生产进行调控。直至2017年,党中央一号文件依旧提出了对供给侧相关改革的建议,并将改革深化至农业领域。可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国家目前改革的重点之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549.html

好棒文